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联金灭辽”是对的,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只是做错了三点

宋朝“联金灭辽”是对的,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只是做错了三点

徽钦二帝

靖康二年(1127年),金国南下攻取北宋京城汴梁,掳走徽钦二帝、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享国167年的北宋王朝灭亡。

北宋灭亡的导火索,却是宋徽宗“联金灭辽”之国策点燃的,目的是想收复燕云十六州。按说,像宋徽宗这样一个胸无大志、只会搞搞书画、热爱花天酒地的昏聩之君,怎么就打起了宋金联合灭辽、收复燕云之地的算盘呢?这还得回到十六年前宦官童贯出使辽国说起。

一,马植高估宋徽宗,以致判辽投宋,献灭辽策

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随使团出使辽国,其阉人身份被辽帝侮辱说“南朝人才如此”。暗讽宋朝无人,派一个生理不健全之人为使臣,有辱国格。童贯归国途中,一位名叫马植(后改名赵良嗣)的辽国汉人忽然夜深来访,说是要献“灭辽之策”。

童贯正为受到辽国羞辱而愤懑不平,听说可以灭辽,立马来了精神,赶紧吩咐随从将马植请进来。马植见到童贯说:“

大宋乃天朝大国,皇帝也圣明,心中向往已久。如今辽帝荒淫无道,辽国是奄奄一息,金国人对其也是恨之入骨。如果宋朝派使臣从登州、莱州渡海同金人结盟,与之相约,南北夹击共灭辽国,辽指日可图!”俩人经过一番交谈,童贯就被马植这如簧之舌打动,喜出望外,当即让马植改名李良嗣,并将其带回国。

据史料记载,马植,祖籍河北北部,自辽国占据燕云之地,马氏便成为辽国的汉人大姓,世代都在辽国为官。马植在辽国为光禄卿(相当于地厅级),负责皇室膳食及宫内生活用品的采购,虽说级别不算高,但却很有实权并且油水多。按说混得也不差,为何要叛辽投宋呢?

按照《宋史》的解释,马植“行污而内乱,不齿于人”,意思说做人差劲,人际关系不好,所以才投宋。但从马植游说童贯之言论以及后来的表现来看,他全然不像宋史说的那样,而是一个有思想头脑之人。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马植追求理想和抱负,但辽帝荒淫无道让其失望,希望投奔一个明君实现个人抱负。

但可惜的是,他高估了宋徽宗。虽然他对辽统治者的判断与结论是对的,但他想当然地以为宋朝政治一定清明,则是犯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大错。辽帝无道,但宋徽宗也好不到哪儿去,两个皇帝半斤八两。

马植随童贯从辽境归来,上言契丹可图,给宋徽宗造成了一种错觉: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复中国往昔之疆”。马植很受赏识,被宋徽宗授予朝议大夫、秘阁待诏之官职,并赐国姓,叫“赵良嗣”,摇身一变成了皇帝的特使。

宋朝“联金灭辽”是对的,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只是做错了三点

燕云十六州

二,宋廷内部关于联金灭辽的争吵

宋徽宗考虑到联金灭辽乃重要军事机密,决定绕开外廷,由赵良嗣具体负责相关事宜,其所行之事不受宰辅制约,只听他与童贯等少数几人秘密指挥。宋徽宗和童贯决意以买马为借口,与女真(金国)联络。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朝野上下一片哗然,爆发激烈的争吵。

以蔡京、童贯、王黼为首的赞同派认为:“中国与契丹虽为兄弟之邦,然百年余来,彼常开边衅慢我者多矣。且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今我不取燕云,女真必强,中原故地将不复我有。”因而主张“夹攻论”。

而以太宰郑居中为首的反对派则认为:“澶渊之盟后,两国百年和平。今若毁约背盟,自当仔细计议。何况用兵之道,胜负无常,即使获胜,府库乏于犒赏,编户困于供役,也是蠹国害政之举。如果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了。”

大将种师道也发表了看法:“今日之事,有如盗入人家,既不能救,又从而分其宝也,毋乃不可乎?”强盗去你朋友家抢劫,你不帮着赶走强盗,还趁火打劫。

朝散郎宋昭的话更是一针见血,他说:“灭一弱国,而与强国为邻,恐非中国之福,徒为女真之利耳。”把你的弱国邻居灭了,与强国为邻,强国再打你就更方便了。

由此可见,即便是奸臣当道的宋徽宗时代,朝中也不乏有远见、卓识之士,他们对形势有着清晰的认识。但是,在一片反对声中,宋徽宗经不住童贯、奸相蔡京、王黼的蛊惑,还是做出了联金灭辽的决定。

公元1117年,辽人高药师等泛海至登州附宋,说“女真与契丹战争累年,女真已占领大片契丹境土。”八月,宋廷命登州守王师中差将吏和高药师同行,与女真联络。但他们还未登岸就回来了,徽宗很生气,将使臣进行了处罚,总之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与金国结盟。

