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权臣 功不掩罪 鳌拜是如何一步步翻船的?

赐号巴图鲁

鳌拜(约1610年—1669年)是满洲镶黄旗人,姓瓜勒佳(瓜尔佳),是卫齐的第三子,清初元勋、开国“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之侄,其祖父索尔果是女真苏完部部落首领。

根据《钦定八旗通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的记载,鳌拜的军旅生涯是跟随皇太极开始的。根据其从军经历可以看出,早年的鳌拜是一员猛将,屡建奇功,对皇太极也是忠心耿耿。

清初权臣 功不掩罪 鳌拜是如何一步步翻船的?

鳌拜

他最早以护军校(巴牙喇壮达)身份从征,屡立战功。天聪八年(1634年),授骑都尉(牛录章京)世职,任参领(甲喇额真)。跟随清太宗皇太极平定察哈尔,又与护军统领谭泰等从征锦州,拆毁上方堡边墙后,前往埋伏,大败明军。

崇徳二年(1637年),鳌拜随军进攻明军驻守的皮岛,时任武英郡王阿济格召集诸将问询进取之策,鳌拜与参领准塔主动请求担任先锋,并立下军令状,不得此岛不回来见阿济格。

鳌拜与准塔连舟渡海,举火为号,面对明军的严防死守,鳌拜大呼超跃而上,冒着明军弓箭矢石直冲在前,准塔紧随其后,最终攻克皮岛。清太宗皇太极以攻占此岛堪比大城,授予鳌拜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勇士)。

崇徳六年(1641年)开始,鳌拜跟随郑亲王济尔哈朗兵围锦州。在此后两年间的松锦之战中,鳌拜率镶黄旗护卫军,以歩战击败明歩军营,五战皆捷。皇太极也成功打掉了明政府在关外重兵把守的锦州、宁远、松山、杏山四城,使得山海关以北的辽西走廊地带门户洞开,悉数落后清军之手。鳌拜在第二年(1642年)得以晋爵一等,擢升为巴牙喇纛章京(即护军统领),位入满清八旗的主要将领之列。

崇徳八年(1643年),鳌拜跟随贝勒阿巴泰等又入塞击败明守关将。《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三十七之大臣传三中记载,鳌拜“指挥本旗兵先登克之长驱入边,败明守将,进薄燕京,略地山东,三败明兵,斩杀甚众,攻兖州府,及临清、汶上诸邑,并麾军前进,……凯还师,次密云,击走敌兵三千,复破明总兵吴三桂、总督范志完诸军”。这年十月,鳌拜进三等昂邦章京。

参清廷大政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在清宁宫“端坐而崩”。因生前未立储,导致一时皇位空虚,诸王窥伺,诸王、贝勒、大臣们在继承人问题上发生了分歧。

两黄旗拥立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索尼、图赖、鳌拜、谭泰等人都支持他。而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则拥立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劝说他自立为帝,两白旗大臣以及多尔衮兄弟阿济格、多铎等都表示支持。 

在八月十四日的册立嗣君正式会议上,在崇政殿上诸王贝勒间剑拔弩张,委决不下。《清史稿》中记载,两黄旗大臣先声夺人,黎明“令两旗巴牙喇兵张弓挟矢,环立宫殿”,索尼与鳌拜“首言立皇子,睿亲王令暂退”。

当时的两黄旗大臣“佩剑而前曰”,说如果不立皇太极的儿子,他们宁可从死在皇太极之后。 两黄旗的举动明显是一种以武力逼宫的态势,当然两白旗也不是等闲之辈,双方其实势均力敌,谁也吃不掉谁。

根据《沈阳状启》中的记载,领有满洲两红旗的和硕礼亲王代善提名,说了句“虎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虎口即指皇太极长子豪格,在他看来,按照父死子继的祖制,豪格应当继承皇位。但这时的豪格不知道怎么想的,或许是想扮演高姿态,说了句“福小德薄,非所堪当”,然后“固辞而罢去”。

豪格的谦虚,让两黄旗的支持者很是意外。另一方两白旗的阿济格、多铎劝多尔衮即帝位,多尔衮犹豫未允,多铎一看多尔衮不表态,于是毛遂自荐,说:“若不允,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 多尔衮直接拒绝了,说“肃亲王亦有名,不独王也”,一语双关,即批评了多铎不要瞎掺和,又直接排除了豪格的继承资格。

