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威武却从未投产,设计师被送去西伯利亚挖土豆,苏联T-29坦克

多炮塔坦克曾今风靡世界,苏联更是多炮塔坦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从T-26多炮塔坦克到T-35重型陆地巡洋舰,苏联的多炮塔设计层出不穷。其中最为人们了解的是T-28多炮塔坦克,但是它还有一种孪生兄弟,它叫做T-29坦克,我们就来说说它的故事。

一、风靡世界的多炮塔坦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国都意识到了坦克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性,因此纷纷开始了自己的坦克研发项目。

看似威武却从未投产,设计师被送去西伯利亚挖土豆,苏联T-29坦克

从1920年开始,英国和法国开始引导了世界坦克设计的潮流,这时候根据一战经验,英国和法国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骑兵坦克。前者主要负责掩护步兵进攻敌人的防线,对敌人的坚固火力点实施压制。后者的任务是对敌人的侧翼实施袭击,分割包围敌人的部队,或者消灭敌人的轻型坦克。

不久英法的坦克设计师们诞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他们寻思着,如果将两种坦克结合起来,制作一种即坚固,又火力威猛,能够伴随步兵撕裂敌人防线,又能够摧毁敌人坦克,或者干脆不需要步兵也可能够独立作战的多功能坦克。(后来事实证明这种多炮塔坦克根本不够坚固和威猛,它们就是鸡肋)

于是多炮塔坦克诞生,这种坦克的设计理念就是利用2到3个炮塔消除坦克的视觉和设计盲区,从而让坦克拥有独立作战的能力,它们可以像一个移动的碉堡一样的前进,依靠自身密集的火力消灭敌人。(你们想多了,这玩意的炮塔占用了车体空间利用率,根本不可能成为碉堡,除非浪费吨位)

看似威武却从未投产,设计师被送去西伯利亚挖土豆,苏联T-29坦克

一时间这种设计风靡全球,世界各国争先恐后的设计自己的多炮塔坦克,苏联也不例外。它们决定利用自己最先仿造的英国维克斯轻型坦克,也就是著名的T-26坦克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工程师们首先移除了T-26坦克的炮塔,然后为它重新设计了炮塔座圈,以便于装下两个炮塔,但是这种轻型坦克的车身体积有限,因此在它的身上装备双炮塔是不可能实现装备两门火炮的,所以替代方案是为它装备了两挺机枪。

看似威武却从未投产,设计师被送去西伯利亚挖土豆,苏联T-29坦克

显然这种设计也只能用于对付一下步兵,要它去进攻敌人防线,协助步兵摧毁敌人的碉堡似乎太过于强人所难了。再看看在20年代末时期英法所建造的多炮塔坦克,它们已经不再使用机枪了,取而代之的是机关炮,甚至37毫米坦克炮,这些火炮的威力足够压制敌人的碉堡。

于是苏联陆军的糙汉子们表示自己也应该有那种看起来威风的多炮塔坦克,才不想要这种只有机枪的小玩具。

二、T-29多炮塔坦克

三十年代初的时候,苏联还是着手设计新式多炮塔坦克,以满足未来战争的需求,此时的陆军糙汉子们非常的沉迷这种设计,他们并没有质疑过多炮塔坦克的可靠性。

看似威武却从未投产,设计师被送去西伯利亚挖土豆,苏联T-29坦克

这个时期苏联工程师们正在设计T-28中型坦克,这种坦克的火力和装甲相对T-26坦克更加的强大。理论上它们可以抵御敌人重机枪甚至机关炮的攻击,并且它可以装备76.2毫米炮,完全符合陆军糙汉子们提出的撕裂敌人防线,压制或者摧毁敌人碉堡的需求。

同时陆军的糙汉子们不止关注T-28坦克,他们还找到了在列宁格勒的第185号工厂,也就是基洛夫机械工厂接受了陆军汉子们提出的研发T-28坦克的升级改良型号的任务。

工厂工程师认为既然是基于T-28坦克的改良升级那么它就应该叫做“T-29”坦克了,在对T-28坦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之后,工程师们认为这种坦克的设计并不够先进,它的悬挂需要进一步的改良,以提高行驶速度。

看似威武却从未投产,设计师被送去西伯利亚挖土豆,苏联T-29坦克

工程师们选中了美国的克里斯蒂悬挂,这种悬挂虽然比传统平衡弹簧式悬挂更贵,生产时间更长,维护也更加麻烦。但是它可以不使用履带,直接在道路上行驶,在必要时这可以挽救坦克兵的性命。

