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如华:同桌李维康学生时期的成长经历

温如华:同桌李维康学生时期的成长经历

李维康的个性特点,我用四个字概括:聪明、执着。她父亲是演员,母亲是教师,家境中等偏上(其实我对她的家庭不甚了解,只是停留在儿时的记忆上)。记得刚入戏校不久(1958年9月),天气仍很炎热,有次在陶然亭举行了一个秋游活动,我在树荫下的草地上坐着,走过来一位阿姨对我说:“这么热的天,同学们都喝汽水,你怎么不喝?”我说:“不渴。”这位阿姨立刻买了瓶“北冰洋”,递给我说:“喝吧”。我简单地客气了一下,就接了过来。经过打听,才知这位阿姨就是李维康的母亲。(事后有感:奉献爱心,终有回报)。后来又听说,她母亲对她很是疼爱。记得三年灾荒时期,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李维康那时穿过一件浅黄色的靓丽短衫,我问她穿的是“什么材质,如此平挺?”她说:“的确凉”。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种料子,当时一般家庭的孩子,对此类衣服是无法问津的。她平时也爱吃些“金糕条”、“素虾”之类,而一般的同学,在当时灾荒年间,也是无有条件享用此种“零食”的。

由于同桌几年了解,知她领悟力较强,学戏轻松愉快。音乐课上既能识谱读曲,文学笔记也能写得舒展流利,但下课后,我们基本没有交流。唯独一次是四年级,她是以团支书的身份找我谈话,说你该要求进步,争取入团了,于是由耿其昌做我的介绍人,加入了“共青团”组织。


关于业务方面,李维康入校的第一二年,是于玉蘅老师为她开蒙的,说的是《二进宫》、《三击掌》、《桑园会》等生、旦对儿戏,基本都公演了。1959年南京沈小梅出国演出《倩女离魂》,路过北京,在学校示范展演,学校回请“折子戏”作为联欢回敬,其中有李维康《二进宫》。我坐台下看戏,只见她上场【二黄慢板】一句一彩,惊奇得沈小梅连呼“不得了,不得了”。这期间我在学校五楼彩排了一出《岳家庄》,记得是她扮演的岳夫人(岳云的母亲),至今印象颇深。

温如华:同桌李维康学生时期的成长经历


到了三年级于老师又教她一出《会审》,这是班里重点汇报剧目。她的苏三,我的王景隆,耿其昌的潘必正,李成麟的刘秉义。这出戏使李维康的演唱,得到很好的提高和发挥。其间,于老师还教了她一出《宇宙锋》,记得一次在“西单剧场”公演此戏,我扮胡亥,演至“金殿装疯”一场,忽然剧场电线短路,顶灯爆破,巨响一声,顿时漆黑一片,我们在这黑暗中坚持把戏演完,正所谓“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这头几年她主要向于老师学戏,打下了坚实的“王派”基础,有关旦角演唱方面的各种技巧,她基本能夠全面地掌握了,尤其是对“哭嗽”的运用,十分到位,灵活巧妙,异常动听。
此时的李维康己定为全校重点学生,对她的教学安排,已超出由班级、京剧科的管理范围,直接由校长、甚至部里来过问了。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国家需要“尖子人材”,这不仅关系到对具体某人的培养,而是提高到新中国戏曲教育是否能夠培养出新的尖端人材之高度来考虑的。当时的“政治口号”是要求同学们“以红带专”、“红透专深”。史校长曾说过这两个口号过于强调了“红”,稍微“左”了点,后来改为“又红又专”,双向並举,思想与业务要求共同提高。因此在同学们只知道“学戏和玩”的同时,李维康己走过了“少先队中队长→大队长→共青团员→共青团支书→共产党员”的政治历程。为做到“又红又专”的新标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如华:同桌李维康学生时期的成长经历


自古以来,所有的“标兵”形家,都需要塑造,例如:“四大名旦”、“四大鬚生”虽有高深的真材实学,但也都需要经过了“包装”才能面市的。记得1962年某晚,史校长带我去“工人俱乐部”看***的《姚期》,前边是夏永泉、梁幼莲的《评雪辨踪》。校长说:我想为李维康改改名字。我问为什么要改?校长说北京剧坛最红的两位是新凤霞、赵燕俠,她可改做“李维霞”。我说不好,还是原来的“康”好,与“梅兰芳”、“马连良”一样,属于“江洋”辙,也很响亮,校长最后首肯不语。


四年级时,校里安排华慧麟老师给她传授了《别姬》,《探母》等“梅派花衫”戏。现在她唱《坐宫》“百鸟声喧”的“切分音”唱法,就是华老师传授的。由于华老师演出经验丰富,使她对于旦角演唱的发声、用气、舞台临场经验及对于整体美感的追求,又向前提高了一步。
五年级荀令香老师又教过她《荀灌娘》、《鱼藻宫》等荀派戏,但李维康的表演没有过份强调“耸肩拉跨”等所谓的特色,此二剧是我陪她演的周抚与刘盈。同时,她又向赵桐珊老师学演了花旦本门的《胭脂虎》(妓女擒贼)。她的石中玉,我扮王行玉(此戏是姜妙香先生教我的小生)。通过让她学习这些花旦戏,使她对于京白的念法及眼神的运用又得到了更好的掌握。记得她还排演过《十三妹》、《杨门女将》(穆桂英全部念白不上口,抛弃尖团字)等刀马戏。使其对于靠功及马鞭等技巧能夠熟练的掌握,因而使得技艺更加全面,避免表演上“刀枪不入”。
六年级时,她又在于老师、荀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杜近芳的《柳荫记》与《桃花村》,还没等演出,现代戏的风潮到来了。
七年级到毕业期间,她演出了《红嫂》(张春秋64年版)、《黛诺》(关肃霜64年版)、《革命自有后来人》(云燕铭64年版)、《红灯记》(刘长瑜65年版)、《四川白毛女》(刘秀荣加强版、添加了两段唱)、《审椅子》(李玉茹64年版)、昆剧《琼花》(华文漪、岳美缇65年版)、及借调中国院后排演的《平原游击队》(65年版。不是《平原作战》)。此时间,李维康珠年玉貌,加之体质强劲,气充力沛,嗓子怎么唱怎么有,技艺大进,气场非常强大。有一次杨秋玲师姐和我坐了10分钟,连说5次“维康太会唱了”,但可见同行认知一斑。

我个人认为这是她人生中第一个辉煌期,从表现的效果看,高过她第二个辉煌时期。但因当时电视等媒介不太普及,因而影响范围不算很大。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