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明智:从《史记·燕召公世家》入手,看姬姓诸侯的八百载盛衰

周朝传国八百载,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诸侯国数量众多,几百年间,诸侯国互相征伐、纷乱不止,从春秋到战国,就是个诸侯国不断兼并的过程。因此,春秋时期的主旨是争霸,到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后,春秋时代终结,天下进入了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主旋律是灭国王天下。在战国时期,还有仅存的一个姬姓宗室诸侯国,那就是北方的燕国,不过除了燕太子丹和荆轲刺秦,大家似乎对于燕国十分陌生。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燕召公世家》来了解这个北方的姬姓诸侯国—燕国。

读史明智:从《史记·燕召公世家》入手,看姬姓诸侯的八百载盛衰

很多时候读周史,就会发现大家对周公推崇备至,而对于召公提及的很少。其实从作用而言,武王伐纣推翻殷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有三个人:周公旦、召公、太公望,他们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可以说缺一不可。但是后世对太公望和周公旦提及的太多,与之相关的典故也很多,但对召公提及却很少,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观的。

召公奭与周王同姓,姓姬。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北燕。——《史记·燕召公世家》

召公和周公不同,他不是武王的兄弟,但他也是姬姓宗室成员。因为辅佐武王灭商,因功被封在北方燕国之地。和太公望一样,召公的封地也不是个善男信女聚集之地,提到北方我们就会想到匈奴和蛮夷,事实上,武王姬发把把守周朝北方、抵御外族袭扰的重任交给了召公。

其在成王时,召王为三公: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东,周公主之。——《史记·燕召公世家》

读史明智:从《史记·燕召公世家》入手,看姬姓诸侯的八百载盛衰

到了周成王时期,由于成王年幼,召公被封为三公,实际上召公和周公成为了周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他们以陕地为界,陕地以西的区域由召公主政;陕地以东的区域由周公主政。周朝变成了“两公主政”的局面,成王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说成王在这个时期是个傀儡并不为过。

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作君奭。——《史记·燕召公世家》

对于周公辅政这件事,召公很不满,在召公看来,周公这就是篡政。为了平息召公的怒火,缓和矛盾、避免内乱,周公写了篇文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把自己的定位说的很明确,他就是周朝的“伊尹”,目的不是篡政而是辅政,到了成王成年之后他便会还政于成王,让召公不要怀疑自己的作为。

提倡仁政:这里我们首先说一下“甘棠遗爱”的典故,其中体现了召公的治国理政思想。

传说,召公每次去民间巡查,都爱在农田附近办理政务。当地的官员要命令老百姓空出房子以供召公休息,并且给召公煮饭,召公总是当即劝止,他说:“不劳(我)一身,而劳百姓,不是仁政。”

一次,召公看到附近的山野中生着一颗棠梨树,便坐到树下休息。他从树上采食棠梨果子止渴,满意地赞到:“这株甘棠树太好了,绿荫遮日,果实又香甜美味,农民干农活疲惫了,刚好可以休息和止渴,所以应该好好的珍惜这株树,莫要砍掉它当柴木烧掉。”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史记·燕召公世家》

读史明智:从《史记·燕召公世家》入手,看姬姓诸侯的八百载盛衰

召公坐在棠梨树下,处理民间纠纷,他执法如山,努力做到民无冤情,他所管辖的区域政清治明,经济发达,百姓其乐融融,这就是成语“甘棠遗爱”的来历。

这里体现了召公的优秀品质和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总结一下,可以归纳为“治国五论”:第一不扰民,不给百姓增加负担;第二通民意,能做换位思考,了解百姓疾苦;第三便民事,只要是方便百姓的做法就要坚持,不搞形式主义;第四解民情,和百姓打成一片,拉进距离了解真实情况;第五想民生,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考虑,以天下为己任。行仁政,召公是坚定的践行者,这为燕国成为战国七雄奠定了基础。

召公之后的乱局:苏秦的亡齐之谋和燕王哙的禅让闹剧。

召公以后很多年里,燕国的存在感很低,基本上处于打酱油的状态。直到一个人的出现,尽管着墨不多,但是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因为这个人太出名了,他叫做苏秦。就是那个号称“六国拜相”的苏秦,而且还是鬼谷子的门人,著名的纵横家。

读史明智:从《史记·燕召公世家》入手,看姬姓诸侯的八百载盛衰

苏秦到燕国得到了燕文公重用,可以说燕文公对苏秦有知遇之恩,当然苏秦也回报了燕文公,在齐国手里将燕国的十个城池要了过来,这充分体现了苏秦的论辩之能,特点就是口吐莲花太能说了。他在说服燕文公时就采取了先扬后抑的方法,先把燕文公大大的称颂了一番。而后说到古来的贤君都能听的进去不同的意见,我想您当让不会拒绝我的建议吧?

