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亂世始於分封,為何明太祖還要分封?明太祖:給軍權不給治權

序言:

明太祖朱元璋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故而於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宣佈“定封建諸王之制”,效仿西周,重新制定了一套“分封制”。——《明太祖寶訓·卷一》

而後於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正式開始推行,從“封皇子樉為秦王,晉王,棣燕王,橚吳王(周王),楨楚王,榑齊王,梓潭王,巳趙王,檀魯王,從孫守謙靖江王”開始,截至明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前後共計分封了自己的25個子孫為藩王。——《明史·太祖二》

春秋亂世始於分封,為何明太祖還要分封?明太祖:給軍權不給治權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很多人也就因此而認為明太祖是在走前人的老路,難道他就不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亂世正是因分封制而起的嗎?

事實上,明太祖不僅知道,甚至其最終目的都和西周一樣,均是為了鞏固政權的統治,但是兩者的性質卻截然不同。而且明太祖在推行分封制的時候,其實也曾制定過一系列的政策來應對和預防出現“藩王勢大”的情況。

春秋亂世始於分封,為何明太祖還要分封?明太祖:給軍權不給治權

周武王姬發畫像

先說西周的“分封制”吧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帶兵伐紂,經牧野之戰一役後,成功的推翻了商紂王的統治,建立周朝,也就是我們現代人口中的“西周政權”。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原本商朝各個諸侯國的風俗習慣以及文化信仰都不盡相同,那商朝的遺民該如何管理?那些已經征服的地區又該如何去實現有效的統治?

故而,在“周公旦”的把持下,“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周公按照“五等爵制”的等級規則,把爵位以及相對應的土地分封給王室宗親或者有功的大臣,然後讓他們去各自的封地內建立一個“子政權”,也就是“諸侯國”,藉以達到拱衛王權、以及實現對西周疆域的有效管理的目的。——《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種“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的局面。——《禮記·王制第五》

春秋亂世始於分封,為何明太祖還要分封?明太祖:給軍權不給治權

西周制度概念示意圖

也就相當於直接受周天子所管轄的,僅僅只有“公、侯、伯、子、男”等五個爵位,其他的五等爵制之外的官員和百姓,皆歸各路諸侯去管轄。

就好比一塊方圓1000裡的大蛋糕,只能分成六份,但是卻有100個人想吃,而周天子就相當於是蛋糕的所有者,他把蛋糕分成了六份以後,除了自留的一小塊以外,剩下的分別交給了五個人,然後就不管了。

至於剩下的其他人,若是想吃蛋糕的話,那就去找那五個人好了。而那五個人若是想滿足這剩下的想吃蛋糕的人的需求,只能是從自己所擁有的蛋糕中去再次進行分割。

說白了,其實也就等同於搭建了一個周天子只負責分封以及管理諸侯,然後再由諸侯去管理官員,最後再由官員管理百姓的金字塔政治體系。

如此一來,在分封制的層層分封之下,“蓋諸侯有不順服者,王將有徵討之事,則合諸侯而髮禁事焉”,各路諸侯也就這樣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成了護衛王權、鞏固西周政權的中堅力量,對西周治理商朝遺民、以及統治西周疆域等方面都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文獻通考·封建考二》

春秋亂世始於分封,為何明太祖還要分封?明太祖:給軍權不給治權

春秋戰國之亂示意圖

春秋亂世因分封制而起

但春秋戰國時期的亂世景象也正是因此而起。

因為各路諸侯已然是在西周分封制的作用下,在各自的領地內實現了自治,也就相當於是一個個的“子政權”,而且體系很完備,要官有官、要兵有兵、要民有民。

換句話來說,每一個諸侯國其實都相當於一個政治體系完善的小政權,反觀西周,反而成了一個要依賴於諸侯“歲貢”的寄生政權。

但由於西周擁有著“冊立諸侯”的大權,並且出於監管諸侯的需要,周天子在各個諸侯國中的政治體系中也有著一定程度的干預,“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文獻通考·封建考二》

