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野菜,指的是那些非人力播種、依靠風力、生命裡極強的野生可食用蔬菜。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凡是野菜,都有一種田園蔬菜所缺少的清香。比如與野菊花很像的茼蒿,兼具蒿的清氣和菊的甘香;帶著異香的香椿,懂吃會吃的人謂之「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香椿

別名丨香椿 / 椿頭 / 椿芽

標籤:最特別的春味

外觀:葉子顏色為深淺不一的紅色

食味:微臭

主產地:山東、河南、河北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香椿是香椿樹的嫩芽。早在漢朝,香椿曾與荔枝一起作為南北兩大貢品,深受皇上及宮廷貴人的喜愛。蘇軾曾盛讚:「椿木實而葉香可啖」。

香椿芽的敗火功力很強。穀雨前後,南方人趕著喝新茶,北方人則去菜市場搶香椿嫩芽。家常的香椿吃法有香椿炒雞蛋,黃綠相間,鮮香四溢,這春意盎然的一餐,拿什麼山珍海味都不願意換。齊白石就很愛這道菜。

蒲公英

蒲公英

別名丨婆婆丁、黃花苗、黃花地丁

標籤:孤獨的旅行家

外觀:葉子上有鋸齒,而且是倒著長的

食味:非常苦

主產地:華北、華中、華東、東北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蒲公英非常苦,為了避免苦,採摘開花之前的早春蒲公英也是一個辦法,或者先焯一下水,去除部分苦味。

雖然遠看與芝麻菜很相似,但蒲公英葉子有明顯的特徵:葉子上有鋸齒,而且是倒著長的。

苣蕒菜

別名丨苦菜 、 曲麻菜 、敗醬草

標籤:窮苦歲月的充飢伴侶

外觀:帶著紫紅色,葉片肥厚

食味:略微苦澀

主產地:西北、華北、東北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苣蕒菜民間食用已有2000多年曆史,《詩經·鄴風·穀風》中就有「誰謂荼(苣蕒菜)苦,其味如薺」之說。

東北食用多為蘸醬,蘸醬生吃有一絲絲的苦味,很是敗火。也可以焯水後涼拌著吃,是很多上歲數人的記憶。西北食用多為包子、餃子餡,拌麵或加工酸菜;華北食用多為涼拌、和麵蒸食。

槐花

別名丨洋槐花

標籤:吃花人的最愛

外觀:白色

食味:香甜

主產地:陝西、陝西、河北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北方地區還習慣吃槐花,槐花是槐樹的花,每年開花的時候,都有很多人在接槐花做飯。槐花的花心也可以摘下來,放在嘴裡嚼一嚼,味道有些甘甜。有些北方人小時候沒有零食吃,就是吃槐花的花心長大的。

榆錢

別名丨榆實、榆子、榆仁

標籤:吃下萬貫家財

外觀:圓薄如錢幣

食味:甜嫩

主產地:東北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陽春三月麥苗鮮,童子攜筐摘榆錢」當春風吹來第一縷綠色,金黃的榆錢就一串串地綴滿了枝頭,人們會趁鮮嫩採摘下來,做成各種美味佳餚。

榆錢是榆樹的種子,因其外形圓薄如錢幣,故而得名,又由於它是「餘錢」的諧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錢可有「餘錢」的說法。

灰灰菜

別名丨野灰菜、灰桃菜、灰條菜

標籤 被外表掩蓋的美味

外觀 葉面寬大,邊緣有不整齊鋸齒

食味 鮮美柔嫩

主產地 中國各地均產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灰灰菜太普通了,田間路旁、花圃、空地上,到處都是它的身影。它的幼苗和嫩莖葉可以食用,而且口感柔嫩,味道鮮美,

採摘嫩莖時,手指會沾到葉片背面一層好似細灰的粉末。焯水後涼拌、爆炒、做餡是比較常見的吃法,北方人喜歡和麵蒸食,在雲南則用它涮火鍋或煮魚吃。

蕨菜

別名丨龍頭菜、拳頭菜、貓爪子

標籤:春日裡的小可愛

外觀:像握緊的拳頭

食味 :清香滑潤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蕨菜是山珍,入饌歷史極其悠久。三月裡初生的嫩葉蜷曲著還未長開,猶如龍頭、握緊的拳頭。《爾雅·翼》載:「蕨生如小兒拳,紫色而肥。」紫色的幼芽是大家最喜歡吃的部分,有特殊的草木芳香,清香滑潤。

它的做法很多,最經典的是涼拌,焯水後加上蒜泥、辣油、醬醋,清涼爽口,是難得的上乘酒菜,還可以與肉絲、臘肉、香腸、雞蛋一同炒制,無敵下飯,還可加工成乾菜,做餡、醃漬成罐頭等。

