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门道: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为何不直接说是刘邦之后呢?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有一句经典自我介绍开场白:“在下刘备,中山靖王之后!”



刘备口中的中山靖王,是指汉景帝刘启的皇九子刘胜。从辈分上看,刘胜是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根正苗红的西汉皇族后裔。

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无疑是为了以汉朝刘氏正统自居,以便提高个人号召力,让更多天下豪杰追随自己。

显然,刘备的目的达到了,皇室后裔身份不仅让他备受各路英豪尊重,就连汉献帝见了刘备,都要在追本溯源后喊他一声“皇叔”。有了“刘皇叔”这个身份,刘备的创业之路走得格外顺畅。

虽然正史《三国志》也明确记载:“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但是,刘备的皇室后裔身份还是存在争议的。

大有门道: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为何不直接说是刘邦之后呢?

(电视剧《三国》刘备剧照,扮演者:于和伟)

班固在《汉书》中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也就是说,刘备口中的先祖刘胜,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而刘胜生于公元前165年,刘备生于公元161年,二人生活的年代相差了三百多年,按照刘备自己的说法,他是刘胜的第十九代玄孙。

生了120多个儿子,相隔300多年,相传19代,刘胜的后代数量按指数增长,其庞大程度可想而知。这或许就是刘备选择刘胜作为自己先祖的真实原因吧。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实在太多了,所以无法查证真伪,便于刘备蒙混过关。

暂且不论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的真伪性,我们来讨论另一个有趣问题——既然刘备想强调自己的皇室血统,为什么只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而不直接说是“汉景帝刘恒之后”或“汉高祖刘邦之后”,这样岂不是更有说服力吗?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倘若刘备“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为真,那么从血缘上看,他必然也是汉景帝、汉文帝乃至刘邦的后代。刘备之所以只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而绝口不提刘邦,其背后实则大有门道,值得探究。

大有门道: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为何不直接说是刘邦之后呢?

(中山靖王刘胜画像)

以儒家思想为先导,《礼记》对宗法制度有明确规定,其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对于皇家来说,只有继承皇位的皇子才是大宗,其余皆是小宗。小宗皇子被分封为诸侯王,之后便世代生活在所属封国内。这些皇子对于皇帝那一支大宗来说是小宗,但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权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如此循环往复。

有别于继承皇位的嫡长子(实际中未必都是嫡长子继承皇位,但仍以皇帝一支为大宗),其他被分封出去的皇子被称为别子。别子被封为诸侯王后,在各自封地内繁衍出一支新的父系宗族。

别子的地位不及嫡长子,别子的直系后代也不同于嫡长子的直系后代,他们在祭祀时必须以别子为新的起点,尊为祖,将别子的嫡长子(称为继别之人)尊为宗,世代供奉祖宗。

也就是说,别子后代法理上的祖宗最远只能追溯到别子本人,而不能追溯到上一辈的皇帝。


大有门道: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为何不直接说是刘邦之后呢?

(电视剧《三国演义》刘备剧照,扮演者:孙彦军)

以刘备刘胜这一具体案例来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庶子,分封为中山靖王成为别子,刘备即便真的是刘胜的后代,他最多也只能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而没有资格自称“汉景帝之后”,更莫说是“汉高祖之后”,只有汉武帝的嫡系子孙才有资格如此自称。

与刘备情况相似的还有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

汉景帝刘启是西汉所有皇帝中子嗣最昌盛的一位,共有14个儿子,其中除皇十子刘彻继承皇位,成了后来的汉武帝外,其余13个儿子全部被分封为王。

更重要的是,在汉景帝的庶子后代中,出了两个大人物,两次延续了汉朝国祚,他们分别就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以及蜀汉的建立者昭烈帝刘备。

大有门道: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为何不直接说是刘邦之后呢?

(电视剧《长歌行》刘秀剧照,扮演者:袁弘)

上文提及,刘备的先祖是汉景帝的皇九子中山靖王刘胜,而刘秀的先祖则是汉景帝的皇六子长沙定王刘发。刘发和刘胜都是汉景帝的庶子,分封出国都后也就成了别子,所以刘秀与刘备一样,不能自称为“汉景帝之后”或“汉高祖之后”,而只能自称为“长沙定王刘发之后。”

在刘秀和刘备称帝以前,他们只是刘氏皇族的小宗,只能祭祀自己这个分支第一个受封的人,分别是长沙定王刘发和中山靖王刘胜,而不能将汉景帝、汉文帝或汉高祖作为祖宗,这是僭越。

综上,刘备之所以只是自称为“中山靖王之后”,而不自称“汉景帝之后”或者“汉高祖之后”,是碍于传统宗法制度的约束,不能僭越也不敢僭越。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汉书》、《礼记》、《三国志》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