读史明智:从《史记·燕召公世家》入手,看姬姓诸侯的八百载盛衰

这里我说点大家不一定都知道的事儿,首先苏秦和燕文公夫人私通,怕被燕文公发现杀害,因此主动要求到齐国去施行反间计。这件事情是被司马迁写到史记里的,显然这是不太光彩的,真正的原因可能有三,其一确实两情相悦因此迫不得已到齐国避难,这显然是假的,因为没把夫人一起带走就不符合常理,况且苏秦是有能力带走夫人的。其二这是燕王的计谋,为苏秦去齐国做卧底实行反间计做宣传,可能性有但不高,这代燕王的能力一般。其三是苏秦为了报答燕文公的知遇之恩,主动献计自毁名誉,施行反间计,弱齐灭齐,我看这才是真相,而不是吃瓜群众说的私通国君夫人呆不下去咯。

读史明智:从《史记·燕召公世家》入手,看姬姓诸侯的八百载盛衰

苏秦尽管后来被齐国处死,但是目的达到了,齐国和楚国、宋国及其它诸侯国关系恶化,变得孤立起来,为后来燕国伐齐创造了条件。

读史明智:从《史记·燕召公世家》入手,看姬姓诸侯的八百载盛衰

燕国到了燕王哙的时候,更出现了“禅让”的闹剧,燕王哙忘记了召公的教诲,他只做了些表面文章,不仅政权被他人控制,燕国更差一点就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被灭国的国家。燕王哙崇信子之,更是听信了近臣的蛊惑之言,把燕国的朝政大权完全托付给子之,自己对朝政则是不闻不问,他把自己当成了唐尧,而把子之当成了虞舜,殊不知在他人眼里,不过是个利令智昏的昏君罢了。

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於子之。——《史记·燕召公世家》

燕王哙的做法,给了齐国以可乘之机,眼看着到嘴的肥肉,谁会放弃呢?齐国动用了五都之兵北伐燕国,结果导致燕国差点遭遇亡国之危。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为君者身系国之安危,其言其行均需要慎之又慎。

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史记·燕召公世家》

齐国在攻伐燕国的时候,燕国的士兵和百姓皆不愿意战斗,导致燕王哙被杀,国家险些随之覆灭,因此“齐燕交恶”是有原因的。

燕昭王:四位人杰加上一位明君,成就了燕国最后的辉煌。

子之这个燕国的权臣总算是玩完了,在他退出历史舞台后,燕国迎来了久违的明君,这位君主是燕国人自己选出来的,他就是战国时期燕国最有作为的君主燕昭王。

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史记·燕召公世家》

读史明智:从《史记·燕召公世家》入手,看姬姓诸侯的八百载盛衰

燕昭王即位之初,就确定了燕国的国策是向齐国复仇,为了报仇雪耻,他不惜代价、广纳天下贤者,乐毅自魏国来投,邹衍自齐国来投,剧辛自赵国来投,天下名士因燕昭王的诚心敬贤而从四面八方争相投奔燕国。

燕昭王於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史记·燕召公世家》

读史明智:从《史记·燕召公世家》入手,看姬姓诸侯的八百载盛衰

燕昭王手下有名有姓的豪杰有四位,第一个便是乐毅,这位就不用介绍了吧!《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曾常自比管仲乐毅指的就是这个乐毅。乐毅带领弱小的燕国军队,又联合了诸侯国联军,打败了当时威震天下的齐国军队,他接连攻下了齐国的七十多城池,差一点就把齐国灭国了,如果不是田单的坚持和最后的两座城池坚固,加上齐国人的不屈精神,恐怕齐国就被灭国了。

读史明智:从《史记·燕召公世家》入手,看姬姓诸侯的八百载盛衰

第二位叫邹衍,这个人看过《寻秦记》的人应该都不陌生,他是琴清的师傅,算是个伟大的科学家。邹衍是阴阳五行学派代表人物,他到燕国帮助燕昭王发展生产,有了先进的生产力,燕国的经济基础变好了,国家自然会变得强盛起来。同时邹衍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充当了燕国的说客,游说诸侯国联合起来反对齐国?

读史明智:从《史记·燕召公世家》入手,看姬姓诸侯的八百载盛衰

第三位叫剧辛,这位原来是赵国人,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曾服侍过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且能文能武,在外交领域,他和邹衍一起游说诸侯联合反齐,在军事上,他又和乐毅一起伐齐,差点令齐国灭国。

读史明智:从《史记·燕召公世家》入手,看姬姓诸侯的八百载盛衰

第四位叫郭隗,这位是燕国人,燕昭王的老师,他给燕昭王献策,他说:“您如果想招揽天下能人志士,那就给我修建黄金之屋,天下能人看到我都能得到如此的礼遇,那些能力比我强的人也会争先恐后的来投奔您的!”燕昭王按照他的说法,为他修建宫殿,因此赢得了敬贤的名声,一时之间,天下能人争相来投,燕国因此才变得强大起来,这里郭隗功不可没。

读史明智:从《史记·燕召公世家》入手,看姬姓诸侯的八百载盛衰

四位人杰加上一位明君,如果不是因为燕昭王早逝,乐毅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恐怕齐国就真的亡国了。

读史明智:从《史记·燕召公世家》入手,看姬姓诸侯的八百载盛衰

燕昭王之后,燕国彻底归于没落,由于被新任燕王猜忌,乐毅被迫逃离了燕国,到赵国去避祸。燕国从此便一步步走向了衰落,最后面临强秦的威胁,燕子丹只能选择用荆轲刺秦的方式,来阻止大秦的铁骑。但一切都不过是垂死挣扎,随着荆轲的失败和燕子丹的死,燕国没有了任何机会,姬姓宗室穷途末路,传国八百载的周走到了尽头。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