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籍僑領李尚大

李尚大,字法仁,1921年4月10日(農曆三月初三)出生於福建安溪湖頭景新堂。2008年11月2日在新加坡家中逝世,享年88歲。

安溪籍僑領李尚大

  李尚大9歲喪父,賴祖母撫養成人。少時就讀安溪集美中學高中13組。其間,曾為一位妻子遭警察局長所辱、自身遭該局長毆打的老師打抱不平,召集一批同學大鬧警察局,警察罷工,學生針鋒相對罷課。上峰調停,各打五十大板,肇事的警察局長和兩名警察,校方的李尚大和三名學生均被開除。李尚大離開集美中學後,先後就讀於泉州培元中學、四川大學先修班、朝陽大學。1946年福州福建學院法學系畢業後,應聘任安溪赤嶺蘭溪中學校長。旋在廈門鷺江道開辦天平行貿易公司(一說“太平進出口行”)。1949年,天平行因掩護中共地下黨員為國民黨特務機關所砸,避禍香港。

  1949年,李尚大南渡印度尼西亞,以在碼頭扛生橡膠做裝卸為生。三年後,與友人合作創辦土特產公司,足跡遍佈印尼各島。20世紀60年代初期,轉營伐木業,為印尼木業生意的先行者,事業初成。70年代,創辦多家膠合板廠、瓷磚廠,並經營鋼鐵等企業,歷經半個世紀的拼搏,成為印尼享有盛譽的華人企業家。

  在印尼,李尚大捐資創辦順德、聖光學校(從幼兒園到職業中學)和TMPM商學院。1965年,印尼總統蘇哈托實行排華政策,有30餘萬華人失去居住國國籍,被當局圈地為牢,不許讀書,不給工作,過著非人的生活。1992年始,李尚大聯絡華族工商鉅子和社會熱心人士,共同投入拯救僑親的救援行動。與其次子李龍羽多方協調,從地方到中央層層交涉,調查和交涉資料裝滿數十卡車,最終促使印尼當局於1996年11月簽署“統一歸化法令”,促成30多萬名難僑印尼國籍的解決。此後,又鼓勵印尼國籍協會推動修改荷蘭時期的《國籍法》,促使印尼新的《國籍法》和《反對種族歧視法》先後於2006年8月和2008年10月頒佈,完成又一功德無量的善舉。

安溪籍僑領李尚大

  20世紀90年代初期,李尚大將事業交給其子經營,專事公益慈善事業。與胞弟李陸大在家鄉湖頭鎮創辦慈山學校、慈山財經學校,接辦湖頭農業中學,並升格改為慈山農業學校,形成佔地近27公頃、建築面積3.7萬平方米的慈山學園。並先後資助崇德中學、蘭溪中學、衡陽學校、慈恩小學等中小學20多所。捐資泉州黎明大學興建教學生活大樓7幢,以老師和朋友的名字,分別命名為“慈山樓”、“黃丹季樓”、“吳龍江樓”、“陳後潮樓”、“汪德耀樓”、“張聖才樓”、“項南科技樓”。捐資1000多萬元,支持蔡繼坤創辦私立福建音樂學院。在連城縣朋口中學捐建“項南教學樓”、“項南運動場”,設立“項南助學金”。

  李尚大崇拜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創辦人陳嘉庚。效法陳嘉庚,帶頭捐資,幫助廈門市政府和廈門大學聯辦醫學院,捐資235萬元設立醫學院建設發展基金,並出任廈大醫學院董事會名譽董事長和醫學院建設發展基金副理事長;出資從澳大利亞聘請著名心內科專家、澳籍華裔、美國醫學博士林秧齡為醫學院首任院長。支持廈門市衛生部門新建心血管研究中心、廈門急救中心,資助廈門中山醫院設立景昀圖書館,捐獻堂侄李景昀在美國的醫學藏書3000多冊。會同姻親呂振河捐款港幣1500萬元,建造集急診、搶救、心血管治療、臨床教學為一體,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的中山醫院“振河大樓”。

  李尚大對母校集美中學懷有深厚的感情。2001年,得知學校要申辦高中示範校,當即捐款300萬元,並動員新加坡李氏基金捐港幣1200萬元,支持學校建設綜合訓練館,以陳嘉庚當年首種橡膠的福山園命名為“福山樓”。後又捐50萬元,支持學校與華東師範大學聯合舉辦研究生課程班。臨終前,還遺囑長子李川羽,再給集美中學捐款100萬元。

安溪籍僑領李尚大

  陳嘉庚生前曾有創辦集美大學的願望。李尚大繼承陳嘉庚的遺志,積極支持創辦集美大學。為推動集美大學的誕生,多方呼籲,四處奔走,曾在廈門賓館徹夜守候,等候省領導的接見;為提高集美大學的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四次在校董會上大聲疾呼集美大學實行實質性合併。李尚大擔任集美大學校董會副主席,不但積極建言獻策,還帶頭捐資。集美大學籌建誠毅學院,他與王景祺一起籌募誠毅基金,28萬平方米的誠毅學院校區短短三年時間落成。集美大學建設新校區,他捐建學校行政大樓、生物工程學院大樓和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大樓,以他就讀集美中學時的校長名字命名為“村牧樓”;併為集美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捐獻開辦費。據統計,李尚大在集美大學的捐款超過2200萬元。李尚大去世後,長子李川羽和家人據其生前遺願,從李尚大慈善基金中撥款港幣1000萬元,設立集美大學學科建設基金。集美大學第二任校長辜建德深情地說:“沒有尚大先生的關心,就沒有集美大學今天的進步和成績;沒有尚大先生的支持和幫助,就沒有集美大學和誠毅學院今天的發展和興旺。”

  此外,李尚大還十分關心集美校友總會的建設和發展。校友總會期刊《集美校友》每期必看,並每年資助專款4萬元。捐資出版、攝製有關陳嘉庚、黃丹季、陳村牧的書籍和影視,支持福建電視臺和集美校友總會合作拍攝大型電視片《民族之光》,宣傳陳嘉庚光輝的一生;建議並出資組織撰寫出版大型文學傳記《陳村牧與集美學校》,併為之作序;與印尼的鄉親李德報共同在集美校友總會設立“德慈助學金”;與胞弟李陸大為集美校友會館建設捐款300萬元。

  據統計,從1985年開始,李尚大在安溪、泉州、廈門、集美以及北京等地捐款辦學校、蓋醫院、修路建橋、打井修渠的善款總計超過1.5億元。

  李尚大晚年慈眉善目,身材胖墩。為人熱心、隨和、開朗、風趣,說古論今,談笑風生。身家鉅富,但生活簡約。衣著隨便,吃飯簡單,喜食湖頭米粉、官橋豆乾、熗番薯、紅燒肉、土燒芋包等安溪土特產。一生寬厚待人,行善積德,不圖虛名,不求回報,自定“只捐資,不投資”,“不做生意,專做公益”。歷年所捐建的大樓,均以老師和朋友的名字命名。集美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大樓命名為“燦英樓”,系校方、校董會及其子女勸說的結果,乃其對愛妻至誠至愛的體現,成為特例。集美大學行政大樓,在其去世前半個月方才落成,由校方命名為“尚大樓”。這座高124米、建築面積32500平方米的宏偉建築,成為一座矗立在集美學子心中“嘉庚精神、尚大情懷”的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