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難說再見——拜水都江堰

作家餘秋雨有言:拜水都江堰。我何嘗不是懷著一顆虔敬之心呢?

成都難說再見——拜水都江堰

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國多雨地區,岷江出岷山山脈,從成都平原西側向南流去。由於地理上的落差,岷江形同懸河。岷江出玉壘山,向東南傾斜,與成都的落差竟達二百七十三米。每當岷江氾濫,成都就變成一片汪洋。"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茫"。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中的詩句,即是對人如魚鱉的感嘆。為了減輕水患古蜀國杜宇王命開明為相開鑿人工河,分岷江水入沱江,卻未能充分利用岷江之利,造福一方百姓。一遇旱災,成都平原赤地千里,百姓顆粒無收,成為古蜀國生存發展的首禍。

成都難說再見——拜水都江堰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因地得名"湔堋"。這是因為秦漢時都江堰旁的玉壘山叫"湔山"。湔山附近多居氐羌人,他們習慣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都江堰的創建彰顯著秦王的雄圖傳略。

成都難說再見——拜水都江堰

戰國時期,七雄並起,兵鋒所指,戰亂紛紜。飽受戰爭之苦的百姓嚮往統一。胸懷問鼎中原之志的秦帝國渴望實現華夏的大一統。歷經商鞅變法,秦國朝堂之上名君賢相輩出,國力日強,他們清醒地評估了天下大勢,認識到巴蜀在統一進程中的戰略地位。秦相司馬錯上書說:"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戰爭從來不是單純的軍事鬥爭,也絕非戰場上甲兵的刀槍並舉。戰爭的爭奪首先是以糧錢為基礎的物質保障,保障的方式又體現著各國的科技能力與管理水平。為了實現併吞天下的國家戰略,秦昭王任李冰為蜀郡太守。

成都難說再見——拜水都江堰

成都難說再見——拜水都江堰

李冰非等閒之輩,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精通水利。他效仿姜子牙隱居岷峨,等待天子召喚。他下決心治理川西水患,帶上兒子親自勘測岷江兩岸山川地貌,在繼承汲取前人治理岷江經驗的基礎上,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為將岷江一分為二修建了魚嘴分水堤;為控制進入寶瓶口的水量,防止泥沙淤塞河道修建了平水槽和飛沙堰;為了增加內江的流速,又在玉壘山斷崖下,飛沙堰前,內江裡淘鳳凰窩,利用水流旋轉,洪水中的大石也能被拋出飛沙堰進入外江;為了讓岷江水從西邊流到東邊灌溉川西平原,在岷江出山入原的王壘山開鑿寶瓶口。寶瓶口的開鑿既體現著古人劈山開渠的決心,也彰顯著古人絕不遜於今人的大智慧。在沒有炸藥,沒有大型破拆機械的條件下,用最原始的辦法——自然給予人類文明進步的火種,積薪焚巖,再澆冷水,利用熱脹冷縮原理,造成山體崩裂,一點一點地開鑿出寬二十米,高四十米,長八十米的山口,因山口形式寶瓶而取名為寶瓶口,把開鑿寶瓶口剝離的石頭在飛沙堰前修建了離堆。為控制淘挖河道深淺在河道里放置石馬。為控制進水量,在進水口立三個石人,立三水中,使水竭不至足,盛不及肩。滔滔岷江水如同攻城掠陣的百萬雄兵,按著設計建造者的將令蜂擁進入寶瓶口,流進廣袤的川西平原,使川西三百萬畝土地得到灌溉。二OOO年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沃野千里,良田萬……是李冰把自古水患頻發,旱澇不定的成都平原變成了"天府之國",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

成都難說再見——拜水都江堰

都江堰成就了"天府","天府"安頓了中國。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都江堰的維護並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三國時期都江堰設置都安縣,都江堰因此得名"都安堰"。唐代都江堰改稱"犍尾堰",是因用竹籠裝石,稱為"犍尾"。直至宋代,史籍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而都江源出《蜀水考》:"府河,一名都江。" 蜀漢建興六年,為保護都江堰,諸葛亮在北征前特意派一千二百名兵丁守護,開創了後世王朝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的先河。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也曾遊歷都江堰,並在其《馬可波羅遊記》書中這樣描述:"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 中多魚,船舶往來甚眾,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足見明代都江堰水運之利,舟楫之便,商業之繁華。

成都難說再見——拜水都江堰

都江堰的水是聖水,它從雪山高原走來,灌溉了蜀郡,砥礪了中原王朝大一統的戰略格局,也有力地支撐了中國的抗戰。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安瀾橋下考古中發現了兩個石人,一為東漢時李冰雕像,一為李冰當年治水時措置持鍤石人。我們拜水都江堰,難道拜的真是滔滔不盡的岷江水嗎?我倒覺得,與其說我們是在拜水,倒不如說我們在拜一種精神,它像永遠清澈,永不枯竭的岷江水一樣滋養著我們的民族,浸潤著每一個龍的子孫!

成都難說再見——拜水都江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