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难说再见——拜水都江堰

作家余秋雨有言:拜水都江堰。我何尝不是怀着一颗虔敬之心呢?

成都难说再见——拜水都江堰

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由于地理上的落差,岷江形同悬河。岷江出玉垒山,向东南倾斜,与成都的落差竟达二百七十三米。每当岷江泛滥,成都就变成一片汪洋。"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茫"。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的诗句,即是对人如鱼鳖的感叹。为了减轻水患古蜀国杜宇王命开明为相开凿人工河,分岷江水入沱江,却未能充分利用岷江之利,造福一方百姓。一遇旱灾,成都平原赤地千里,百姓颗粒无收,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首祸。

成都难说再见——拜水都江堰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因地得名"湔堋"。这是因为秦汉时都江堰旁的玉垒山叫"湔山"。湔山附近多居氐羌人,他们习惯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都江堰的创建彰显着秦王的雄图传略。

成都难说再见——拜水都江堰

战国时期,七雄并起,兵锋所指,战乱纷纭。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向往统一。胸怀问鼎中原之志的秦帝国渴望实现华夏的大一统。历经商鞅变法,秦国朝堂之上名君贤相辈出,国力日强,他们清醒地评估了天下大势,认识到巴蜀在统一进程中的战略地位。秦相司马错上书说:"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斗争,也绝非战场上甲兵的刀枪并举。战争的争夺首先是以粮钱为基础的物质保障,保障的方式又体现着各国的科技能力与管理水平。为了实现并吞天下的国家战略,秦昭王任李冰为蜀郡太守。

成都难说再见——拜水都江堰

成都难说再见——拜水都江堰

李冰非等闲之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精通水利。他效仿姜子牙隐居岷峨,等待天子召唤。他下决心治理川西水患,带上儿子亲自勘测岷江两岸山川地貌,在继承汲取前人治理岷江经验的基础上,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将岷江一分为二修建了鱼嘴分水堤;为控制进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泥沙淤塞河道修建了平水槽和飞沙堰;为了增加内江的流速,又在玉垒山断崖下,飞沙堰前,内江里淘凤凰窝,利用水流旋转,洪水中的大石也能被抛出飞沙堰进入外江;为了让岷江水从西边流到东边灌溉川西平原,在岷江出山入原的王垒山开凿宝瓶口。宝瓶口的开凿既体现着古人劈山开渠的决心,也彰显着古人绝不逊于今人的大智慧。在没有炸药,没有大型破拆机械的条件下,用最原始的办法——自然给予人类文明进步的火种,积薪焚岩,再浇冷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造成山体崩裂,一点一点地开凿出宽二十米,高四十米,长八十米的山口,因山口形式宝瓶而取名为宝瓶口,把开凿宝瓶口剥离的石头在飞沙堰前修建了离堆。为控制淘挖河道深浅在河道里放置石马。为控制进水量,在进水口立三个石人,立三水中,使水竭不至足,盛不及肩。滔滔岷江水如同攻城掠阵的百万雄兵,按着设计建造者的将令蜂拥进入宝瓶口,流进广袤的川西平原,使川西三百万亩土地得到灌溉。二OOO年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沃野千里,良田万……是李冰把自古水患频发,旱涝不定的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成都难说再见——拜水都江堰

都江堰成就了"天府","天府"安顿了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都江堰的维护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三国时期都江堰设置都安县,都江堰因此得名"都安堰"。唐代都江堰改称"犍尾堰",是因用竹笼装石,称为"犍尾"。直至宋代,史籍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而都江源出《蜀水考》:"府河,一名都江。" 蜀汉建兴六年,为保护都江堰,诸葛亮在北征前特意派一千二百名兵丁守护,开创了后世王朝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的先河。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曾游历都江堰,并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书中这样描述:"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 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足见明代都江堰水运之利,舟楫之便,商业之繁华。

成都难说再见——拜水都江堰

都江堰的水是圣水,它从雪山高原走来,灌溉了蜀郡,砥砺了中原王朝大一统的战略格局,也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的抗战。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安澜桥下考古中发现了两个石人,一为东汉时李冰雕像,一为李冰当年治水时措置持锸石人。我们拜水都江堰,难道拜的真是滔滔不尽的岷江水吗?我倒觉得,与其说我们是在拜水,倒不如说我们在拜一种精神,它像永远清澈,永不枯竭的岷江水一样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浸润着每一个龙的子孙!

成都难说再见——拜水都江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