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事業,南京不僅有“高原”,還有“高峰”

近日發佈的復旦版《2018年度中國醫院綜合排行榜》和《2018年度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中,南京地區4家醫院上榜“全國百強”,其中南京鼓樓醫院排名一下子較去年上升了5位。在專科排行中,南京地區也有多個專科進入全國前十,其中不乏全國前三。

這項事業,南京不僅有“高原”,還有“高峰”

風溼科綜合排行榜(2018年度)。資料圖片

“有高原缺高峰”,這是過去多年南京衛生事業發展的短板。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創新名城的背景下,我市致力於建設衛生科技創新強市,加大對科研、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投入,醫療衛生的“高峰”正不斷崛起。

01、百強爭霸,南京鼓醫一舉前進5名

專科聲譽(由同行專家評定)、科研學術能力是構成“百強醫院排行榜”的兩個得分指標,其中,鼓樓醫院的科研學術能力得分甚至超過了排在前十的醫院。

這項事業,南京不僅有“高原”,還有“高峰”

鼓樓醫院義診服務市民。通訊員 錢秀華 南京日報記者 徐琦 攝

“這是最值得我們引以為傲的‘乾貨’,在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創新名城的大背景下,我們醫院‘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總體目標就是建設優質研究型人文醫院。”鼓樓醫院黨委書記彭宇竹認為,發展更多的“高峰學科”,就是須把國際國內前沿的重大技術儘快用起來,形成自身優勢,成為行業領軍。


她說,技術是一方面,誰來掌握更為關鍵。過去多年,醫學人才培養以臨床為主,現階段,鼓樓醫院醫教研三軌並行,不僅有專職的教學人才隊伍,還有專職的、近百人的科研人才隊伍。

“高峰”戰略成效顯著:

鼓樓醫院副院長孫凌雲教授帶領的風溼免疫科,已連續8年在復旦大學中國醫院最佳專科綜合排行榜中排名第五,去年進位第四,今年再一次上升至全國第三。

這項事業,南京不僅有“高原”,還有“高峰”

鼓樓醫院風溼免疫科實驗室。鼓樓醫院供圖

團隊開展幹細胞移植治療自身免疫病的研究,先後承擔中美國際重大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和中英幹細胞合作研究等共7項,省部級基金多達29項;

先後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華醫學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項近30項;狼瘡幹細胞的臨床和基礎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在國際大會發言40多次。


生殖醫學2017年度被首次納入復旦版綜合聲譽排行榜後,鼓樓醫院生殖醫學科先後排名為全國第六和第五。

這項事業,南京不僅有“高原”,還有“高峰”

生殖醫學綜合排行榜(2018年度)。資料圖片

兩項世界性重大突破引人矚目——

醫院與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合作,用自身骨髓幹細胞修復子宮內膜,讓不能生育的女性重獲生兒育女的能力;

在國際上率先開展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干預卵巢早衰合併不孕症臨床研究,不僅讓卵巢早衰女性圓了媽媽夢,也為高齡婦女卵巢功能低下及卵巢抗衰老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一個學科能否可持續發展,人、財、物的保障是最基本的三個條件。“近年來,醫院在這三者的投入和保障可謂大手筆。”鼓樓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孫海翔指了指自己辦公的樓下,“看,醫院正在對北院區進行改造升級,明年全部投用後交給生殖醫學中心的使用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較2000年中心剛開始建設時翻了20倍。”

前不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佈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鼓醫立項數、經費總額再創歷史新高。

02、建設衛生科技創新強市,科研、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多方面“苦練內功”

這項事業,南京不僅有“高原”,還有“高峰”

位於江北新區的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通訊員陳燁 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鼓樓醫院在科研、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用心”,是我市致力建設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強市的一個縮影。

“建設衛生科技強市,就是要構建與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創新名城’目標相匹配的臨床、教育、科研、衛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四位一體的協同創新體系,從而不斷提升衛生科技創新水平和疾病預防、診療、康復服務能力,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市衛健委黨委書記、主任方中友表示。


怎麼建?2018年6月,我市正式出臺《關於進一步推進南京市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制度設計、平臺搭建等多方面打造“全面護航”的戰略體系。

搭建數個科創平臺

這項事業,南京不僅有“高原”,還有“高峰”

江北新區國際健康城。南京日報記者 姚強 馮芃 攝

引進世界一流高端醫療資源,開闢醫學科研成果轉化大通道,以“在高原之上築高峰”的氣勢掘金萬億大健康市場,位於江北的國際健康城近年來備受矚目。

今年3月,鼓樓醫院江北國際醫院正式啟用,不僅提供不遜於本部的基礎醫療,還引入國際優質醫療資源成立腫瘤綜合治療中心、口腔中心、生殖中心和健康管理四大中心。

這項事業,南京不僅有“高原”,還有“高峰”

鼓樓醫院江北國際醫院。南京日報記者 姚強 馮芃 攝

推動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抗體與免疫治療、分子影像等21個高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和醫學專科實驗室建設,並啟動了臨床樣本資源庫的建設等。


