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並不缺茶,為何卻嚴禁私茶出境?明太祖:控茶能鞏固疆域

序言:

據《明史·食貨四》中的記載,“

洪武初例,民間蓄茶不得過一月之用”,且但凡發現“私茶出境與關隘失察者,並凌遲處死”,儼然對“茶葉”的管控極為嚴格。然而茶葉雖好,卻並非明朝百姓生活所必需,而且明朝的茶葉產量也並不算小,那為何明太祖還要這麼做呢?原來,在明太祖的意識裡,明朝雖不缺茶,但是北方地區頻繁侵擾明朝的少數民族卻缺茶,之所以要嚴格“控茶”,也正是為了能夠通過茶葉實現“固番人心,且以強中國”的政治目的,繼而取得“鞏固明朝疆域”的效果。


明朝並不缺茶,為何卻嚴禁私茶出境?明太祖:控茶能鞏固疆域

“茶”示意插圖

茶的功效

所謂“茶”,廣義上來講無非就是一些灌木或小喬木的嫩葉以及嫩芽,若是按照《神農本草經》中的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赫然一“解毒神器”。

可是茶作為我們現代人幾乎家家都有的東西。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茶”的作用其實並非《神農本草經》中所說的那般神奇,頂多也就是能起到一定的“降火、消食、解膩”之效,或是通過其所富含的“鈣、磷、鐵、氟、碘、錳 、鉬、鋅、硒、銅、鍺、鎂”等諸多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來達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明朝並不缺茶,為何卻嚴禁私茶出境?明太祖:控茶能鞏固疆域

“茶”示意插圖

而且正如史書所說,“茶之用,......為款客之上需也”,我們現代人絕大多數也都是把茶視作為一種可以用來接待賓客的“飲品”。即便沒有,也完全可以找到其它的東西來替代,並非多麼的不可或缺。——《爾雅·釋木》

另外,成書於唐朝的古代藥物學著作《唐本草》上也曾明文記載,“茶味甘苦,微寒無毒,去痰熱,消宿食,利小便”,一方面足以證明茶的藥用價值有限,另外一方面也能證明早在明朝之前,古人就已經對“茶”的作用和價值有了一定的認知。

<strong>那麼為何明太祖還要嚴格“控茶”呢?難道是因為明朝茶葉產量“稀缺”,所以才秉持著“物以稀為貴”的價值觀念防止“茶葉”外流嗎?


明朝並不缺茶,為何卻嚴禁私茶出境?明太祖:控茶能鞏固疆域

明太祖朱元璋示意畫像插圖

明朝疆域內部並不缺茶

因為早在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就明確規定,茶樹稅額“每十株官取其一。無主茶園,令軍士薅採,十取其八”,顯然光是明朝廷自身,就已經佔據了明朝茶葉產量的10%以上,——《明史·食貨四》

除此以外,明太祖甚至還明文要求商人在茶葉產地買茶之時,必須“納錢請引”,如果沒有,“即為私茶。凡犯私茶者,與私鹽同罪”,幾乎把“茶葉”放在了跟“食鹽”一樣的戰略高度。——《明史·食貨四》

如若再加上序言中所說的“民間蓄茶不得過一月之用”,以及“私茶出境與關隘失察者,並凌遲處死”等諸多嚴格甚至是嚴苛的限制條款。——《明史·食貨四》

<strong>綜上所述,相信有很多人都會在無形中產生一種明朝疆域內部茶葉“價值極高”,而且定然極為“稀缺”的錯覺吧?否則明太祖又何須如此大費周章的“控茶”呢。


明朝並不缺茶,為何卻嚴禁私茶出境?明太祖:控茶能鞏固疆域

茶葉種植面積示意插圖

可是據史書記載,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這一年,光是“陝西漢中、金州、石泉、漢陰、平利、西鄉諸縣”的“茶葉”種植面積就已經達到了“茶園四十五頃,茶八十六萬餘株