多铎一看,又提议拥立和硕礼亲王代善,但代善以老病为由拒绝并离开了会场,阿济格也一同“随而出”,多铎则“默无一言”。

对于后来确定拥立福临即位,存有两种说法:一种学界观点根据《清世祖实录》中对济尔哈朗的表彰记载,认为拥立福临继承皇位出自郑王济尔哈朗之口,说他在国丧之时,与两旗大臣一心为国,以定国难;另一观点根据《沈阳状启》中的记载,其后多尔衮提出了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这一方案促成各旗主、贝勒、大臣达成了妥协(本文此处不做延展讨论)。

此后,年仅6岁的福临被各方拥立为帝,即清世祖,年号顺治,成为有清以来的第一个“娃娃皇帝”。因年岁幼稚,由45岁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32岁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理国政。

清初权臣 功不掩罪 鳌拜是如何一步步翻船的?

顺治帝

不过,还有学界研究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所谓“诸王争立”实际上是诸王争立太宗诸子,多尔衮并没有跟豪格争夺皇位(本文此处不做延展讨论)。

对于鳌拜个人来说,在这次的皇位危机中,他同其他两黄旗大臣在会前主动以武力示威,其中起到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但通过这次事件,导致他在后来与多尔衮结怨,屡受打压。

1644年三月,明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宣告覆灭。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顺治皇帝从盛京(沈阳)到达北京。而鳌拜在清初的统一战争中,继续驰骋疆场,镇压李自成和南明政权,为清王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年十月,鳌拜随武英郡王阿济格进军陕北,进逼李自成的大顺军。

顺治二年(1645年),清世祖福临考核君臣功绩,鳌拜以忠勤戮力,晋一等侯。

根据《清世祖实录》中的记载:顺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护军统领鳌拜随靖远大将军和硕肃亲王豪格入川,斩张献忠。

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护军统领鳌拜等随定远大将军和硕肃亲王豪格分兵征剿西南,川寇悉平。

顺治六年(1649年),大同总兵姜瓖反叛,鳌拜亲督官兵攻破其一营,斩首殆尽。

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内大臣公鳌拜巴图鲁等传谕招抚郑芝龙。

结怨多尔衮

福临的即位,使满洲贵族内部暂时达到了团结与统一,掩盖了八旗内部政治集团的相互倾轧。

但退而求其次支持福临继位,担任摄政的多尔衮仍然不忘独揽大权。

清初权臣 功不掩罪 鳌拜是如何一步步翻船的?

多尔衮

指挥清军入关的多尔衮先后受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皇位咄咄逼人的攫取”,而索尼、遏必隆、鳌拜等在多尔衮摄政年代因支持福临即位,或遭罢黜,或被籍没。

鳌拜在随同阿济格出征胡广期间,多尔衮以阿济格有罪,要求他们收集阿济格的罪行,但鳌拜、谭泰并没有听阿附于多尔衮,

到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鳌拜跟随豪格征剿西南时,因参领希尔根冒功争赏获罪,而鳌拜因查勘不实,也受波及。

三月,贝子屯齐等人诬告济尔哈朗,并举报鳌拜在崇徳八年时曾与护军统领图赖等六人私自结盟,谋立肃亲王豪格,多尔衮以此大兴刑狱,济尔哈朗被降爵,鳌拜被“罚锾自赎”。

四月,侍卫科普索举报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自调拨护军人马守门,再次按罪论死,后来改革职,再之后得旨免革职。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患病,暗示贝子锡翰等,请顺治皇帝亲自来探视,锡翰照办,却多尔衮追究“违令渎请”之罪,并且连累鳌拜包庇之责,应论死,后改为免死、罚赎、降爵。

可见,这时的鳌拜在仕途上并不是顺风顺水,总是无故受责,处处受到多尔衮的排挤打压。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病逝,福临亲政,鳌拜在政治上也开始获得了重生。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原为多尔衮近侍的苏克萨哈和王府护卫詹岱,率先检举揭发多尔衮生前有谋逆之意,曾打算率两白旗移驻永平(今河北卢龙县),还匿有龙袍服装、御用珠宝等,被提拔为巴牙喇纛章京。济尔哈朗等人趁机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给他定了个“谋逆罪”,顺治皇帝福临下诏把多尔衮及削爵没籍,惩其党羽。一时间,多尔衮一派的势力消除殆尽。

此后,索尼累进一等伯,升为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遏必隆袭为一等公,授予议政大臣,后又提拔为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鳌拜被提升为议政大臣,累进二等公,后又提拔为领侍卫内大臣,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又寻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苏克萨哈因讦告多尔衮“谋逆”有功,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时,因战功也提拔为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济尔哈朗本人则被封为叔和硕郑亲王。