相关设计计划的构思在1934年的时候向国防工业委员会提交了报告,紧跟着审议就通过了批准,允许建造两辆试验车进行实际测试评估。

看似威武却从未投产,设计师被送去西伯利亚挖土豆,苏联T-29坦克

T-29坦克的车身设计整体上和T-28坦克差不太多,同样是车身前部两部装备7.62毫米机枪的副炮塔,车身中部一部可以装备76.2毫米坦克炮或者榴弹炮的主炮塔设计。

不同的就是这辆试验车采用了克里斯蒂悬挂,因为陆军糙汉子们对同样使用克里斯蒂悬挂的BT-2坦克口碑良好,就像工程师之前所预料的一样,能够不使用履带就能够在地面上跑动的坦克,一定会得到陆军汉子们的喜爱。

由于使用了克里斯蒂悬挂,坦克的负重轮从12对小型负重轮变成了4对大型负重轮,在保证不降低车身承载能力的情况下,降低了车身的重量,它的重量只有26吨,而T-28坦克的重量是27.6吨。

看似威武却从未投产,设计师被送去西伯利亚挖土豆,苏联T-29坦克

同时,T-29还采用了M-17F 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拥有500马力的功率,比T-28坦克那个只有400马力的发动机要高效的多,它使得T-29坦克可以跑到55公里/小时,如果是在公路上行驶,最大速度可以达到81公里/小时,而T-28坦克只有45公里每小时。

因此它的各方面设计都要优于T-28坦克,设计师有充足而信心战胜那辆设计保守的家伙。

陆军糙汉子的道你们也着,作为坦克设计师,你们就没有点谱么?看看隔壁的科廷和科什津,他们都一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早早就为新式中型坦克创作了更加靠谱的设计方案。

三、仅存的一辆原型车

从1933年开始,苏联陆军的糙汉子们就对T-29坦克的原型车进行了多次测试,结果表明这种坦克是能够满足陆军需求的,它的克里斯蒂悬挂在不使用履带时,同样表现良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坦克过于负责,价格昂贵,所以陆军糙汉子们无法承受它的价格。

看似威武却从未投产,设计师被送去西伯利亚挖土豆,苏联T-29坦克

虽然价格昂贵,但是陆军糙汉子们不打算借此结束。1936年的时候,在陆军糙汉子们的催促下,基洛夫工厂的设计师们又设计了另一辆原型车。

它换上了新的76.2毫米坦克炮,同时车身增加了一对负重轮,并且坦克车身正面的装甲采用了倾斜设计,大大提高了坦克的防御性。(别问照片在哪里,这玩意的资料几乎损失殆尽)

看似威武却从未投产,设计师被送去西伯利亚挖土豆,苏联T-29坦克

同时坦克从铆钉加工工艺换成了装甲整体锻造加焊接工艺,使得坦克的重量下降到了24吨,但坦克的装甲并没有被削弱。坦克的整体尺寸也没有太大的变换,仅仅是长度增加到了7.3米,和T-28坦克差不多长。

由于重量的下降,新的样车最大航程从200公里增加到了300公里,陆军糙汉子对这种新式设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将之命名为T-29C型坦克。

看似威武却从未投产,设计师被送去西伯利亚挖土豆,苏联T-29坦克

这种改进型坦克计划在1938年进行投产,但是还没等到38年,坦克的总设计师便在37年秋天被厌烦了多炮塔坦克的斯大林亲自送去西伯利亚挖土豆去了。没有了首席设计师,T-29坦克的项目也就停了下来,它的一辆原型车后来参加了“冬季战争”,结果表明这种看起来威武的东西正如斯大林所说的一样,毫无用处。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后,其中一辆T-29坦克原型车被转移到了车里雅宾斯克并被回炉重造。另一辆被从仓库里拖了出来,进行了紧急改装,并被投入到莫斯科保卫战中。

据说这辆经过紧急改装的T-29坦克在莫斯科的郊区成功的击毁了多辆德军轻型坦克,为保卫莫斯科做出了贡献。

结语

T-29坦克注定只是一个过度性的产物,多炮塔坦克在三十年代中期就已经被证明了是不可靠的东西,它们的众多的炮塔占用了过多的车体空间,削弱了装甲利用率,并且车体的被弹面积过于庞大,很容易成为敌人的靶子,因此它们注定成为单炮塔中型坦克的垫脚石。

参考文献:

《二战前的苏联多炮塔坦克》

《苏军多炮塔坦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