這三卿,指的便是西周時期的“司徒”、“司馬”、以及“司空”。“

依周制而言,謂立司徒兼冢宰之事,立司馬兼宗伯之事,立司空兼司寇之事。”——《文獻通考·封建考二》

其中“司徒”主要負責諸侯國中的土地及人民教化之事,兼職掌管官員任免;“司馬”主要負責執掌軍政以及軍賦,兼職掌管宗廟祭祀等禮部事宜;而“司空”,則負責執掌水利、營建之事,同時身兼“司寇”的刑獄、糾察之責。

其實也就是後世封建時期“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的雛形。

春秋亂世始於分封,為何明太祖還要分封?明太祖:給軍權不給治權

周公旦畫像

顧名思義,在西周周公旦推行分封制之初,雖讓各個諸侯實現自治,但其實軍政大事基本都還是處在西周政權的管控之下的,而且諸侯勢力越大,限制也就越大。

但是隨著時間的變遷,諸侯國壯大的同時,西周影響力雖然變大了,但實力增長卻並不快,由此也就導致諸侯的勢力甚至隱隱超過了西周政權自身,從而也就使得西周對諸侯的影響力越來越弱。

就好比先秦時期的“秦國”,自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以後,實力薄弱的秦國在西周境內處處受其他諸侯國的制約,得不到發展。

春秋亂世始於分封,為何明太祖還要分封?明太祖:給軍權不給治權

秦穆公劇照

繼而,秦國統治者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換個方向,向西周境外發展,“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跑去征伐西戎去了,而且還贏了,之後截至秦穆公執政時期,“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直接就稱霸了西戎。——《史記·秦本紀》

試問,如果此時周天子還想要削除秦國,他還有機會嗎?沒有,因為秦的勢力並不比西周政權自身所擁有的勢力小,其它的諸侯強國也不外如是,那麼西周還能號令的動嗎?自然是不行的。

因為分封制所賦予諸侯的那層制約已經在諸侯國的壯大之下形同虛設,成了一個名存實亡的存在了,春秋五霸爭雄、戰國七雄爭霸的兼併統一戰爭也正是因此而起,周天子當真只是成了一個空有名號卻無影響力的統治者,權勢早已被各路強大的諸侯給完全架空了。

春秋亂世始於分封,為何明太祖還要分封?明太祖:給軍權不給治權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那麼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下明太祖推行的“分封制”,給軍權不給治權

明太祖首先在推行分封的背景上就跟西周時期有著很大的不同,由於明太祖推翻的元朝本身就是一個“大一統王朝”,並不像商朝那樣是個推行“分封”的朝代。

所以在政權建立後所面臨的各地區的文化差異程度上,無疑就比西周小的多,而文化差異其實也就變相的等同於“民族認同感”,也就意味著這個地區的百姓會不會支持統治者的統治,即會不會獲得“民心”。

顯而易見,明朝明顯要更加容易獲得民心,因為本身明太祖朱元璋所率領的“元末農民起義”代表的就是大多數民眾的意志,推翻元朝後直接就大一統了。

但西周所推翻的殷商,由於並非直接管理的緣故,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殷商只是一個諸侯國,故而征服殷商並不能代表同時就征服了其它諸侯國,否則也就不會有周武王伐紂以後還要征伐其它商朝諸侯國的事情發生了。

春秋亂世始於分封,為何明太祖還要分封?明太祖:給軍權不給治權

西戎示意畫像

更別提在外敵的威脅上面,西周時期不光有西戎,而且還有東夷、北狄、南蠻等諸多敵對勢力的威脅,反觀明朝,洪武年間威脅最大的也僅僅只有一個“元朝殘餘勢力”而已。

這也就意味著明太祖朱元璋在對藩王權力大小的限制以及掌控程度上,是有著極大的優勢存在的,一是百姓的歸屬感強,二是強敵也要比西周少,所以明太祖在推行分封制之時,反而會更傾向於考量政治體系自身所面臨的困難。

故而,在明太祖推行分封制以後,也就給我們呈現出了一種“諸王止建籓號,未曾裂土”的情形,顧名思義,即是“給軍權不給治權”。——《明史·列傳第二十七》

春秋亂世始於分封,為何明太祖還要分封?明太祖:給軍權不給治權

明朝邊防示意插畫

既然做了藩王,那就安安心心的聽明太祖朱元璋的話,去明朝邊防重鎮“

敷險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去,治理百姓的事情還是交給朝廷來處置吧。——《名山藏·卷三十六》