辅政变专权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的晚上,24岁的福临因染天花病死于大内养心殿,遗诏立8岁的皇子玄烨为即位,安排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辅政。

福临在爱新觉罗家族之外,以四个异姓勋贵共同辅政,意图抑制爱新觉罗宗室贵族对皇权的操纵,但这种异姓大臣辅政的“集体领导”体制改革,仍然是流于形式,四辅臣之间为了权力明争暗斗,最终导致了鳌拜专权的局面。

清初权臣 功不掩罪 鳌拜是如何一步步翻船的?

康熙帝

早在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内大臣费扬古与鳌拜关系不睦,其子倭赫(系御前侍卫),因未对鳌拜表示格外尊重,就被鳌拜借口倭赫等以擅乘御马、用御弓射鹿为罪,将倭赫等四名侍卫斩杀弃市。不久,又以费扬古守陵怨望,将其定死罪,费扬古家族成员也未能幸免,家产被抄。

在四位辅臣中,索尼是正黄旗,四朝元老,能文能武,地位较高,但老迈年高、称病不朝。苏克萨哈是正白旗,因告密而上台,在顺治去世后,失去了庇护,与鳌拜有姻连;遏必隆和鳌拜都是是镶黄旗,但遏必隆能力不是很强,生性懦弱,迁就退让;这就给了名列辅臣之末,有战功赫赫的鳌拜以专权的机会,《清史稿》中记载“鳌拜尤功多,意气凌轹,人多惮之”。

清初权臣 功不掩罪 鳌拜是如何一步步翻船的?

清初权臣 功不掩罪 鳌拜是如何一步步翻船的?

清初权臣 功不掩罪 鳌拜是如何一步步翻船的?

四人中,索尼厌恶苏克萨哈,对鳌拜的张扬也不加阻止,遏必隆与鳌拜是同旗,凡事皆附和,形成了三黄对一白斗争。

先是鳌拜与苏克萨哈的换地之争。清兵入关后,曾在直隶等地大量圈占汉人土地给旗人。康熙五年(1666年),鳌拜为打击正白旗,以“八旗自有定序”的旧制为由,指出多尔衮辅政时,偏袒正白旗,分配不公,使镶黄旗“地土不堪”,要求两旗更换土地。索尼、遏必隆支持鳌拜,主管这项工作的户部尚书苏纳海则是正白旗人,站在了苏克萨哈一边。另外,直隶总督朱昌祚、保定巡抚王登联也都认为此事已相安已久,再重新调整意义不大。但是,鳌拜执意去做,强制动迁两旗庄丁,调换土地。

事后,还将苏纳海以“不速行办理”为由,朱昌祚、王登联以“不钦尊办理”为由,送进了刑部,将其处死。后苏克萨哈请求还政于康熙帝,鳌拜仍握着权力不放,并诬陷苏克萨哈“以大臣觖望,蓄异志”,于康熙六年(1667年),强迫亲政的玄烨将苏克萨哈处死。

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去世,鳌拜更加专横。在朝内大肆结党,垄断了中央部院的主要

部门,控制了国家中枢机关,此后“行班章奏”, 鳌拜都走在前面,眼里没有皇帝,严重地威胁了皇权,这也是玄烨决定拿下鳌拜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从后来给鳌拜列举的三十条罪状中可以看出。

玄烨亲政后,深知鳌拜权势之大,并且是行伍出身,膂力过人,举止粗鲁,并没有马上除掉他,反而立即加封鳌拜父子。但暗中选拔侍卫拜唐阿等 “童子军”,练习扑击摔跤,即满洲所谓的“布库之戏”,以躲过鳌拜耳目。最终形成了一支能为皇帝拼死效忠的少年武士亲信卫队。

清初权臣 功不掩罪 鳌拜是如何一步步翻船的?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玄烨借故召鳌拜入宫,不露声色地逮捕了鳌拜,同时将其党羽一一逮捕。交由和硕康亲王杰书审问,并列出了鳌拜的三十条罪状,大体分欺君擅权,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枉杀大臣;禁止科道,阻塞言路;横行霸道,藐视皇帝四个方面,并没有涉及军国等重大事务。其同党遏必隆也同时被革职查办,列出十二条罪名,多属从犯。

因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康熙最终对他的处分只是幽禁终身;其余同党有的处刑;有的被宽免并继续任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