馬齒莧

別名丨螞蟻菜、馬莧、五行草

標籤:哪裡都是它的家

外觀:紅褐色杆,綠葉,背面淡綠色或帶紫紅色

食味:略酸

主產地:中國各地均產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馬齒莧是一種生命力異常頑強的植物,只要有土,不管多貧瘠,都能紮根於此,頑強生長。所以,馬齒莧在人類的飲食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用它做的菜自帶開胃的酸感,馬齒莧常選用小株、細嫩、葉多、青綠色的枝葉來涼拌,焯水兩三分鐘,撈出過幾次涼水,洗去粘液,再將蒜切成茸,放入生抽、陳醋、鹽、糖和香油調和成汁。也可以煮粥、炒食。這種野菜還有曬乾的做法,可以儲存好些時日。用來燒肉,味道太靈了。

菊花腦

別名丨菊花澇、菊花頭、菊葉

標籤 南京人的鄉愁代表

外觀 葉片長卵型,葉緣有粗大的鋸齒

食味:清涼微苦

主產地:南京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別的野菜,江浙一帶也常吃,但菊花腦除了南京之外,似乎並不太多見。相傳岳飛在南京牛首山與金兵交戰時,糧草接濟不上,士兵們就採菊花腦來充飢,也不知是不是真事。

南京人最愛的一定是菊花腦蛋湯。菊花腦洗淨一煮,打散的蛋液徐徐倒入,在湯裡浮出朵朵蛋花。這樣煮出的菊花腦,入口清潤微苦,後味泛起一點類似薄荷的涼意,一碗喝下,不僅滿足食慾,貌似還有點解春困的用處呢。

薺菜

別名丨地菜、野薺、護生草

標籤:羞澀鮮香的早春

外觀:像把張開的小綠傘

食味:香甜

主產地:中國各地均產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薺菜是最早的報春菜。它們熱鬧地長在田野牆頭,像把張開的小綠傘。「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在薺菜的香氣裡,詩人辛棄疾聞到了春天的氣味。在野菜中,薺菜的味道可謂最佳,一無腥苦,二無怪味,還有點淡淡清香。

薺菜通常生長在沒有太多雜草的地方,葉子呈鋸齒狀,顏色呈灰紫色,葉表一層細細的茸毛,和菠菜有點像。

馬蘭頭

別名丨紅梗菜、雞兒菜

標籤:樸素裡的端莊大方

外觀:莖部紫紅色,橢圓的葉片邊緣有幾道小鋸齒

食味:略帶苦澀

主產地:江浙一帶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生活在江浙地區,春天不吃馬蘭頭還真是辜負了。周作人曾經在《故鄉的野菜》裡回憶起小時候的紹興歌謠,「薺萊馬蘭頭,姊姊嫁在後門頭。」那時人們提著小籃子,在後院蹲著找野菜,想想也挺有趣的。

香乾馬蘭頭也是江南一帶流行的菜式,入沸水焯熟,瀝乾切碎,調點麻油,再加入豆腐乾碎粒涼拌。一咬下去,脆嫩的莖葉碎裂出滿口清香,迷得食客神魂顛倒,不知不覺就吃掉了大半盤。

苜蓿頭

別名丨草頭、金花菜、母雞頭

標籤:入口即化的溫柔

外觀:由三片小葉組成,葉片有稜角、較硬挺

食味:清甜

主產地:華北、江淮流域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苜蓿是三葉草裡的一種江南野菜,多生於江浙一帶。早在唐代,苜蓿就成為宮廷菜餚。到現在,苜蓿也還是陽春三月裡最討喜的時令小炒。

苜蓿長得有點像酢漿草,都由三片小葉組成,但前者葉片有稜角、較硬挺,後者葉片更圓滑絨軟。其實苜蓿不是江南本地的植物,而是張騫從西域帶回的,但如今已成為江南家家戶戶的時令小菜。

枸杞頭

別名丨枸杞芽、枸芽子、甜菜頭

標籤:孤獨的旅行家

外觀:葉片長橢圓形,邊緣密被緣毛

食味:略帶苦味,後味微甜

主產地:寧夏、甘肅、河北、青海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枸杞頭口味香美細嫩,但又帶著一絲絲回味悠長的清苦。《紅樓夢》裡,寶釵、探春二人向廚房要「油鹽炒枸杞芽兒」,將枸杞頭下熱油鍋生炒,和草頭一樣,油略多些才好吃,鮮嫩中怯生生泛著青澀,是富貴豪奢裡一點春意蔥蘢的小清新。

