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籃奧運落選賽,明知不可為的努力有什麼意義?

男籃奧運落選賽,明知不可為的努力有什麼意義?

奧運資格賽/落選賽抽籤儀式昨晚結束,中國男女籃命運各異。女籃的奧運之路,掌握在自己手中;男籃的奧運之路,掌握在別手中。

​路與路不同。

顯然,擁有更廣泛球迷關注的中國男籃走上一條比女籃艱難數倍的路。

和9個月之前的男籃世界盃抽籤相比,奧運落選賽顯得冷清了不少。球迷鮮有關注,媒體意興闌珊。對於一個怎麼抽都是下下籤的局,確實很難讓人提起興趣。

所以當最終結果出爐,中國隊被分在和加拿大以及希臘一個小組,輿論對此也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

反正都是死,至於怎麼死,好像也沒那麼重要。

事實上,當中國男籃無法通過家門口世界盃之利獲得一張直通奧運會門票時,我們東京之行的路基本也就被堵死了。

在抽籤之前,中國籃協給這次落選賽已經定了基調:鍛鍊隊伍,著眼未來。

這位新上任的主教練杜鋒承認,落選賽想要突圍,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在民間,球迷和媒體的論調,基本也是悲觀的。

所以你看,從上到下,沒人寄希望於奇蹟在明年發生。

既然結果是毫無希望的,我們萬里迢迢的奔赴加拿大維多利亞,圖什麼?

明知不可能的努力,希望微到可以忽略不計,努力的意義又是什麼?

男籃奧運落選賽,明知不可為的努力有什麼意義?

鍛鍊隊伍?這是一句非常空泛的目標,具體我們想鍛鍊隊伍什麼?極其樂觀的來看,根據賽制中國隊可以小組賽打兩場,淘汰賽打一場;正常情況下我們可能只能在小組賽打兩場比賽。這2-3場比賽能給中國男籃帶來什麼鍛鍊?

一支在世界盃上倒數的球隊,想要趕上世界籃球發展潮流,時間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幾場比賽對隊伍實力的改變,微乎其微。通過落選賽讓球隊水平質的提升,這根本不現實。

落選賽滿打滿算,和這些世界強隊場上過招的時間也就六七個小時,這六七個小時是未來我們四年,甚至可能是九年僅有的和世界強隊同場競技的機會。

如此短暫且寶貴的時間,我們要拿來做什麼才更有價值?

姚明說,世界盃給了中國籃球睜眼看世界的機會,而落選賽更是如此。睜開眼,看看世界的籃球發展和進步,然後打開我們的思想,找尋正確的前路方向。

打落選賽,更多意義可能還是在於隊伍思想意識層面的改變。對於這一點杜鋒也在最近一次採訪中提到。

“這個落選賽大家都知道,基本上用一句話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我覺得還是放眼於四年後世界盃和奧運會的梯隊建設,去發掘更多的一些有能力有潛力的球員,給這些年輕球員帶來他們所要的,想要的東西,能提升和幫助他們的東西,改變他們的東西。不光是技戰術上的東西,也包括心理上思想上的。如果現在成立新的國家隊的隊伍,思想方面是非常關鍵的。”

用年輕球員去打落選賽,這是決策層的共識,年輕人出去了,看到了世界籃球的格局,心理和思想能不能也跳出去?

眼界和思想這種東西,說起來非常虛無,然而對於競技體育來說,精神層面的先進會讓技術上的付出事半功倍。

當今世界籃球格局,中國籃球已然是大幅落後,捱打就要認,疼了之後別縮頭,得努力抬起來看路。

都說努力總是有回報的,這個回報可以是最直觀的結果,也可以是細於微處的進步。

如果你把世界盃落選賽當做是我們未來幾年最重要的國際“大賽”,這是我們僅次於奧運會的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那麼這個努力就變的有了意義。

男籃奧運落選賽,明知不可為的努力有什麼意義?

怕就怕,從上到下,隊伍的心態變了。以奧運會為目標,希望當然是渺茫的,因此不管你怎麼努力,都是無濟於事的。這樣走過場的心態去打落選賽,可能觀光意義大於成長。

既然中國男籃進軍奧運會僅存理論希望,那落選賽就當是我們提前參與的“小奧運”。有這種阿Q精神至少可以為處在低谷中的中國籃球產生客觀上的積極作用。

認真對待,讓願意打的人去打,讓有價值的人去打,把眼光放長遠,讓年輕一代從思想上和國際接軌,為未來鍛鍊隊伍。

儘管我們不知道這個未來,到底有多遠。

魯迅曾經在一封給許廣平的信中說:“你們年輕人的奮鬥,是以光明的必然到來為前提的;而我,卻對未來不抱希望,我就是要與黑暗搗亂而已。”

中國籃球正處在黑暗之中,既然不遠處的光明不能必然到來,那就先努力的在黑暗中“搗搗亂”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