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是伟大的思想家、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毕生的心血,阅读《资本论》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马克思本人的思想。

在当时19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产方式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其固有的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现实生活中,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榨,使得他们之间的斗争越来越尖锐,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这为《资本论》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资本论》分为三卷。第一卷重点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一般本质;第二卷重点研究作为生产和交换的、统一的、广义的资本流通过程,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在流通中的表现;第三卷重点研究作为流通、分配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的、分配领域的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了两大宝贵财富: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资本论》中最宝贵的思想,马克思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资本主义在生产、发展、流通等过程中的固有矛盾,进行了深到的批判,这一点马克思是值得我们敬仰和赞赏的。

具体来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发展方式形成的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讫今为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即使现在某些西方国家出现了“国有资本”,但事实上它的背后代表的是大资产阶级集团的利益,本质上还是私有制。在私向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归资本阶级所有,而广大的劳动者、无产阶级,由于出身、政治等各方面的不利因素,无法与那些代表“富人”的贵族阶级相竞争,长期以往,有很多人被迫沦为了难民、流亡者,造成的后果是“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因此社会矛盾、社会问题无法避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下,以普通劳动大众为代表的私人劳动与正常社会应该具有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成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有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盾,在资本主义这种存在“固有矛盾”的生产过程中,马克思逐渐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他认为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用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那部价值,它是雇用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一发现,为我们后来研究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理论遵循。因此,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也必将由“空想”走向“科学”。

《资本论》体现了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的深刻见解,作为读者,受益良多。

注:未经允许,不得抄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