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玩死 并最终酿成天京之变的?

杨秀清是如何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神坛跌落下来,最后把自己给玩死的?纵观整个天京事变,所有矛盾的核心都围绕他杨秀清一人而展开,触发事变的爆发点,是杨秀清逼洪秀全封其为“万岁”,而洪、杨二人,杨秀清与韦昌辉、石达开、甚至秦日纲等人之间关系、态度的转变,却是源自1853年发生的一起看似不大但是影响不小的事情上,这就是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的名义责打洪秀全。

杨秀清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玩死 并最终酿成天京之变的?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洪秀全住进了奢华的天王府,深居简出,整日美女陪伴基本上不理朝政,所有军务“悉禀奏东王,听其裁处转奏”,而杨秀清“实欲虚尊洪秀全为首,而自揽大权,独得其实。”这年12月,洪秀全责打了身边的一名女官,杨秀清闻听之后,思量着自己为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借助这件事向洪秀全发起责难,如果大家拥护他做新的领导,那么这件事正好是一个机会,从天父的口中指出天王的过错,加以杖责,从而改变领导,也是符合太平天国拜上帝会教义的。于是他假借天父下凡的名义问责洪秀全,并要当众责打。而在场的韦昌辉、秦日纲等人都表示“愿代天王受杖”,这大大出乎了杨秀清的意料,韦昌辉、秦日纲都是金田起义的骨干,是太平天国创业的老员工,他们的态度算是公开表明了不同意杨秀清利用这个方法对待天王,不同意他取代洪秀全,石达开虽然身在安庆驻防并没有在事件的现场,但是根据他对杨秀清“平日性情高傲”的看法,肯定也不会同意杨秀清取代洪秀全。看着大家并没有拥戴自己,杨秀清也就停止了对洪秀全的杖责。在事发后第二天,杨秀清带着北王韦昌辉和顶天侯秦日纲去天王府请罪,劝洪秀全能“受臣直谏,方尽为君之道也。自古为君者常多恃气气性,不纳臣谏,往往以得力之忠臣,一旦怒而误杀之,致使国政多乖,悔之晚矣。”洪秀全是何等的聪明,一听就听出来其中的意思了,最后虽然表面上表示理解、接受、原谅了他,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被责打,令其天王的颜面扫地,这口恶气洪秀全实在难以下咽,此时在他心里已经开始记恨杨秀清了,杀之而后快的种子就此埋下。而杨秀清当着洪秀全的面说的那些话,冥冥之中似乎在暗示了自己未来的命运。

此事过后,杨秀清专擅的作风没有得到丝毫的改正,独断专行的做法丝毫没有收敛,在所发布的告谕上面,杨秀清还特意在“东王”的头衔之前又加上了“劝慰师”和“圣神风”2个头衔,似乎是要把自己变成太平天国的教主和精神领袖,以至于不明真相的中下层太平军将士“以其为最高权力之源”,天京城内更是有洪秀全已死的传言。

杨秀清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玩死 并最终酿成天京之变的?

而他对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人也开始不信任并采用威逼的手段,尤其是对待韦昌辉更甚。如果按阶级成分出身来算,韦昌辉应该算是地主阶级或者是富农一级,虽然家境丰饶,不至于挨饿,但也是时常受到比如胡汉三、刘文彩那样的大地主的欺负。洪秀全金田起义的时候,韦昌辉是尽献家财投身革命,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对他的警惕性很高,对于北伐、西征等军国大事,不让韦昌辉参与,即使是1854年太平军在合肥一带战事不利之时,杨秀清宁愿调石达开增援也不愿意让韦昌辉去,把他死死的按在天京城内,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和掌控之内让他负责天京的城防工作。当时的北王韦昌辉拥有自己的尚书、承宣、仆射、参护、典舆等千余人,而韦昌辉本人又身负转禀之责,各军情报都先报告给他,然后由他转禀杨秀清,杨秀清核准后在转给洪秀全。然而杨秀清却以“劳心甚”为借口,解除了韦昌辉天京城防司令的职务改由石达开继任,1854年4月的张子朋出师湘潭行动中,杨秀清更是前去北王府对韦昌辉“杖责数百,至不能兴”,并常常以天父附体的名义来打压他,以至于韦昌辉和杨秀清之间的矛盾早已是天京城内公开的秘密了。曾国藩埋伏在天京城内的潜伏人员张德坚在其1855年8月编写的《“贼”情汇簒》一书中就提到杨秀清和韦昌辉二人“相互猜忌,似不就必有并吞之事”,建议曾国藩抓紧时机剿灭长毛。

杨秀清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玩死 并最终酿成天京之变的?

对于秦日纲和石达开这种拥有兵权的实力派,杨秀清处理起来也是顾虑重重,疑忌交加。例如石达开驻守安庆期间,杨秀清就以“惧其得皖人之心,急趣之归”为由转派秦日纲坐镇安庆,让他回天京分韦昌辉的权。秦日纲到安庆后,所部刚刚增加了2000多人的兵力,屁股还没坐热乎,结果又被罗大纲替代。回天京后,秦日纲的部下大部分将士都被编入了东王府做参护、典舆,可见杨秀清对他俩是不放心的。他不但自己明面上去打压石、秦二人,而且还在背后借故压迫二人,例如1854年5月,秦日纲手下一名士卒遇到了杨秀清的一个拜把子兄弟的叔父,就因为没有起身行礼,结果被打了二百鞭子,并送到了石达开岳父卫国后黄玉昆那里听候处罚,黄当时主官太平天国刑部事务,认为既然已经打过鞭子了,就不应再有其他的责罚,结果杨秀清的这位叔父不干了,给杨秀清打小报告,杨秀清不问青红皂白下令石达开抓他的岳父,黄玉昆得到消息辞职不干了,兴国侯陈承镕、燕王秦日纲等闻之亦相率辞职,杨秀清大怒,锁发韦昌辉处“杖秦日纲一百,陈承镕二百,玉昆三百,老卒五马分尸。玉昆杖责后,夜里投水救起”,之后削去爵位,降为普通士卒。通过此事可见杨秀清处置太过专横、无理,按照《李秀成自述》中的描述,此时的太平天国高层之间是“东王威逼太过,此三人(韦、石、秦)积怨于心,口顺而不息。少怒积多,聚成患害,积怒成深。东、北、翼三人不和,北、翼二人,同心一怒于东。”形成了敢怒不敢言的局面。

权利和欲望,任何人在它面前,无论有多好的品德,多好的口碑,最终都会在它面前低头,杨秀清作为太平天国实际军政大权的拥有者,却由于轻物骄人,欲壑难填,将所有矛盾都引到自己的身上,并且越陷越深,最终酿成了天京之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