家长总是大吼大叫,使用“低声”教育,让孩子乖乖听话

在管教孩子方面一些家长秉承威严教育,在亲子关系中形成一种习惯性的上下关系,让孩子在父母的“威严”下听话,而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们会选择用大声吼叫的方式试图展示权威,以此给孩子足够的震慑。这样的方式确实可以起到震慑的效果,但是随之带来的问题也不小,家长越是吼叫孩子越是情绪紧张甚至哭泣,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教育和沟通都成了无用功。

通常这种吼叫的方式在管教的效果来看也会越来越差,甚至到后期孩子不仅不听还会心生叛逆,伴随着大声吼叫孩子会加强和父母间的对抗,长期以往这样的对抗会扩展到生活过程中,形成对抗的心理定势。

家长总是大吼大叫,使用“低声”教育,让孩子乖乖听话

大声吼叫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大声吼叫是言语上的暴力表达,不仅不能让孩子听话,还会带来更多的教育问题。

在美心理学家的一项实验中针对家长大声吼叫的效果研究中,实验者把妈妈们的吼叫声音分贝提高到85分贝以上放给10名7-10岁的孩子,然后让这些孩子写下刚才听到的内容,结果只有2名孩子写对了。

大声吼叫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并没有直接意义,在此情况下孩子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父母的负面情绪,对于事件本身的教育内容是难以接收到的。

1.对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大声吼叫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一些孩子的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本就难以沟通的情况下,如果亲子关系充满了以上对下的压力,那么孩子会变得更不愿意对父母表达内心,对于这类性格的孩子切忌用吼叫的方式来对待,养育出一个听话却唯唯诺诺的孩子并非父母所想,而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这样充满压迫感的教育方式也会让他们加深内心的自卑,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自闭。

家长总是大吼大叫,使用“低声”教育,让孩子乖乖听话

2. 伤害孩子的自尊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James Dobson说:"有千百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塑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对孩子大声吼叫的过程中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在大人眼中天真单纯的孩子其实也是极其要强的,同样一旦自尊心受损恢复过程也十分缓慢。

比如家长如果在外人面前对孩子进行大声教育,孩子会有更加激烈的反应,比如对抗,又或者因为羞于在外人面前被骂而大哭大闹,这种情形家长不要觉得是孩子做错了,因为这时候孩子的自尊心真正受到摧残。

3. 造成孩子的反抗

频繁的大声教育为什么效果越来越差,一些家长在第一、第二次用这样的方式教育的时候会觉得很“畅快”,只要一吼孩子立马就范,但是时间长了大声吼叫的威慑力减弱,其实从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超限效应”。

在长期接受类似刺激之后孩子会变得不耐并产生逆反情绪,当孩子习惯了家长大声吼叫的方式后,再次面对同样的对待他们也会内心抵触反抗,将矛盾升级,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能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以更温和的方式来实施管教,孩子内心会更容易接受,低声教育就是和大声教育完全不同的一种方法。

家长总是大吼大叫,使用“低声”教育,让孩子乖乖听话

什么是低声教育

心理学家霍布兰德在“最佳谈话方式”的研究中发现和雄辩型、演说型的讲课方式相比,沉稳型的讲课方式更能够让学生对讲义的理解更加清楚,这一现象在心理学就被称为"低声效应"。应用于家庭教育,家长用低声教育的方式能让内容凸显,相比大声教育的情绪主导,低声教育是以同理心出发的温和手段,以此为出发点更容易让人接受,并听取意见。

低声教育之所以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在于低声语调的影响更加温和,在问题的讨论上不会被情绪所影响。对于说话人而言,低声的说话方式更例子,而对于听者而言这样的方式下内心的紧张感得到很好的控制,有利于聆听和沟通。

此外,低声说话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稳定双方的情绪,在此情况下内容才能作为主导,家长想要给孩子传输的是什么信息,孩子能够听取并且做出反馈,将内心的想法表达。低声教育是有利于内容传递的沟通方式,说话中情绪的影响更加柔和不会引发太剧烈的波动。

家长总是大吼大叫,使用“低声”教育,让孩子乖乖听话

父母如何和孩子展开正确的沟通

1. 拒绝吼叫,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交流

大吼大叫对于教育的内容来说毫无意义,孩子的听从等表现也只是受威慑于父母的暴怒情绪,并且长此以往效用还会减弱,未来孩子会变得越来越难以管教。平和的语气一方面是让情绪控制,也是让孩子放下警惕心的一种方式,当孩子开始主动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那么这会是一个良心的开始。父母在教育中需要同理心对待,与之相对的孩子也会从这种教育中体会到父母心中的感受,从主观上更愿意听取意见。

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很多家长在“陪读”的时候都会无限不耐烦,因为在大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或者算术,孩子需要掰着手指想半天,对此很多有过类似经历的家长估计都会无奈表示就算脾气再好这时候都会暴怒。看着这么简单的问题孩子都答不上,一半是气的一半是不耐烦,最终小宇宙爆发,对着孩子一通大骂,这么简单都不会,老师在学校怎么教你的?是不是上课不认真听了?

这时候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作业自然是没法写下去了,孩子还会被父母的情绪影响开始对学习、作业充满了厌烦,因此这类的大吼大叫是完全起不到教育意义的,更多地,还是来自父母情绪上的爆发和满足。如果是处于教育意义,同样的话换一种方式其实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心平气和地问孩子老师有没有教过相关的知识,如何解答等等,以这样的方式展开对话,将问题聚焦在问题上而非情绪的发泄。

家长总是大吼大叫,使用“低声”教育,让孩子乖乖听话

2. 以平等的角度来展开谈话

一些家长习惯性在孩子面前表现强势,在他们看来家长就要树立威严,于是在交谈中经常性地以命令的语气来和孩子对话,但是回头细想,这样的对话算不上交流,更多地是一问一答,没有沟通实质的交流。从同理心出发没有人愿意以被命令者的身份展开对话,因此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在平等的视角下展开对话。

比如此前提到的父母在外人面前数落孩子,为什么容易引起孩子的情绪大波动?因为这会让他觉得没面子,不受尊重,其实欢迎各角度,孩子感受不到对话的平等性,显得“示弱”的地位会让孩子内心不满,以此为情绪爆发点才会有哭闹或者激烈反抗和家长对着干的表现。家长和孩子的交流要习惯于平等地进行,这样孩子才会有更理性的判断。

家长总是大吼大叫,使用“低声”教育,让孩子乖乖听话

3. 用长目光来施加鼓励或树立威严

给孩子树立威慑可以,但是显然大声吼叫是不正确也难以长期见效的方式。长目光,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无言自威的一种方式,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有时候马上说教反而无法给孩子树立威慑,以长目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上的不妥可以避免大声吼叫给孩子带来的自尊心上的伤害。

长目光不仅可以表达“警告”,其实还可以是一种鼓励的信号,教育中家长既要树立威严也要让孩子感受到友善,教育对于孩子而言是更好的人格塑造,而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家长重塑自身的一个过程,调节情绪,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这样孩子才会更好地听取家长的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