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從地球分離出去能形成行星嗎?半徑500多公里矮行星還真有

出品:川陀太空

太平洋的面積和平均深度兩個參數算體積相當粗糙,可以說結果只能大概參考一下。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得知的是,太平洋的體積只能對等與一顆矮行星,不可能形成行星。

行星形成的機制比較複雜,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大部分氣體、塵埃物質參與誕生了太陽,剩餘的邊角料圍繞在太陽周圍,形成了原始行星盤。行星盤上的物質經過不斷碰撞、合併,最後穩定下來後,形成了各大行星。太平洋平均深度為4公里,面積18134萬平方公里,體積就可以大致出來了,差不多相當於550公里半徑的一個球體,這個大小顯然不能與火星媲美。

太平洋從地球分離出去能形成行星嗎?半徑500多公里矮行星還真有

太平洋從地球分離出去能形成行星嗎?半徑500多公里矮行星還真有

500多公里的半徑相當於一顆穀神星大小,穀神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矮行星,直徑為950公里。因此我們可以大致估算出,如果把太平洋從地球分離出去變為行星,是不可能成功的。行星不可能形成,但可以形成矮行星,就是穀神星這樣的矮行星了。

不過這僅僅是一種估算,太平洋的面積和平均深度兩個參數算體積相當粗糙,可以說結果只能大概參考一下。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得知的是,太平洋的體積只能對等與一顆矮行星,不可能形成行星。此外,形成行星的機制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比較普遍的就是滾雪球理論,從一個小星子變成一個行星。

太平洋從地球分離出去能形成行星嗎?半徑500多公里矮行星還真有

太平洋這點體積從概率上說不太可能會變成行星級天體,形成行星的初級星子要數百公里以上,碎石理論也說明,形成行星需要不斷遭遇撞擊,在數千萬年的時間內富集足夠的質量,然後清空公轉軌道上的天體,所以太平洋這點體積要變成行星比較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