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滿眼淚光,滿身是傷

張居正:滿眼淚光,滿身是傷

你所瞭解的張居正是怎麼樣的?是無私奉獻的大功臣還是擅於玩弄權術的陰謀家?

對於張居正這個人確實很難做出評價。你說他是好人,可他在官場上的陰謀詭計玩的非常順手;你說他是壞人,可他又一直都在做好事。

王世貞評價他“器滿而驕,群小激之,虎負不可下,魚爛不復顧”。

陳澤敏說他有著天使與惡魔這兩面。他也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是一個孤獨的英雄。

如果非要給他下一個定義,那不如就說他是一個好國臣。

張居正:滿眼淚光,滿身是傷

天才落榜,浴火重生

明朝嘉靖四年,張居正在江陵誕生了

據說在張居正出生前他的祖父做了一個夢,夢到了一隻白龜在水中游行。

古時候白龜代表著權利,水則代表著財富。於是他的祖父便給他取名張白圭。

張白圭從小天資聰穎,是荊州府遠近聞名的小天才。

十二歲時張白圭考中秀才,得到了荊州知府李士翱的喜愛,並此改名為張居正。

十六歲時張居正去參加鄉試,卻意外的名落孫山。事後真相大白,原來是湖廣巡撫顧璘在中間阻撓。

事實上對於張居正這個少年天才不僅是鄉里鄉親很看好他,江陵府中幾位重要官員也很器重他。其中最器重他的也是這個湖廣巡撫顧璘。

因為從顧璘第一次見到張居正就有預感,張居正以後一定是國家的棟樑之材。既然如此器重張居正,那為什麼他還要這麼做?

因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就是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卻未必出眾。

張居正:滿眼淚光,滿身是傷

唐伯虎和徐文長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們都是年少聰慧,可是就因為在科舉中落榜最後一蹶不振。

從小變被稱為神童的他們,往往會有些心裡膨脹。再加上他們的前半生的路都十分順利,最後導致後來一旦經歷打擊都能夠使他們崩潰。

顧璘不希望以後張居正以後只成為官場上一個舞文弄墨的文人,而希望他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政治人才

就好比說王維,他才華早顯,有很大的政治抱負。可他的仕途過於順利,最終成為了一位優秀的文才而不是政才。

對此張居正是怎麼做的呢?張居正是有些沮喪,但並沒有因為這個挫折而萎靡不振,而是理解了顧璘對自己的良苦用心。

一個十三歲的少年,能夠通過事情的表面現象而看到本質內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且這是一件成年人也未必能夠做到的事情。

這件事情也給了張居正一次鳳凰涅槃的機會,此後他會更加優秀而不驕躁。

真正成功的人不是不會跌倒,而是跌倒後爬起來能夠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向,奮力前行

初入內閣,政治鬥爭

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終於考中進士進入朝堂做官,擔任庶吉士。

張居正初入翰林院時並沒有多少機會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因為那時正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政治鬥爭——嚴嵩與夏言的內閣首輔之爭。

這場戰爭最終以夏言被迫害至死,嚴嵩擔任內閣首輔而告終。這場戰爭的結果其實一開始就已經註定會以夏言的失敗而收尾,因為夏言太過剛直而嚴嵩卻剛好與他相反。

在這場鬥爭中張居正並沒有真正的參與進去,可以說他只是一個旁觀者。

他親眼目睹了一個一心為國,光明磊落的人是如何被一個奸佞小人殘害。

他也認識到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

嘉靖三十三年,在看透了官場上的爾虞我詐後,心灰意冷的張居正借病回鄉。

朝堂上的腐敗陰暗並不會因為張居正的離開而停止,當初那個作出‘鳳毛叢勁節,直上盡頭竿’的少年他勵志報國的心也沒有改變。

嘉靖三十六年,張居正重返官場。這時候的他已經不是那個會意氣用事的張居正了,他已經足夠成熟,學會了“內抱不群,外慾渾跡”的為官道理。

張居正:滿眼淚光,滿身是傷

此後他依次經歷了徐階與嚴嵩的鬥爭,徐階與高拱的鬥爭。在這兩場鬥爭中,他跟各派的關係都很好,要知道張居正在站政治隊伍的時候選擇的是徐階。

他與徐階的這層關係其它兩派都是知道的,張居正也沒有避諱這件事。因為在張居正眼裡政治關係和私人關係是不同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嚴嵩與高拱在與徐階做鬥爭時並未牽扯到他。

後來他又經歷了最後一場內閣的政治鬥爭——他與高拱的鬥爭,在與太監馮保聯手後最終趕走了高拱。

現在舞臺的中央只剩下了張居正一人,一個屬於張居正的時代已經到來。

安撫皇權

張居正作為內閣首輔與掌印太監馮保兩人上政治上強強聯合,權力可謂是傾覆朝野。

可是權利再大也仍只是皇權之外,皇權中最重要的一級就是萬曆與他的生母李太后,而萬曆年紀還小,張居正此時最需要做的就是安撫好李太后。

在嘉靖帝去世後,萬曆皇帝與李太后就處在一種風雨飄搖的地位,她們母子兩個猶如兩隻驚弓之鳥,她們現在急切的需要一個依靠,不論是心理上的還是政治上的。

此時,張居正走進了她們的世界,給母子二人帶去了她們需要的安全感。

張居正為了安撫好李太后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給李太后加尊字,按照當時的禮儀,萬曆登基後陳皇后和李夫人都可以稱作皇太后。