正如《明史·諸王五》中所說,“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分封藩王,但是卻不給土地,也就意味著藩王實則還是由朝廷的最高統治者所掌控;賜予爵位,但是卻不讓管理百姓,也就說明百姓依舊是直屬於明朝的最高統治者所治理。

那這些只有兵權的藩王又跟皇帝所冊封的駐守邊疆的“大將軍”有什麼區別呢?還真沒啥大的區別,要說區別,恐怕也就只是那一層皇室宗親的血緣關係吧。

春秋亂世始於分封,為何明太祖還要分封?明太祖:給軍權不給治權

明太祖朱元璋劇照示意圖

而此舉對於明太祖朱元璋而言,那也真可謂是好處多多。

  • 一方面將皇室子弟冊封藩王,並將其安置在各個軍事要地,也就相當於執掌整個明朝軍事大權的基本都是“朱家人”,對“兵權”的歸屬實現了有效的控制。正如明朝學者朱國楨所說,“高皇帝起徒步,成混一,精兵良將滿天下,偃之則不可,付之他人之手,必且為變。故分隸諸王,使之習兵,以暗謄奸人窺伺之志。”——《湧幢小品·卷五》
  • 另一方面,明太祖將這些皇室子弟都冊封為藩王,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預防“宮廷政變”的目的,同樣有效的保證了“皇權的穩固”。
  • 最為主要的,就是對邊疆“元朝殘餘勢力”的侵襲實現了有效的遏制,破除了以往“元朝騎兵”憑藉優越的機動能力對明朝邊境大為襲掠的困境,有效的保證了明朝邊疆的安寧。

至於藩王拿到兵權後所可能導致的“藩王勢大”的問題,其實明太祖朱元璋也是有所考慮的,他也確實是對藩王施加了一系列的限制。

春秋亂世始於分封,為何明太祖還要分封?明太祖:給軍權不給治權

“三護衛”示意畫像

明太祖限制藩王權力

這限制藩王權力的第一步,那自然是給予其兵權的大小了,這點其實明太祖自分封之初就已然考慮到了這個問題。

所以在這些藩王的兵權上,朱元璋自洪武五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開始,“置親王護衛指揮使司,每王府設三護衛”。也就是說,明太祖在推行分封制之初,僅僅給了每個藩王“三護衛”的兵力。——《明史·職官五》

按照明朝制度來看的話,“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也就是說,明太祖起初曾規定每個藩王最多隻能夠擁有五萬七千人的兵力。而且還並非親兵,只是有指揮權,其歸屬其實還是直屬於皇帝管轄的“兵部”麾下的。——《明史·諸王四》

即便是後來勢大如寧王朱權,也只是“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並未超過十萬之數。而且,明朝的疆域並不像西周那般還有著很大的可能再次擴張,畢竟再往北可就是漠北苦寒之地了,其它方向也基本都靠海,所以明太祖也絲毫不必擔心藩王兵力會超出限制太多。——《明史·諸王二》

春秋亂世始於分封,為何明太祖還要分封?明太祖:給軍權不給治權

明朝錦衣衛劇照

同時,反觀明朝朝廷自身,早在明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明太祖就曾“置武德、龍驤、豹韜、飛龍、威武、廣武、興武、英武、鷹揚、驍騎、神武、雄武、鳳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衛親軍指揮使司。”——《明史·職官五》

這也是明太祖設置自己直轄的親軍力量之始。

而後到洪武十五年,繼改置“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恆以勳戚都督領之”以後,又相繼正式設立了“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等十一衛,與“錦衣衛”一起合稱“上十二衛”。——《明史·職官五》

