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耳光、潑冷水、踢肚子……九江13歲女生遭受校園暴力

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祖國的未來。然而,校園暴力事件卻給他們及其家庭帶來巨大傷害,給社會穩定帶來惡劣影響。近日,市民葉先生(化名)向潯陽晚報記者反映,他13歲的女兒小蝶就遭遇了校園暴力,在大半年的時間裡被五名同學毆打、勒索。目前,他正在與學校、施暴者的家長協商此事的解決辦法,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葉先生不願透露小蝶所在的學校。

那麼,孩子遭遇校園暴力,家長們應該怎麼辦呢?

女生遭同學多次毆打,全身多處挫傷

據葉先生介紹,小蝶是彭澤人,今年13歲,今年2月份進入城區一所學校。“因為孩子一直住校,家人與她見面的時間並不算多。之前孩子的奶奶曾經發現她的臉上有傷痕,但孩子說是走路撞到的。考慮到孩子之間確實喜歡打鬧,容易受點小傷,所以我們也沒有放在心上,現在想起來很是後悔。”葉先生表示,他於10月底接到學校老師打來的電話,稱他的孩子在學校被同學長期毆打,這令他大吃一驚。“11月2日,我趕到學校,老師告知了我調查結果,並給了我多張由我女兒室友和施暴同學寫的情況說明。”這時,葉先生才知道,自己的女兒在學校遭受了嚴重的校園暴力。

在葉先生提供的情況說明中,潯陽晚報記者看到,小蝶的室友表示,從9月開始,由於被懷疑偷拿了同學的物品,小蝶被幾名同學多次拳打腳踢,對方“索賠”的金額甚至達到上萬元,“很多東西小蝶沒有拿,(被)打到不得不承認……被打到大腿青了,只能穿長褲……我們早就讓她和老師說,但她怕又被打”。葉先生表示,通過老師讓小蝶、知情人和部分施暴者寫的情況說明,他發現自己的女兒經常被同學拉去其他寢室,還遭受了扇耳光、潑冷水和踢肚子等暴力行為。“打人者最大的有16歲,其中有人用木棍甚至是鋼管毆打我的女兒”。

“目前,學校和警方正在調查此事,我也希望能給我一個公正的答覆。”葉先生告訴潯陽晚報記者,他帶女兒去醫院進行了檢查,被診斷為全身多處軟組織挫傷,“身上的傷很快就會痊癒,我現在最擔心的是孩子因為遭遇校園暴力出現心理問題”。

家長、學校和警方是孩子的保護傘

對此,潯城一律師事務所的一名律師表示,通常來說,使學生免遭霸凌的保護有三層:家長、學校和警方。“每個公民的人身權利都受到法律的保護,同時每個公民的自由又受到法律的約束。雖然我國法律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但這並不意味著未成年人傷害他人就不會負任何法律責任。”律師表示,在我國,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週歲的未成年人故意傷害他人造成重傷的,已滿十六週歲的未成年人故意傷害他人造成輕傷的,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但是,大多實施校園暴力的未成年人由於缺乏相關法律知識,並不清楚自己的行為對個人、家庭、社會造成的危害和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直到在被國家機關追訴的時候,才意識到後果的嚴重性。“此外,有受害者家長會接受‘私了’,我不認為這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律師表示,他認為,“私了”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去年發佈的《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校園暴力案呈逐年下降趨勢,2015年全國法院一審審結校園暴力案1000多件,2016年、2017年分別同比下降16.51%和13.37%。其中,11.59%的案件受害人死亡。”律師表示,這意味著,3年間,校園暴力致人死亡案件達300起左右,年均百起。“近兩年,校園暴力案件數量逐年減少,這說明治理工作有了成效,社會的關注,對抑制校園暴力起到了正面作用,應該對這一問題保持理性態度。但也提醒學校和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加強生命教育。”律師說道。

預防校園暴力,家長要善於觀察

那麼,家長們如何防止校園暴力發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呢?從事教育工作13年的劉颯告訴潯陽晚報記者,作為家長,一定要善於觀察。“有的孩子會因為害羞、害怕等原因羞於開口,但做家長的一定要善於觀察。如果發現孩子行為舉止有問題或者衣服書包不正常的殘破,更要及時詢問了解,千萬不要視而不見。”劉颯表示,多數遭遇校園暴力的孩子在性格上較為孤僻、內向,家長們要做好家庭教育,別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校園暴力的受害者,也別讓孩子成為校園暴力的“幫兇”。對別人的孩子多一點寬容,不要將孩子間的小摩擦上升到校園暴力的範疇。

“最重要的是,讓小朋友樹立一種信念:遭遇校園暴力,要勇敢地把事情告訴父母和老師。同時家長們也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劉颯說,家長應該要多關心自己的孩子,耐心、觀察、溝通,讓孩子哪怕在學校遭受了不公平對待,仍然可以在家庭中感受到溫暖。


潯陽晚報記者 李超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