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縣:75歲村幹部“重擔”50年,帶村民走上脫貧路

他是跨越兩個世紀的村支部書記,22歲任職,被群眾留任50餘年。在他身上發生的故事,用一句話可以概括,一個好的村幹部,就是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

今年76歲的山西沁縣楊安鄉佛堂巖村黨支部書記龔來文,生於河南滑縣,上世紀60年代逃荒來到佛堂巖村。1966年,22歲的他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一干就是37年。幾十年來,他以建設美好家園為己任,帶領村民逐步把一個遠近聞名的“逃荒村”變成了文明村、模範村、示範村、和諧村。他也被評為山西省優秀黨務工作者。

沁縣:75歲村幹部“重擔”50年,帶村民走上脫貧路

圖為:龔來文走訪移民搬遷戶。(秦超 攝)

走馬上任群眾溫飽迫在眉睫

佛堂巖村地處沁縣西南部,山大溝深,人口稀少,是典型的土石山區。上世紀60年代,這個村70%以上的人是從外地逃荒而來的,被人們習慣地稱作“逃荒村”,也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

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村民們吃不飽的問題。為了調動村民積極性,他把全村一千多畝耕地分田到戶、戶均5畝地。該村村民龔耀孩說,當時全國農業還是集體生產,這件事之後,龔來文被停職5個月。1970年,制訂了全村農田水利建設總體規劃,帶領幹部群眾從一道坡、一條溝開始,對全村1000多畝土地全部進行了治理,歷時五年,把村裡80%的“三跑田”變成了“三保田”,奠定了佛堂巖村糧食逐年增產的基礎。

沁縣:75歲村幹部“重擔”50年,帶村民走上脫貧路

圖為:曾經遠近聞名的“逃荒村”佛堂巖村,現如今變成了全國造林千佳村、全國文明村,山西省山區小康示範村、生態模範村、綠色生態村。(李建軍 攝)

築強堡壘荒山禿嶺建“綠色銀行”

在佛堂巖村榮譽展覽室裡,擺放著龔來文54年來獲得的三四百個榮譽。在他心中,有一個榮譽分量最重,那就是1995年被國家綠化委授予的“全國綠化千佳村”榮譽稱號。

針對佛堂巖村宜林面積11000畝的實際,村委會提出“種地靠農戶、栽樹靠支部”的發展思路。在村幹部和黨員的帶領下,一年當中約7個月,全村人都在山上種樹。就這樣依靠钁頭加饅頭,苦幹加實幹的艱苦奮鬥,歷時十年,實現了綠化萬畝山、人均萬株樹的目標。

79歲的村民武保玉說,萬畝荒山綠化時,老龔既是總指揮,又組織人外出採集樹種、育苗,還帶領群眾上山打坑、栽樹;既要完成“以村定山,按人劃片”的任務,又要驗收工程,嚴把質量關,心比別人操得多,活也比別人幹得多。如今,走在佛堂巖村,漫山遍野的油松、刺槐已實實在在變成了一座看得見、摸得著的“綠色銀行”。

堅持實幹爭先發展打造模範村

進入新世紀以來,村裡投資500萬元,建設了1.2萬平方米新式民居,村級道路、動力電、自來水戶戶通,建起高標準的文化廣場、沼氣池,村民吃水、用電、看電視“三免費”。截至目前,該村人均達到3噸糧、萬株樹、200株核桃樹、50平方米新式民居,人均年純收入達到8000元,成為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山西省山區小康示範村、山西省生態模範村、山西省連續六屆文明和諧村,村黨支部也榮膺山西省高標準基層黨支部稱號。

此外,佛堂巖村率先展開新農村建設,在全縣第一家修建了新式民居12000平方米,硬化了道路,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紅瓦白牆,綠色環繞,健身廣場、文化大院、圖書室、多媒體放映室應有盡有,有線電視、自來水、村通水泥路、沼氣池覆蓋率達到90%。通過幾十年的努力,佛堂巖山綠了,民富了。

脫貧攻堅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2019年4月,龔來文被山西省授予龔來文“全省脫貧攻堅奮進獎”。

對於這一獎項,他說,“還記得去年脫貧時,我們村不存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但周圍的幾個自然村村民要求搬遷來佛堂巖村,看著村民們那麼真摯的期盼眼神,我猶豫了。如果同意,這項工程巨大,會給村集體經濟帶來壓力,但如果不同意,面對這麼多貧困村民於心不忍。於是,我就召開村民大會。會上大部分人都同意他們移民搬遷至我們村。”

為了易地扶貧搬遷,村裡投資500多萬元,為30戶村民新建住房3600平方米,讓5個自然村的村民集中搬遷至佛堂巖村開始新生活。為解決貧困戶搬遷後續發展難題,龔來文幫扶貧困戶依託項目鄉鎮產業片規劃,採取“一戶一方案”的模式,為他們量身定製後續脫貧發展規劃,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搬遷貧困戶就地發展畜牧養殖業,落實產業發展幫扶政策,通過扶上馬,送一程,讓搬遷戶收入穩步增長。

幾十年來,龔來文獲得了全國綠化獎章、山西省勞動模範、全縣十大標兵等榮譽稱號。他說:“我已過了古稀之年,希望在接下的時間,依靠生態崛起的佛堂巖,以農民增收為重點,提高村民幸福指數為核心,努力打造綠色第一村,再盡一點力”。(來源:中新網 劉小紅 郭學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