”的程度。——《明史·食貨四》

四川巴茶三百十五戶”的茶葉種植面積更是達到了“茶二百三十八萬餘株”之多,如若再結合明初“十株官取其一”的稅額標準,以及“四川一百萬斤”的稅額數據來看,顯然光是四川的“茶葉”產量,就已然達到了每年1000萬斤左右,也就是5000噸。——《明史·食貨四》

<strong>這也就意味著明朝內部的“茶葉”其實並不算稀缺,那麼“物以稀為貴”這一點自然也就無法成立。如果這麼看的話,明太祖這嚴格“控茶”的手段其實就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

畢竟不同於“食鹽”,“茶葉”屬實算不上明朝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東西,即便沒有,也完全可以通過其它的東西來替代,就好比想“降火”的話,路邊、河灘到處都是的“蒲公英”不行嗎?想消食、解膩的話,“山楂”不行嗎?可替代的東西太多了。

所以明太祖“控茶”的原因也就只有一種可能,即主要在意的並非“茶葉”的經濟價值,而是茶葉所能給明朝帶來的“附加價值”,或者說是“戰略價值”。


明朝並不缺茶,為何卻嚴禁私茶出境?明太祖:控茶能鞏固疆域

遊牧民族日常生活狀態示意插圖

頻繁侵擾明朝的北方少數民族缺茶

而這份“附加價值”的根源還是“稀缺”,只不過“此稀缺非彼稀缺”,雖然明朝不缺茶,但不代表頻繁侵擾明朝疆域的“北方少數民族”不缺茶。相反,明朝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不但缺茶,而且對“茶葉”的需求量還極大。

據史書記載,“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明朝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受地理環境、以及氣候、水土等諸多因素限制,物質資源極為匱乏,所以主要都是以“遊牧”為生,即是以“畜牧業”為主要生存手段。——《明史·食貨四》

所以其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來源也多是些“肉製品”或者“乳製品”,但問題“肉食”以及“乳製品”並不足以提供人類生存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依舊還需要從其它的食物中獲取,否則勢必就會因缺乏微量元素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症”,影響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

而“蔬菜瓜果”一類在北方少數民族的居住地又是個“稀罕物”,並不適合在當地的水土上種植,否則北方少數民族也就不會以遊牧為生了不是嗎?


明朝並不缺茶,為何卻嚴禁私茶出境?明太祖:控茶能鞏固疆域

古代“炒茶”示意插圖

<strong>那麼也就只能想辦法從明朝百姓的手中去獲得,古代的“邊關貿易”也正是因此而來,但與此同時也就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蔬菜瓜果”往往不適合長期儲存,只能治標,卻不能治本,問題同樣無法徹底解決。

一來二去之下,“茶”也就這麼進入了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視野。並很快受到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歡迎。

  • 一來“茶葉”可以憑藉其所富含的“鈣、磷、鐵、氟、碘、錳 、鉬、鋅、硒、銅、鍺、鎂”等礦物質滿足北方遊牧民族身體所需的其它微量元素。
  • 二來“茶葉”事先都會經過烘烤、炒制、或晾曬的形式進行“脫水”處理,所以在儲存時間上也是有著遠超“瓜果蔬菜”的優勢。
  • 另外,還有一點,茶葉可以“消食解膩”,正好就適合北方少數民族的“以肉、乳為主”的飲食習慣,而且每次需要服食的“數量”也不用太多,無疑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成本”。


明朝並不缺茶,為何卻嚴禁私茶出境?明太祖:控茶能鞏固疆域

宋太宗趙匡義示意畫像插圖

明太祖“借茶治邊”,欲加強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力度

<strong>明太祖朱元璋也正是抓住了北方少數民族對“茶葉”的依賴這一點,企圖“借茶治邊”,即通過“控茶”的方式來加強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力度。