让童贯专注于联金事宜,并下诏:“通好女真事,监司帅臣并不许干预。如违,并以违御笔论。

宋朝“联金灭辽”是对的,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只是做错了三点

宋、辽、金分布图

三,宋与金外交上的反复交涉

1118年四月,宋廷再次遣马政及高药师自登州渡海出使金国,但未呈递国书,而是口头说明宋廷有意与金国“共伐大辽”。

由于金国从未与宋朝打过交道,不知道啥情况,金主完颜阿骨打遣使臣李善庆等与宋使一同赴宋都汴京,主要任务是探听虚实,只看、只听,不说。

宋徽宗见谈判没有结果,再派使臣出使金国。完颜阿骨打仍然没有表态,只是对宋使说,回去告诉你们的皇帝,如果想修好,就正式出示国书,不要使用什么诏书。大金不是宋朝附属国,诏书对我们不起作用,下次如果再使用诏书,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

原来,金使李善庆在汴京呆了十多天,已经窥出了宋朝的虚实,金国完全有能力与宋朝平起平坐。因此,完颜阿骨打说话的语气,并没有像上次那样客气。

几个来回,宋金没有达成协议。蔡京、童贯建议再派人出使金国。这时,高丽国王王熙也捎来口信劝宋徽宗说:“听说天子将联合女真攻打辽国,恐非良策。契丹尚存,尚足以为中国捍卫边疆。女真虎狼之辈,切不可交往,还是早做防备的好。”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一个附属国的国王尚且有此认识,作为天朝大国的皇帝更应高瞻远瞩,提早做好防御金国的军事准备。但可惜,宋徽宗不具备这样的眼光。

宋徽宗考虑到金国也正与辽国和谈,再加上高丽国王的口讯,宋徽宗就暂停了与金交涉,先等辽金两国谈判的结果出来再说。

当时辽帝于三月遣使至金,并于六月遣辽太傅册封完颜阿骨打为“东怀国皇帝”。但是阿骨打将册书弃之于地,他认为自己是金国,直接称为大金即可,为何要称东怀国呢?而且,册书中也没有提“辽称金为兄”的事情。金主对于册文极为不满,册封之举遂不成。

辽金间的谈判既已触礁,宋金之间的交涉乃又恢复。宋朝遣使臣赵良嗣(马植)至金商议燕京和西京地,金主完颜阿骨打口头上允诺将燕云之地归还,但是要求宋廷给予岁赐五十万。宋朝答应了金主的要求,“允将辽岁币转送金人,而拟取燕云地”。将原本给辽国的岁币转送给金国,以换取燕云十六州。

当时,当宋使抵达金国准备签约时,金国人又反悔了,阿骨打“不许西京及平、滦、营三州,许以燕京并所管州镇,书载若不夹攻,难应已许。今若便要西京,只请就便计度收取

”。换言之,如果宋人无力与金国合作夹击,收复西京;而让我金国取得西京,就不打算交还给宋朝了。

当时童贯正在南方征讨方腊,宋徽宗对于联金的交涉颇有悔意,宋金谈判暂告中止。而金国已经开始攻打辽国,并占领了辽上京、中京等大片领土。

虽说宋金盟约未正式签订,但两国还是有书信往来,盟约应该怎么写,视双方军事行动进行的情况和占领的地盘大小而定。金军负责攻打燕云十六州以外的三个都城上京、中京和东京;宋军负责攻打西京和燕京。后来,金军很快就打下了三座都城,还顺手把西京也打了。

鉴于此,宋朝也不得不于次年对辽采取军事行动。宋徽宗命童贯挥军北伐燕京,其指示还算谨慎:“如燕人悦而从之,因复旧疆,策之上也;耶律淳能纳款称藩,策之中也;燕人未即悦服,按兵巡防,全师而还,策之下也。”如果能逼辽军投降,最好;不投降,向我们称臣,也可以接受;实在不行,那就武力解决。

四,金国漫天要价,宋朝得了七座空城

宋徽宗想的挺美,辽军可不像他想的那么不堪一击。童贯率15万人攻打燕京,刚一交手,宋军便望风而逃,几乎全军覆没。战争的结果让金国大吃一惊,虽说对宋朝军力略知一二,但没想到脓包成这样,这哪是一支训练有素的禁军,简直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从这时起,本身就觊觎宋朝之繁华的金国,更有了非分之想。

宋军两次攻燕失败,徽宗对童贯大为不满。童贯大惧,密遣使至金主军前,请金兵夹攻燕京。

当金人兵临燕京城下时,燕京城内的辽军立马开门投降。大局演变至此,在外交谈判上,自然对宋朝更加不利。当宋朝遣使向金国求取燕云之地时,金国并未答应,并在国书中指宋人违约,“未相应夹攻”。反而提出新的要求:宋人每年致送岁币外,加付燕地赋税。

经过一番交涉,宋朝答应了金国的条件,遣赵良嗣“前往议定燕京赋税数目”,几经折冲,确定为每岁另送一百万贯给金国。金国同意交还西京,但需要一点给金兵的犒赏。此事不载于金国复书中,而附于国书后的“事目”中:

