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縣:貧困村變身模範村

中新網10月29日報道

一個貧困村的悄然蛻變:

因地制宜搞轉型 華麗變身模範村



沁縣:貧困村變身模範村


排排嶄新別緻的樓房沐浴在秋日的暖陽裡,跟道路兩旁片片金黃的楊樹相映成趣,民居的牆體外觀美化工程,又為村子增添了許多活力。李建軍 攝

“喏,那兒那兒,那就是我家的新房子。”山西沁縣漳源鎮羅卜港村村民衛守月指著不遠處的移民新房笑得合不攏嘴,“漂亮吧,我活了大半輩子,沒想到還能住上這麼好看的房子。”不遠處,一排排嶄新別緻的樓房沐浴在秋日的暖陽裡,跟道路兩旁片片金黃的楊樹相映成趣,民居的牆體外觀美化工程,又為村子增添了許多活力,而衛師傅家的房子正坐落其中。“能住上這樣的房子,真的要感謝黨的脫貧好政策。”老黨員衛守月激動地說。

漳源鎮羅卜港村位於縣城西北伏牛山下、漳石線西,南與郭村鎮交界,距離縣城約15公里,總面積約9平方公里。沿柏油路走進村裡,房屋錯落有致,休閒涼亭、健身設施一應俱全。沒人能想到,曾經的縣級貧困村、落後村搖身一變,成了鄉村示範點。


沁縣:貧困村變身模範村


源鎮羅卜港村位於縣城西北伏牛山下、漳石線西,南與郭村鎮交界,距離縣城約15公里,總面積約9平方公里。沿柏油路走進村裡,房屋錯落有致,休閒涼亭、健身設施一應俱全。李建軍 攝

理清思路因地制宜做規劃

據衛留清介紹,原來的羅卜港村,村集體經濟落後,村居房屋破舊,佈局雜亂。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務農、外出務工,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全村面積中佔40%的山地大多數荒廢,村裡甚至沒有一條像樣的水泥路,村民出行、飲水均困難,甚至還有部分群眾居住在危房。

2014年,衛留清上任後,為了推進羅卜港村創建工作,村支兩委班子積極探討,一方面強化規劃引領,結合村裡的實際,高標準推進,加班加點做規劃,與鄉鎮幹部一起做群眾工作,總投資947.9萬元,建設移民安置房171間4275平方米,移民區總佔地面積50.63畝,全村移民搬遷72戶171人,徹底解決了村民缺房問題。在人居環境改善方面,按照村莊整治建設規劃,開展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優先解決群眾反映最普遍、最迫切的道路、飲水、垃圾和汙水處理等問題。花時間新建了60平方米的衛生室,新建文化活動廣場800平方米,配備11套文體活動器材,硬化了漳石線通舊村公路約5公里,新村巷道硬化1.8公里11000平方米,新村街道綠化4000平方米,鋪設排汙管道1.5公里,新建2個公共衛生廁所,1座260立方米的化糞池,現在,自來水供水管網已覆蓋全村。村委還大喇叭宣傳美化環境,鼓勵村民在村道巷道、農家庭院、房前屋後開展綠化美化,實行拆舊建綠,美化村容村貌。談起村裡的變化,村民們喜形於色。

面前的羅卜港村,入眼便是整潔平坦的鄉村水泥路、成片環繞的綠樹……不但摘除了“貧困村”的帽子,還完成了由落後村向秀美村莊的華麗轉身。


沁縣:貧困村變身模範村


如今的羅卜港村,沒人能想到,曾經的縣級貧困村、落後村搖身一變,成了鄉村示範點。李建軍攝

培育新風鄉村文明建設得人心

以前沒事的時候,村裡的人就只能擺擺龍門陣,打打小麻將,村裡閒散人員太多。為了推進移風易俗,羅卜港村本著“節儉、便捷、文明”的原則,打造了符合村情民意的獨特模式,完善“一約四會”“一牆六榜”,建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文化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規民約,積極培育文明新風,深化鄉風文明建設,建成農家書屋、休閒廣場和健身場所,組建文藝小隊,教村民跳廣場舞,大力發展新村文化、民俗文化、廣場文化,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同時,加強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民法治觀念,多維度的引導群眾共建共享美麗村莊。

村支書、主任一肩挑的衛留清說“羅卜港的變化,是多管齊下凝聚起來的。通過選樹鄉賢,凝聚起推動鄉村振興的正能量。理論武裝人,群眾‘佔’心;文化塑造人,群眾‘美’心;夢想凝聚人,群眾‘齊’心;文明引領人,群眾‘走’心,民風變美,營造出崇德向善的社會風氣。

順應市場多樣化種養植壯大實力

提到羅卜港村集體經濟如何破零的?衛留清說“近幾年很多地方都想到了順應市場變化,調整產業結構來提高農村經濟收益,而多樣化種養植是應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好方法。在主導產業上,村集體通過母牛養殖和沁州黃種植來發展。根據種植要求,我們村發展果園100畝,林地5400餘畝,耕地1890畝,其中包括種植小米、辣椒、高粱等農作物來提高產量。集體經濟來源有北神山農牧開發專業合作社、榨油廠和土地租賃,村集體年收入達到9.2萬元。”

衛留清說,他見證並參與了羅卜港村的發展。曾經,提起羅卜港村,人們就發愁;如今,羅卜港村的村容村貌乾淨整潔有序,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鄉風文明建設深得人心,已從一個落後的貧困村,一步步轉變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再提起羅卜港村,沒人會憂愁。而這些變化,離不開鄉村文化建設。(楊傑英 郭學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