而這種“借茶治邊”的方式其實也並非明朝獨創,自“唐、宋以來”,就已經有了“行以茶易馬法,用制羌、戎”的先例。——《明史·食貨四》

就好比宋朝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宋太宗趙匡義就曾專門設立了“茶馬司”,專“ 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馬於四夷,率以茶易之”,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限制宋朝內部“銅”、“鐵”等金屬的流出,從而讓“羌、戎”等少數民族無法熔鍊“銅幣”打造武器、盔甲等軍需用品。——《宋史·職官七》

而北方少數民族出於對“茶葉”的需求,自然也不會拒絕,也就等同於是通過“茶葉”間接制約了“羌、戎等少數民族”的軍事實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羌、戎等少數民族對宋朝的軍事“威脅”。


明朝並不缺茶,為何卻嚴禁私茶出境?明太祖:控茶能鞏固疆域

明朝與北方少數民族的茶葉貿易示意插圖

明太祖之所以嚴格控茶,也多是因為這個原因。與此同時,明太祖控制茶葉的外流,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北方少數民族”生活質量的效果,讓北方少數民族對明朝產生一種“潛在”的依賴性。

這也就意味著明太祖一方面能通過“茶葉”降低明朝內部“銅、鐵”等金屬的流出,降低北方少數民族的軍事實力,另外一方面還能通過“茶葉”來加強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力度,顯然對明朝自身是好處多多,那明太祖又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明太祖嚴格禁止“私茶出境”的原因,則是出於另外一點,即提升“明朝自身”的軍事實力。


明朝並不缺茶,為何卻嚴禁私茶出境?明太祖:控茶能鞏固疆域

北方少數民族軍隊示意畫像插圖

明太祖“借茶易馬”,欲提升明朝軍事實力

大家想啊,明朝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經濟落後,並沒有中原地區那麼發達,所以對於“貨幣”的概念其實並未真正成型,依舊有一部分商品交易是處於“以物易物”的階段。

就像前文所說的,北方少數民族在唐宋時期通過“邊關貿易”所換來的“銅鐵”貨幣,也多是被其熔鍊成了“武器、盔甲”等軍需物品,顯然並未被視作為“貨幣”。

再加上北方少數民族多是以“遊牧”為生,那麼在邊關貿易上勢必就會以“牛羊馬”、以及諸多乳製品、肉製品為主要流通商品。

而明太祖“起江左,所急惟馬,屢遣使市於四方”,這也就意味著明朝自身的“馬匹”是極為“稀缺”的,可“馬”又是封建時期的戰爭所必需,每多一匹戰馬,無疑就多了一分打勝仗的機會。——《明史·兵四》


明朝並不缺茶,為何卻嚴禁私茶出境?明太祖:控茶能鞏固疆域

“茶馬互市”示意畫像插圖

正如史書所說,縱然明朝茶葉的貿易體系“有官茶,有商茶”之分,但絕大多數茶葉的最終流向,都是“貯邊易馬”,即通過邊關貿易的形式換成了“馬匹”,也就是所謂的“茶馬互市”。明擺著就是為了能夠在制約北方少數民族的同時,還能實現提升明朝自身軍事實力的戰略目的。——《明史·食貨四》

可是“私茶”的出現,卻讓局勢發生了變化。

私販出境,惟易紅纓雜物”,顧名思義,明朝一些不法商人先是通過手段弄到一些沒有“茶引”的“私茶”,然後在將私茶販賣給北方少數民族之時,往往出於利益方面的考慮,並不會將其換做戰馬,而是換成了能為商人謀取更多利益的東西。——《明史·食貨四》

這也就意味著最終勢必就會形成一種“番人坐收其利,而馬入中國者少

”的貿易趨勢,再者,一些商人為了能儘快將手中的茶葉出手,所以往往都會將茶葉以低於“官方”的價格出售。——《明史·食貨四》

長此以往,北方少數民族自然也就更加傾向於價格低廉的“私茶”,從而也就導致茶葉的價格日益低廉不說,明朝的“官茶”以及“商茶”的成交量亦是受到了嚴重影響,明朝廷能換取到的馬匹也因此而越來越少。