注意,這都是“親軍”,也就是隻供明太祖一個人所統率的部隊,而且出於保護皇帝周全的需要,這些親軍都是經過嚴格篩選以後才能當選的,屬實稱得上是明朝的一支精銳力量。

那麼大家再看藩王的“三護衛”兵馬,還會認為藩王有機會造反嗎?也足以證明明太祖對藩王兵權的限制其實還是很大的。這也是明朝於西周分封制最大的區別,西周的分封並未對諸侯自身的軍事實力加以限制,儼然是一種只要諸侯有能力,那就任由你擴張的事態。

春秋亂世始於分封,為何明太祖還要分封?明太祖:給軍權不給治權

明朝官員畫像

另外,為了使得藩王安心做好本職工作,明太祖對藩王的待遇也是分外的優厚。於“洪武九年,初定親王歲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絹布鹽茶馬草各有支給。二十八年,更定親王祿猶萬石。”——《廿二史·卷三十二·明史》

而自從洪武十三年,“重定內外文武官歲給祿米、俸鈔之制”以後,“正從一二三四品官,自千石至三百石,每階遞減百石,皆給俸鈔三百貫”,明朝一品大員每年的俸祿也僅僅只有一千石左右,可見明朝藩王待遇之豐厚。——《明史·食貨六》

也足以證明明太祖其實是想通過這種“優待”藩王的形式,來達到消解藩王謀反心思的目的,畢竟謀反有風險,失敗後可就身死道消,什麼都沒有了,更何況造反成功幾率不大不說,還得揹負罵名。而這俸祿可是實打實的每年都有,還這麼豐厚,足以讓其安享榮華富貴了。

春秋亂世始於分封,為何明太祖還要分封?明太祖:給軍權不給治權

明朝江山概念插圖

結束語

綜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難發現,與西周的分封制相比起來,明太祖的分封制確實是與西周分封制有著很大的區別。充其量只能說是借鑑了一個“分封制”的名號,這就讓兩者有了本質上的差別。

西周分封制的本質是為了實現對疆域的掌控,增大西周自身的影響力。而明太祖則是為了促進中央集權而推行“分封制”,說白了就是為解決明朝政治體系自身所面臨的困境而分封。畢竟再怎麼著,在明太祖的眼中,這江山始終都得姓“朱”不是嗎?

而且,綜合明太祖分封制的內容來看,明朝藩王並不像西周諸侯那般擁有獨立自治的權力,而是一沒有封地,二沒有子民,有的只是一部分軍權,甚至說的嚴格一點,藩王所有的還只是“領兵權”,其軍隊其實還是隸屬於兵部的。

也就是說,明朝的藩王,實則就是一個負責鎮固邊防且待遇優厚的“大將軍”。與西周諸侯的權力完全沒法比。

還拿前面曾聚過例子的“秦國”來舉例吧,其被封為諸侯以後,可以憑自己稱霸西戎,明朝的藩王可以嗎?

肯定是不行的,因為明朝藩王沒有治理百姓的權力,也就相當於沒有“兵源”,想要帶兵就只有那“三護衛”的兵力,不能再多了,即使擴編,也必須經過兵部的授意才行。

私自擴編什麼後果,相信不用筆者多說了吧?明朝統治者那“上十二衛”又不是放著當花瓶的。這也就足以證明明太祖對“分封制”的考量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還算是比較完備的。

春秋亂世始於分封,為何明太祖還要分封?明太祖:給軍權不給治權

靖難之役示意插圖

很多人可能就會問了,那建文帝時期的“靖難之役”又怎麼算?

但靖難之役失敗的大多數原因實則是建文帝在“削藩策略”上的失敗,如果不是因建文帝“強勢削藩”,偏偏又從比較弱的藩王開始下手,繼而導致打草驚蛇並激化了統治階層內部矛盾的話,建文帝那次削藩極有可能不會失敗。

否則明成祖執政以後為何就能那麼輕易的削藩成功呢?甚至都沒有發生什麼太大的干戈。這個案例也足以從側面證明明太祖的限制政策確實是有效果的。

所以,如果我們暫時拋去西周分封制弊端很大的主觀印象,並且再把明朝的分封制看成一個單獨的個體,那麼再從鎮固邊防、預防武將專權、以及鞏固皇權等方面來看的話,相信大家不難看出,明太祖的分封制確實是有其積極的意義存在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