今年正式啟動建設南京市轉化醫學研究院,推動各醫療機構開展醫學創新轉化;並與高校院所、知識產權運營公司等建立開放式衛生健康技術創新轉化聯盟。今年6月,2019南京創新周生命健康產業發展峰會現場,南京專家潛心研究的一個個“黑科技”讓參觀者眼前一亮。

這項事業,南京不僅有“高原”,還有“高峰”

今年5月,北京大學分子醫學南京轉化研究院揭牌儀式暨轉化醫學論壇舉行。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多項政策保障

《關於進一步推進南京市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加強研究型醫院建設,建立專職研發團隊,各單位研發經費投入的增長不低於業務收入增長幅度等。

這項事業,南京不僅有“高原”,還有“高峰”

位於揚子科創中心的南京融康博臨床醫學研究院,科研人員正在進行研發試驗。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我市專門設立醫學科技發展資金,專項用於科研課題研究、人才培養、重點專科建設。“十三五”期間,以對接國家醫療衛生科技戰略部署為目標,推進我市學科建設高峰,培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持續不斷提升我市優勢學科的地區影響力。

開展市級醫學重點專科建設,每年給予專項資金資助,目前已有15個專科入選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92個專科入選省級重點專科。

靈活聘任科創人才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用孫海翔的話說,人才梯隊的形成是最難的,“不僅要靠自己培養,還要靠‘引進來’,兩條腿走路,才能為學科發展儲備一批優秀人才。”

這項事業,南京不僅有“高原”,還有“高峰”

麥克·卡麥克教授加盟市第一醫院,成為全省首位“全職”洋大夫。市第一醫院供圖

眼下,來自美國的世界著名心臟病專家麥克·卡麥克教授不僅天天參與市第一醫院的門診、查房等工作,還在手術室內搶救一個又一個重症心臟病患,他是我省首位在臨床工作的全職“洋大夫”,使患者不出國門就享受到了國際一流的優質服務。

突破人才引進、引用“瓶頸”,我市各方面大舉創新:

允許單位設立一定比例的流動崗位,以績效工資年薪制、協議制、項目制等方式聘任科技創新人才;

鼓勵僱傭外籍專家及其團隊,引進具有創新能力的國內外高級專家、專業技術人才兼職等;

鼓勵醫療機構設立院士工作站,每年對每個院士工作站數萬元資助,目前,多家直屬醫療機構設立了多個院士工作站。

我市還制定了《南京市人才健康服務保障實施辦法(試行)》。數據顯示,2018年市屬醫院共引進150名左右高層次醫療衛生人才。

根據《“十三五南京市衛生青年人才培養工程”實施辦法》,我市近年來對衛生青年人才分三個層次進行培養,對他們分別給予相應的資金資助。

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培養30名到“十三五末”進入國家、省級重點人才隊伍的學科帶頭人;

第二層次是培養60名擁有鮮明的專業技術特長、能夠獨當一面,科研能力強,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和組織能力的學科帶頭人後備人才;

第三層次是培養90名技術全面、科研基礎紮實、德才兼備的優秀青年後備人才。

這項事業,南京不僅有“高原”,還有“高峰”

江寧米度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內,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分子影像實驗。通訊員王俊 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攝

大膽創新,碩果累累。來自市衛健委的信息顯示,我市不僅建立了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分子影像等21個高技術研發平臺和醫學專科實驗室,建立了糖尿病、脊柱外科、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1個臨床診療大數據庫,覆蓋全國11個省市,納入病例30餘萬例,同時還與18個國家和地區的150餘家著名大學、科研機構、基金會、醫學中心等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僅在2016—2018年的3年間,我市衛健系統獲得的國家級科研課題就多達400項,獲批各類國家專利473項。

03、發展為了人民,南京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全國前列

“復旦排行榜對於疑難重症患者提供了重要參考,但對於常見病、多發病患者來說,最好的選擇可能是離家近的醫院。”一位業內專家表示,一切的發展都是為了人民,提升百姓的就醫獲得感,不僅需要高精尖技術的創新與突破,更需要基本醫療服務的保障與不斷完善。

這項事業,南京不僅有“高原”,還有“高峰”

南部新城醫療中心。南京日報記者 姚強 徐琦 攝

近年來,我市不斷引導優質醫療資源“出城過江”,先後建成南京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市兒童醫院河西分院、市第一醫院河西院區、南部新城醫療中心、鼓樓醫院江北院區等五大醫療中心。

同時,積極推進江寧、六合等新五區及江北新區綜合醫院轉型升級,促進醫療衛生醫療資源合理佈局。

全市建成13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67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組建全科團隊920個,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覆蓋不到的地方,開設了90個家庭醫生工作室。

這項事業,南京不僅有“高原”,還有“高峰”

市民在秦淮區止馬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資料圖片

通過開展家庭醫生簽約,將醫療衛生服務直接輻射到社區、家庭,為孕產婦、嬰幼兒、空巢、失能、半失能及獨居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上門服務,打通了居民健康管理“最後一公里”。


正如方中友所言,“所有的努力都致力於一個目標——為百姓全生命健康週期提供最好的服務”。來自市衛健委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南京市戶籍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達83.32歲,較當年全國平均預期壽命76.7歲高出了一大截。

(紫金山觀察:南京日報社打造的南京第一時政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