涼拌枸杞頭更簡單一點。枸杞芽輕輕燙過,切細了加點麻油和鹽,也許再下點花生米,一拌即成。

豌豆頭

別名丨豌豆苗、豌豆尖

標籤 寓意極好的野菜

外觀:葉子清透如翡翠薄片,莖上抽出纖細蜿蜒的鬚鬚

食味:柔和的青澀感

主產地:成都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詩經》裡常說「采薇」,那「薇」就是野豌豆的嫩苗。它的味道也有種《詩經》的溫柔敦厚,汁水帶著柔和的青澀感,氽湯細滑,清炒甜潤,哪怕加蒜末炒也不覺俗氣,反而有種野生生的清香呢。

小蒜頭

別名丨薤(xiè)白、小根蒜、野蔥

標籤:最低調的野菜

外觀:長得很像蔥,但根部又鼓脹似蒜頭

食味:同時帶有蔥、蒜的味道

主產地:東北、河北、江蘇、湖北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小蒜頭沒有挖出來的時候,長得很像蔥。但根部又鼓脹似蒜頭,整一株莫名有點萌。長得像蔥的部分,同時帶有蔥、蒜的味道。下面的小蒜頭氣味辛辣,味道更繩上部一籌。

小蒜頭是常見的一味中藥,有降血脂、抗凝血、抑菌的功效。嫩葉可以切碎了炒雞蛋或臘肉,香氣濃烈微辛。根部切下來,可鹽醃,可糖醋,也可酒糟。輕輕醃過幾天,脆嫩爽口,配白粥吃可是無上美味。

蘆蒿

別名丨蔞蒿、水艾

標籤:宮廷御用皇帝菜

外觀:莖杆紅紫、細瘦

食味:清香脆嫩

主產地:中國各地均產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蘆蒿過去因被宮廷御用,所以有「皇帝菜」之稱。《本草綱目》載:「蔞蒿,味甘,性平,無毒,治五臟邪氣、風寒溼痺,補中益氣,生髮烏髮,療心虛。《本經》中將其列為上品。」

蘆蒿最簡單的做法是清炒,看似清瘦的蘆蒿在熱油裡走一遭,浸潤得鮮亮廣潤,豐腴了一些,香氣更盛。考究一點的可以配著豆腐乾或是臘肉,那滋味就更精彩了。

艾草

別名丨艾蒿

標籤:春天裡有濃烈氣味的嬌嫩葉兒

外觀:五瓣灰綠色,葉面看起來胖胖的,白色絨毛在背面

食味:少許苦味,食後留香

主產地:中國各地均產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江浙一帶,每逢春天就會摘艾草取汁和麵,做成「青團」,渾圓滾滾,分甜口、鹹口,甜口內包紅豆沙、黃豆沙或黑芝麻,夾雜碎花生,鹹口內包豬肉餡兒,艾草不像湯圓,可水煮,一般是上鍋蒸熟後隨吃。放進冰箱裡,春天的味道可以留半年。

鼠麴草

別名丨婆婆丁、黃花苗、黃花地丁

標籤:與艾草相愛相殺的姐妹

外觀:葉子與莖上都有白細的茸毛,並不刺手,開著絮狀的小黃花

食味:清雅

主產地:中國各地均產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除了艾草,另一種民間用來做青團的植物,就是了。它在華北以南常見於路旁、田野、草叢中。

鼠麴草的葉子與莖上都有白細的茸毛,並不刺手,開著絮狀的小黃花,軟乎乎地樣子很可愛,形象地稱呼為「白蒿子」。

折耳根

別名丨蕺(jí)菜、魚腥草

標籤:西南地區的重口叛逆

外觀:細長白淨

食味:魚腥味

主產地:雲南、四川、重慶、貴州、湖北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在北方人的眼裡,折耳根,簡直就是「反人類」的代名詞!但在西南地區,這是一種很流行的另類食物。很多人貪戀它的刺激性味道,將它做成很多菜餚。

貴州多山,野生的折耳根多便多藏於山間陰溼的角落。當地人吃折耳根,主要是吃它的根莖。相對葉子來說,嚼起來會費些氣力。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國野菜圖鑑

有人會說,其實有的野菜並不好吃,或口感不好,或帶苦澀。是啊,其實野菜原本就是人們在生活困苦時期,春季青黃不接之時的救命稻草,那時只求可以填飽肚子,口感、哪還考慮味道?

常說「世上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但平日裡吃的山珍海味多了,也難免會有些膩。清代李漁在《閒情偶寄》中寫道:「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野菜雖然普通又平常,卻有著與眾不同的自然和鮮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