明朝並不缺茶,為何卻嚴禁私茶出境?明太祖:控茶能鞏固疆域

明成祖朱棣示意畫像插圖

就好比明成祖朱棣執政的永樂年間,就曾因“茶禁亦稍馳”的緣故而出現了“碉門茶馬司至用茶八萬餘斤,僅易馬七十匹,又多瘦損”的現象,相比此前洪武年間“用陝西漢中茶三百萬斤,可得馬三萬匹,四川松、茂茶如之”的貿易狀態。

相信大家不難看出,“私茶出境”很明顯會對明太祖“借茶易馬”,繼而提升明朝軍事實力的訴求產生重大威脅。畢竟數據就在那擺著,洪武年間100斤茶葉能換一匹“好馬”,但永樂年間一千多斤的茶葉卻僅能換一匹“劣馬”,價格差異不可謂不大。

<strong>那麼明太祖嚴禁“私茶出境”的原因也就說的通了,一方面是因為“私茶出境”現象會嚴重破壞明朝在“茶馬互市”之時的市場經濟秩序。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私茶出境”會讓“馬匹”交易數量受到影響,也就相當於是阻礙到了明朝的“軍事實力”提升進程。

而“軍事實力”的強弱與否,又是封建政權強盛與否的根基之一,既然“私茶”會嚴重阻礙明朝“軍事實力”的提升,那明朝自然也就沒理由不嚴禁“私茶出境”不是嗎?

明朝並不缺茶,為何卻嚴禁私茶出境?明太祖:控茶能鞏固疆域

“食鹽”示意畫像插圖

結束語

簡而言之,明太祖嚴格“控茶”的原因,屬實並非明朝“缺茶”,而是頻繁侵擾明朝的“北方少數民族”缺茶。

所以為了能夠實現“固番人心,且以強中國”的戰略目的,明太祖選擇了將明朝並不算稀缺的茶葉上升到如同“食鹽”一般的“戰略物資”高度。繼而通過“控茶”實現對北方少數民族軍事實力上的制約、以及統治力度上的加強等諸多戰略作用。——《明史·食貨四》

<strong>從這上面來看,就足以證明明太祖嚴格“控茶”的目的,屬實並不只是單純的注重“茶葉”所能帶來的經濟價值,更多的則是看重其所能為明朝帶來的“附加價值”,也就是“戰略價值”。


明朝並不缺茶,為何卻嚴禁私茶出境?明太祖:控茶能鞏固疆域

古代“茶商”示意雕像

但是由於有不法商販為了謀取利益而販賣沒有“茶引”的“私茶”,破壞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茶馬互市”貿易體系的“經濟秩序”,導致茶葉“戰略價值”暴跌,嚴重影響到了明朝軍事實力的提升、以及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制約力度。

<strong>故而明太祖不得不為了“平衡邊關茶葉貿易秩序”而進一步加深對“茶葉”貿易的“管控”,借“重刑”來打擊“私茶出境”的不良現象,繼而取得恢復“茶馬互市”經濟秩序,以及進一步的鞏固明朝疆域的政治目的。

因此,若是我們站在明太祖的角度來看,那麼“茶葉”屬實不應該被視作為一種單純的“飲品”,反而更應該將其視作為一種堪比“鹽、鐵”的“戰略物資”,畢竟不管怎麼說,“控茶”對明朝實現“鞏固疆域”戰略目的所產生的“戰略價值”是有目共睹的。

並且從客觀意義上來講,明朝和北方少數民族因“茶葉”而產生的“貿易往來”,無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民族融合”的進程,共同促進畜牧業和茶業的發展,促進兩方的經濟繁榮,十分符合封建社會發展富強的基本方向。

<strong>屬實對明朝鎮固邊防、鞏固明朝疆域、緩和民族矛盾、以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都具有著不同程度的積極意義和戰略意義。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