區別是作為正妻的陳皇后在稱呼前面可以加兩個尊字,而李太后則不能。

張居正力勸禮部尚書潘晟,讓他給破例給李太后加尊字,最終結果:陳太后叫仁聖皇太后,李太后就叫慈聖皇太后。

張居正:滿眼淚光,滿身是傷

李太后篤信佛教,常在京城外大修寺廟,耗資巨大,而且大多都是鋪張浪費。

張居正位居首輔,自然不肯拿國庫裡的銀子來給李太后來滿足她的私人慾望,於是第二件事就是將寶和店劃歸給李太后。

寶和店就等於是皇家的採購中心,只有皇親國戚才能夠在此生產經營。將寶和店劃給李太后,不僅可以滿足李太后的私人興趣,也不用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可謂是雙贏的政策。而且李太后的錢用完了也不會再好意思向張居正要

第三件事就是細節上的事情,但凡李太后在哪建造了寺廟、大橋等工程,張居正都會為李太后寫贊文,讚頌李太后的仁義善良。

第四件事,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張居正將李太后的寶貝當做自己的寶貝,這個寶貝就是小萬曆。

這四件事為張居正贏得了李氏在政治上的支持,這次張居正終於可以全力致力於自己的改革。

勵精圖治,晚年猝死

萬曆元年,張居正上疏實行“考成法”,要求明確職責,簡單來說就是不好好工作的就滾蛋,改變了以往辦事拖拉的現象。

萬曆四年,張居正規定地方官徵賦試行不足九成者,一律處罰。這下改變了拖欠稅糧的狀況,使國庫日益充裕。

萬曆七年,他求神宗朱翊鈞節省“一切無益之費”,提倡節儉。

萬曆九年,張居正在全國實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的施行,改變了當時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制度。

在正常情況下這一切本該會有條不紊的進行,可就在這期間一個噩耗傳來,這件事情讓張居正陷入了改革困境,進退兩難。

張居正:滿眼淚光,滿身是傷

這件事情要是政治上的事情倒還好辦,難的是這是私事牽扯到政事。

萬曆五年,張居正父親去世了,這給張居正帶來了一個大麻煩。按照當時的倫理道德,張居正要給死去的父親守孝三年,而且在這三年內什麼事情都不能做。這個叫丁憂。

這是張居正進行萬曆新政以來最為頭疼的一件事,如果他回鄉為父親守孝二十七個月,那麼他為萬曆新政所做的努力全都白費了,如果不回家守孝,那就只能奪情了。

那個時候奪情的事情其實也不在少數,但是問題是現在要奪情的人是張居正,這就註定了張居正的奪情之路不可能會順利。

一方面是因為張居正是內閣首輔,面對這樣的事情,他最應該回鄉守孝為朝廷百官做好一個表率。

另一方面就是張居正改革得罪了不少人,這件事情也是難得一次能夠趕張居正下臺的機會,朝中大臣自然不會放過。

當然,在萬曆的支持下,張居正最終奪情成功。這其中艱辛並不是廖廖幾字能夠說的清楚。

張居正行事作風也因為這次奪情事件而改變了,以前的張居正做事情小心謹慎,奪情事件後的張居正不在理睬別人的意見,而且樂於奢華。

這也怪不得張居正,在奪情事件裡他被朝廷百官彈劾,被自己的門生鄉友彈劾,沒有人理解他為國為民的心情。

他是內閣首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就當時的情況來看,張居正連一人之下也沒有。面對朝廷上反對他的人他完全可以斬草除根,但是他沒有。

整個事件中他是孤獨的,無助的,如果不是悲憤到了極點,他又怎麼會向一個小官下跪請求他殺了自己!

萬曆十年,張居正猝死。

悲劇收場

張居正死後全家被抄,連他費心開創的萬曆新政也被廢除。

做出這件事的正是他用盡心思栽培的下一代接班人——小萬曆,這是那個尊稱他為張先生的萬曆皇帝,跟他親如父子的萬曆皇帝。

奪情事件後,張居正對萬曆小皇帝的管教可以說是嚴苛了,雖說他跟小萬曆感情深厚,可是他忽略了小萬曆仍然是個皇帝。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萬曆也對他敬愛的張先生產生了不滿,他是一個皇帝,整個天下都是他的,可他做任何事情都要處處受張居正和李太后的限制。

在萬曆心中,他最敬愛的張老師也變得面目可憎起來。

最後當張居正想要將權利交還給萬曆的時候,萬曆卻沒有接下,直到張居正死後萬曆才真正掌權。

張居正在世時,萬曆曾對張居正說過:“老師的恩情無以為報,倘若老師逝世,我只能來以保老師的後代安樂榮華來報答”

可笑的是張居正一死,張家落得的人結果不是安樂榮華而是全家被抄,真是諷刺。

張居正最大的悲劇應該就是他嘔心瀝血培養出來的萬曆小皇帝並沒有成為他的驕傲,而是成為了他張家悲劇的作俑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