“今来又令良嗣等计议西京,一就收复。虽贵朝不经夹攻,而念两朝通和,实同一家,必务交欢。笃于往日,特许与西京、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等州,并地土民户。”

但在后来订立的盟书中,并未约定归还西京及武、应等八州;仅将燕京及六州所属县及民户交与宋朝。此外,双方应严守疆界,不得侵犯对方土地人户,亦不得招诱边人,这些规定都是沿袭过去宋辽间的条约的。

根据之前的约定,金国同意西京诸州原则上归属宋朝,而宋朝则给与收复西京的金军犒赏。可是,已降金的辽宰相左企弓对宋恨之入骨,特意向完颜阿骨打献诗说:“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唆使金统治者不要将燕云之地归还宋朝,已经取得重大军事胜利的阿骨打,自然也不愿将燕云归还,因此在谈判中漫天要价。最终金国只将燕京及所属九州中的六州归还宋朝,而且在归还之前,先对这些地区大肆洗劫,将富户、财物与人口席卷而去,留给宋朝的只是几座“废墟”式的空城。

五,张觉事件,金人南下灭北宋

宣和五年(1123年)四月,宋军进入燕京,童贯上复燕奏。宋廷以收复燕云,大赦新收复地区。蔡京进贺表,其中有“万国来同,一方底定;乾坤动色,庙社用光”及“扬厉无前之伟绩,铺张不世之宏林”等夸大词句。童贯、王黼、蔡京等一帮“功臣”加官进爵,开庆功大会,就差没有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了。

宋徽宗为首的统治者,不去反思收复燕京等几座空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遭受的耻辱,反而为一些虚假的胜利所陶醉。宣和七年十月,刚即位不久的金太宗以宋朝败盟毁约为借口,悍然发动了对宋朝的战争。原来,辽平州节度使张觉反叛金人,投奔宋朝。宋朝接纳了张觉,违反了上述条约的规定。

于是,金人以毁约为借口,兴师问罪。而宋朝全然毫无防备,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像黄河这样的重要天险竟无人把守。金兵轻而易举便打到了汴京,事后金兵将领大发感慨说,宋朝真可以说是无人啊,哪怕黄河有一两千人把守,我辈岂得渡哉?

宋朝“联金灭辽”是对的,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只是做错了三点

靖康之变

六,从以上史实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点:联金之议虽然很早就提出来,但是几经谈判,实际协定的成立是在辽与金和谈破裂及金早已出师破辽之后。换言之,宋朝于观望二虎相争,一方已稳操胜券之后,才决定从败者手里夺取燕京。

第二点:每当宋朝知悉辽有意与金议和,就中止夹攻之议。同时,若从《金史》记载来看,灭辽完全是金军独立作战的结果,这一点显示金灭辽的必然性。但是也显示了宋联金与否,对于辽的存亡大势没有影响。宋辽名义上是兄弟之邦,但宋人受到辽的压力甚久,而且收复燕云是宋开国以来的愿望,所以宋绝对不可能出师助辽抗金。

何况,即使是帮助辽也未必能扭转大局。既然如此,则联金取燕云以巩固北边,并非失策。因为当时大势全由金人主动,并非宋人改变外交政策即能挽救。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中指出;“夹攻也,援辽也,静镇也,三者俱无以自全。盖宋至是而求免于女真也难矣。”宋朝采取上述后两种政策的任何一种,都不会对宋有利。

第三点:在联金灭辽的军事行动中,宋朝出力很小,两次出兵攻打燕京都遭到失败,暴露了很多弱点。

在军事上无力收复实土,不断的请求金人向燕京和西京进兵,使金人对宋人十分轻视。当时办外交的马扩,对于借金人之力来破燕京,有如下的意见:

“何得自示懦弱,尽露腹心,倾身倚以为助?金籍彼兵,直许之入关?如此则大事去矣。”

宋朝既依赖于金人收复燕京,自然必须付出代价。金人一步步提高价码,减少交予宋人的疆土,并且在最后订立条约时,其内容和文字都由金人拟定。

第四点:不得容纳叛亡是宋金条约中一再申明的重要事项,北宋对辽从未违反这一点,却容纳金国叛将张觉,给了金人入侵的口实,是一大失策。因为金国灭辽后并无立即吞并燕云、席卷中原的企图。

结论:

联金灭辽的国策在原则上是正确的,因为无论作何选择,金灭辽是必然。与其坐看燕云入金手,不如趁机图之。如果北宋君臣有自知之明,不被偶然的成功冲昏了头,未必不能像南宋与金对峙百年。错就错在三点:

1,军事行动中,自曝弱点,北宋之弱至此表露无遗,让金人生出野心;2,宋人未固守盟约,张觉事件成了金人南下的导火索;3,对自身军事实力没有清晰的认识,未积极从事河北防务的巩固。

因此,仅两年时间,金国这个建国只有12年的奴隶制国家,竟奇迹般地攻陷了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帝,灭亡了北宋,创造了蛇吞大象的神话。

《宋史》

《金史》

《宋论》王夫之

《宋金攻辽之外交》吴景宏

《宋金海上联盟的研究》张天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