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航母首次進行跨海區海試,專家稱服役時間指日可待

首艘國產航母首次穿越臺灣海峽,海軍專家認為,主要目的是進行跨海區海試。

據環球時報11月17日報道,臺“國防部”17日發佈消息稱,大陸首艘國產航母由北向南編隊自東海航入臺灣海峽,期間美、日軍艦在後尾隨,臺軍方自稱運用聯合情監偵系統,全程派遣機、艦完全掌握監控與應處。

国产航母首次进行跨海区海试,专家称服役时间指日可待

首艘國產航母。澎湃新聞記者 顧一帆 圖

首艘國產航母海試進入後期階段

據臺灣地區媒體消息,除了航母,還有三艘護衛艦一同隨行。美國海軍“韋恩·梅耶”號驅逐艦與日本海上自衛隊一艘“島風”號驅逐艦均尾隨大陸航母編隊。

對於此次首艘國產航母出海,解放軍官方還未發佈相關消息。

香港文匯網11月14日報道稱,首艘國產航母當日離開大連造船廠,展開第九次出海試航。航母船舷未見刷號,也沒有搭載艦載機模型。

首艘國產航母於2017年4月26日下水。從2018年5月13日起陸續進行了九次海試,今年10月15日至10月22日進行了第八次海試。

澎湃新聞梳理發現,“遼寧”號航母正式入列之前前前後後進行了10次海試。與“遼寧”號航母不同的是,首艘國產航母首次穿越臺灣海峽進行跨海區海試,而“遼寧”號海試全部在渤海完成,在其入列之後才進行跨海區航行。

“遼寧”號航母在2012年9月25日入列,2013年11月“遼寧”號航母與兩艘驅逐艦及兩艘護衛艦組成航母編隊,跨越黃海、東海,並首次穿越宮古海峽,沿著臺灣東部的西太平洋南下並穿過巴士海峽進入南海,抵達三亞某軍港。

海軍專家李傑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首艘國產航母還未正式入列之前進行跨海區海試的目的原因可能三點:一是現在海試進入後期階段,通過跨海區海試對航母遠航能力進行測試;二是需要南海這樣水深更深、面積更大的海域對相關係統進行測試;三是跨海區海試結束後交付南海艦隊。

“還沒正式入列之前就進行跨海區海試,還體現了我們對航母技術水平和狀態的信心。此外,‘遼寧’航母多次跨海區訓練和演習的經驗也功不可沒。”李傑指出。

首艘國產航母穿越臺灣海峽的時間點也引發了島內媒體的討論。蔡英文17日上午在競選總部召開記者會,宣佈邀請前“行政院長”賴清德擔任2020選舉副手,“蔡賴配”正式敲定。

服役時間為期不遠

隨著海試次數接近“遼寧”號航母,首艘國產航母何時服役是今年下半年的一大熱點話題。

10月31日,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對於首艘國產航母是否會在年內入列的提問,國防部發言人吳謙表示,中國第二艘航母正按計劃開展各項試驗,各項工作穩步推進。至於服役時間,需要根據它的建造進展和試驗情況綜合確定。

根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11月4日,大連造船廠工人對航母表面進行了一次全面清洗,而在之前航母甲板上出現了身著海軍服裝人員在加班列隊,船廠工人還進行了舷號試刷。10月24日上午,船廠工人在船舷刷出白色“1”字後隨即除去。

“包括此次海試在內,首艘國產航母已經進行了九次海試,對航母各個分系統基本都進行了測試,已經處於海試的後期階段,服役時間為期不遠。”李傑認為。

相對於“遼寧”號航母,首艘國產航母可以搭載更多的戰鬥機,電子設備也採用了最新型號,戰力進一步提升。

根據官方資料,首艘航母2013年11月開工建造,2017年4月26日下水。相比第一艘航母“遼寧”號,首艘國產航母從設計到建造,全部由我國自主完成,並且還比預定時間提前下水。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董事長、航母工程總指揮胡問鳴在2018年6月一次調研會上公開表示,首艘國產航母建造速度快、質量好、經費省,提前一個月順利下水。

“在遼寧艦使用的經驗基礎上進行了多項優化,性能將有全面提升。首艘國產航母的研製和建造,標誌著我國已經掌握了建造中型航母,以及後續更大型航母的能力。” 胡問鳴稱。

胡問鳴今年8月接受央視採訪時指出,首艘國產航母在“遼寧”號的基礎上更加優化,不僅甲板上的艦島更小,新型雷達可以覆蓋360度的搜索扇面,還可以至少搭載36架國產殲-15飛機,遠遠超過“遼寧”號的24架。

首艘國產航母入列後,中國海軍將正式迎來“雙航母”時代,進一步提升海軍戰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