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晒家底”第三產業成吸納就業“蓄水池”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曬家底”第三產業成吸納就業“蓄水池”

11月20日,國家統計局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數據顯示,2018年末,全國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2178.9萬個,較2013年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增長100.7%;從業人員38323.6萬人,增長7.6%。

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毛盛勇在新聞發佈會上指出,相較五年前,此次普查結果顯示,第三產業企業佔比、用工人數等大幅提升;同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製造業從業人員比例、增加值佔比也有顯著提高。“這也是“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結果。”

此外,針對備受關注的GDP核算改革問題,經普辦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李曉超明確回應,目前準備工作已經就緒,統一核算改革將於明年初正式施行。

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增加4726.2萬人

“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變化,企業數量大幅增加,第三產業點多面廣,逐漸成為吸納就業的蓄水池。”毛盛勇表示。

數據顯示,2018年末,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合計38323.6萬人,比2013年末增加2721.3萬人。其中,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為21067.7萬人,增加4726.2萬人,增長28.9%。

具體來看,批發零售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以4008.5萬人位列第二、三產業全行業第三,較2013年增加693.5萬人;在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統計中,住宿與餐飲業也以2235.3萬人位列第二,較2013年增加1165.9萬人。

與此同時,第三產業結構升級信號顯著。企業法人單位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等行業從業人員分別以1182.9萬人、1010.7萬人和1434.8萬人,較2013年新增372.6萬人、459萬人和135.3萬人。

從業人數的急劇增長,源自近年來第三產業企業的裂變式發展。以信息傳輸業為例,2018年全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30.7%,增速居國民經濟各行業之首,佔GDP的3.6%;同年,該行業的企業法人單位數量達91.3萬個,從業人員為995.1萬人,也較2013年末分別增長316.2%和84.5%。

“2010年起,我國進入後工業化社會,即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社會。消費出現結構性變化,轉向更高層級需求,而這也倒逼工業領域的同步創新。”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葉堂林表示。

在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鮮祖德看來,前述數據準確反映了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市場主體大量增加的新成效。“隨著營商環境優化,市場主體大量增加,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繼續加大減稅降費力度,今年初,國家稅務總局公佈2019第8號公告,將小規模納稅人自行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試點範圍由住宿業,鑑證諮詢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擴大至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一定程度解決酒店、餐飲等行業採購環節無法取得進項票抵扣的困境。

戰略性新興企業佔比擴大15.7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末,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數量為17255.8萬人,減少2005萬人。其中,製造業從業人數為12108.7萬人,較2013年減少1344萬人。

“製造業的從業人員比重在下降,說明製造業規模效益在擴大,而勞動生產率在提升,其中包括技術在不斷提升,導致製造業的用工規模總體是下降的。”毛盛勇分析指出。

規模效益擴大而用工佔比下降,對此,鮮祖德表示,我國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關期。

增長動能的轉化離不開戰略新興產業的崛起和高技術製造業研發的不斷投入。普查數據顯示,2018年末,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66214個,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17.7%,佔比較2013年擴大15.7個百分點。

其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及節能環保產業企業法人單位分別為14068個、12223個和11987個,分別佔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的21.3%、18.5%和18.1%。

與此同時,至2018年末,全國共有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法人單位33573個,比2013年末增長24.8%;佔規模以上製造業的比重9.5%,比2013年提高1.7個百分點。

研發投入一向是加持高技術製造業的有力證明。據鮮祖德介紹,2018年,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法人單位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為3559.1億元,佔規模以上製造業比重28.4%,較2013年增長75.0%。而企業法人單位全年申請專利數也以26.5萬件,較2013年增加85.1%。

“高技術製造業數量比例有所增加,但是跟產業升級、消費需求升級的需要比,還需要進一步加大這方面工作力度。”毛盛勇表示。

11月20日,據國家稅務總局最新公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製造業企業享受減稅537.49億元,成為減稅降費行動中受益最多的行業。其中,適用於製造業的增值稅稅率由16%下調至13%;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取消對留抵退稅的行業限制等。

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看來,政策面減稅降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需充分調動民間企業對製造業的投資潛力。“比如通過進一步加大民間企業優惠政策,通過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保障企業相關合法權利等。”

“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和人們認知的更新,我們已按照國際標準,將研發支出納入我國GDP範圍。”李曉超說。

GDP統一核算明年初落地

“目前全國經濟普查工作已圓滿完成,此次普查後的基礎數據豐富了年度常規統計數據。”李曉超表示,國家統計局將依據經濟普查數據和相關部門資料按照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法,對2018年GDP初步核算數進行修訂,並將於近日公佈修訂結果。

此外,李曉超透露,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改革的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即將在明年初正式實施。“也就是說,明年大家所看到的全國GDP和各地GDP是我們統一核算出來的結果。”

此前,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曾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總量較大、各地差異較大,核算及調整難度也較大。部分不同層級部門間,核算重複問題比較突出,統計造假案件也不時被披露和查處。

與各省分級核算不同的是,新制度落地後,全國地方GDP將由最初簡單加總轉變為統一核算,能夠有效避免統計數據水分和誤差。總量指標將覆蓋國民經濟各行業,全面統籌統計數據、會計資料、常規報表、普查、抽樣等數據及行業相關資料,進行綜合核算。

“去年我們在部分地區已開展統一核算改革試點。今年又此前基礎上,在全國層面開展了統一核算的季度試算。雖然各地GDP數據分級核算所得,但我們已按照統一核算的要求,對各地的數據按照統一核算制進行了試算,優化改進了核算方法和組織模式等。”李曉超說。

據悉,2017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改革方案》,並於2018年在浙江、湖北、陝西進行了相關試點工作。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曾表示,國家統計局有從中央到基層的調查組織機構,將有助於推動統計工作更為科學、準確、合理。在國際指標以及關於中國統計數據的透明度和權威性,將有明顯提高。

北京商報記者陶鳳 劉瀚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