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富平、手背洋縣——一個遊子的異鄉與故鄉

手心富平、手背洋縣—— 一個遊子的異鄉與故鄉


文/李軍傑


富平,被譽為“陶藝之鄉”、“石刻之鄉”、“中國柿鄉”,古稱頻陽;洋縣,被贊為“漢上明珠”、“朱䴉之鄉”、“紙聖封地”,古稱洋州。歷史上能把富平與洋縣聯繫在一起幾乎無有,甚至把漢中和渭南聯繫在一起也是寥寥無幾。我是一個在富平工作的洋縣人,我熱愛洋縣,也喜歡富平,就像手心和手背。想找一點有關富平與洋縣的“歷史碰撞”是件不易的事,或許是緣分,富平與洋縣也許也因為我的到來,起碼有那麼一點的聯繫了,至少我把富平的厚重講給親朋,把洋縣的秀麗介紹給同事,所以今天就寫一點這兩個縣不同而似的地理人文以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

手心富平、手背洋縣——一個遊子的異鄉與故鄉

富平位於渭河平原北部,是渭南的西大門,洋縣地處漢江之濱,是漢中盆地的東大門。富平黃土川塬,豪放大氣,洋縣青山綠水,婉約含蓄,一個暖溫,一個亞熱。石川河、溫泉河從富平流過,兩千年鄭國渠遺韻猶在,漢水、湑水從洋縣趟過,九十里黃金峽蜿蜒曲折。富平與洋縣的距離將近300公里,一條京昆高速,橫跨西安,穿過秦嶺,連接漢(中)渭(南),也聯繫著富平與洋縣;一座被譽為“父親山”的大秦嶺拉著漢中,挽著渭南,一個左手,一個右手,一個在南,一個在北。“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每每坐車回家,母親總是等在那一頭,三百里的距離,擋不住母親的盼望,三百里長路,擋不住遊子歸家之心。作一首打油詩寄之母親,“一個西安兩肩挑,挑著渭南與漢中,又隔秦嶺兩頭望,望眼欲穿盼子歸,鴻雁秦嶺難飛過,明月捎去故鄉情”。

手心富平、手背洋縣——一個遊子的異鄉與故鄉

老斬城歷經滄桑,望湖樓依舊守望,代表富平的聖佛寺唐塔,記錄著頻陽大地千百年興盛;古洋州歷經變遷,智果寺罄聲相伴,象徵洋縣的開明寺唐塔,見證著洋州大地千百年風雨。去富平頻陽博物館,穿越上至新石器、下至明清民國的石刻走廊,去洋縣蔡倫紙博物館,體驗“四大發明”的古老造紙術;尋富平唐五陵,帝王長眠,歷經千年滄海桑田,拜洋縣蔡倫墓,紙聖魂歸,千年福佑造福一方。遠離縣城的北部,富平金粟山松柏參天,明月玉鏡相對,鹿兒豹兒難覓蹤影,遠處山羊像極了白雲;同樣的方位,洋縣華陽山水秀美,古鎮古道相守,“秦嶺四寶”也沒躲著,朱䴉自由翱翔、熊貓憨態可掬、羚牛威風凜凜、金絲猴怡然自得。記得第一次來富平,就去了愛國教育基地,習老快樂奮鬥的革命精神激勵著新時期的富平人;回想那年,我走進洋縣革命紀念館,紅二十五軍保家衛國的革命氣概仍然鼓舞著新階段的洋縣人。去年,我給母親講富平,那時城北陶藝村的柿子已掛滿枝頭,紅紅的像燈籠,富平的蘋果也果實累累,豐收的喜悅就像老農的笑臉;今年,母親告訴我,城北朱䴉梨園的梨花也已朵朵綻放,銀裝素裹,像是糖果……,待下次回去時,定是黃金梨爭著壓彎枝頭,葡萄園的“黑珍珠”也該搶著露臉了。


手心富平、手背洋縣——一個遊子的異鄉與故鄉

富平,東漢羌亂,“富平三遷”,從寧夏到今天的陝西,歷經千年築建;洋縣,明末動亂,關中望族沿著儻駱道南遷居此,歷經百年繁衍。富平可謂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秦代名將王翦怒滅六國、關中鴻儒李因篤博及群書、太子太保孫丕揚“清公素履、秉正無虧”、監察御史楊爵直言敢諫、愛國將領胡景翼赤誠為國……;洋縣歷史悠久,人文昌盛,吏部尚書李遇知不畏權勢、靖逆將軍張勇征戰疆場、“人文淵鏡”李時孳奮力反倭、“漢南三傑”嶽震川“親老不圖仕進”……,這一方山,這一方水,這一方人,這一方歷史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都讓後人倍感自豪,繼往開來。在富平,一段阿宮腔,震動渭河平原,一陣老鼓,撼動頻陽大地;在洋縣,一首木偶桄桄,傳遍漢水兩岸,一曲智果佛音,蕩淨五臟六腑。富平的石刻藝術久享盛名,洋縣的架花焰火也是一枝獨秀。前往富平王翦祠,遙想將軍當年金戈鐵馬、怒滅六國,英雄壯舉留芳至今;走過洋縣篔簹谷,感受文同與蘇軾畫竹聊竹、暢懷抒志,“胸有成竹”流傳至今。來富平時,母親就把源自洋州的典故“胸有成竹”給了我,後來才體會到母親良苦之心,她期盼兒子胸中要有“竹”,人生要有目標,看到富平的墨玉,我想到“玉不琢不成器”,我想到母親的教導,做人不能渾渾噩噩,荒廢光陰,要不斷磨礪自己,雕琢自己。


手心富平、手背洋縣——一個遊子的異鄉與故鄉

我喜歡去富平的大街找漢中麵皮店,麵皮菜豆腐這在洋縣是最可口的美食了,喜歡去富平的商店找陝南的特產,時而見到零星的擺著幾瓶洋縣的古秦洋酒或是謝村黃酒,著實讓人驚喜;也喜歡在洋縣的街道找泡饃館,“喋”一碗羊肉泡饃,這在富平要是趕上飯點,那可是要排隊的;喜歡去洋縣的超市找富平的瓊鍋糖,去特產店找柿餅,見到了一定買上一些。洋縣人知道在富平乃至關中,三餐離不開面食,富平人也知道在漢中乃至陝南,三餐也少不一頓米,是啊,北方面南方米,要提的是,洋縣的黑米,粒粒珍珠,是歷代帝王貴族的珍餚美味,富平的麵粉,潔白如雪,是家家戶戶餐餐不離的主食。吃著富平的白麵饃饃,我想著洋縣的棗糕饃,啃著洋縣的炕炕饃,我想著富平的太后餅。春節回家,同事給了兩盒柿餅,我說回家一定先讓媽媽嚐嚐,節後回單位,母親笑著說,“趁我還未老,在外踏實工作,不要顧家”。剎那間,眼睛溼潤了,忠與孝,手心與手背,富平與洋縣。


手心富平、手背洋縣——一個遊子的異鄉與故鄉

北方的風南下,越過秦嶺,是我對家鄉洋縣的思念,也是對家中母親的思念與祝福;南方的雨北上,跨過秦嶺,是母親對富平的我的擔心與牽掛。
願母親身體健康!
願富平與洋縣富裕和諧、人民幸福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