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宇建言中山:重振虎威,關鍵要回答好三個問題

今年以來,中山經濟增速明顯放緩的數據頗受外界關注。媒體有句話總結得比較到位:看似突然、偶然,實際卻是長期性、結構性、累積性的問題所致。從區域和城市的發展軌跡來看,我們不能以幾個季度、甚至一兩年的經濟數據說事,但中山面臨嚴峻的挑戰、遇到發展的難題也是事實。近期中山全市提出“重振虎威”,我認為關鍵是要回答好三個問題,找到這三個答案,或許是解題的核心。

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乏力”。

有種觀點認為,中山的專業鎮格局小、轉型動力不夠、中山企業“星星多月亮少”等狀況,造成今日經濟發展乏力。但梳理廣東“四小虎”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中小企業為主、製造業為主、專業鎮為代表的產業集群為主,恰恰是40年來廣東“四小虎”崛起的共同模式,珠三角的實體經濟基礎就是通過這“三個為主”夯實的,都是從當年“三來一補”、對外貿易加工、社隊區街企業起步,隨後逐步形成產業集群性很強的專業鎮經濟的。就這點來說,廣東“四小虎”沒有太大的差別。

也就是說,這種促成“四小虎”快速發展的模式曾經行之有效。那麼,為什麼近10年來廣東“四小虎”間的發展效率和發展質量逐漸出現分化現象呢?關鍵在於各個城市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力度、方式、時機不同,以及工作重點的差異化,導致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發展的模式與效果不同。

過去幾十年,中山的一直處於“順境”之中,各領域的工作比較平穩。相比之下,東莞、順德、南海在不同時間節點上,所感受到的國內外市場的波動,所面臨的經濟體制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城鄉二元結構的壓力,比中山可能更直接一些。許多矛盾更密集地交織在一起,倒逼著這三頭“小虎”始終保持著對國際大變局、國內大變化的敏感,不斷反思自身的短板,有針對性地推進改革。某種程度而言,正是較長時間處於“順境”,影響了中山對國內外局勢新變化的認識,影響了對體制改革結構轉型、創新驅動短板的反思,在一些部門和鎮街,慢慢滋長了安於現狀的、不願意自加壓力、自我革命的習氣,深層次的原因是需要啃“硬骨頭”來化解經濟轉型關鍵瓶頸的勇氣、銳氣不如當年了。在國內外經濟形勢日趨複雜的今天,產業轉型的動力就顯得不足了。

第二個問題,中山與“三小虎”對標,要對標什麼?

直至七八年前,“四小虎”的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和工業化水平都相去不遠。今天他們在哪些方面“虎威”猶在?為什麼在這些方面還能“虎虎生風”?這是中山要認真研究和思考的。

舉幾個例子。第一個例子,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順德的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國發聲。當時廣東“四小虎”的發展模式差不多,國有企業、集體經濟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中山也有“十大艦隊”,勢頭很好。但那時候的順德選擇了一條社會壓力最大也最難走的路,按照“產權明晰、責任明確、貼身經營、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目標,全面推動企業整體轉制。通過產權轉讓、引資擴股、公開拍賣,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混合型經濟,實現產權主體多樣化。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順德企業募集了資金、積累了人才。後來結果我們都知道了。這說明,不推進比較徹底的企業產權改革,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無論公有制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很難持續保有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企業很難做強做大,形成“星月爭輝”的格局;專業鎮也很難通過資本運營,拓展供應鏈和產業鏈。產權結構和產業集群的開放度不如其他“小虎”,制約著中山的專業鎮轉型和傳統制造業轉型步伐。

第二個例子是南海。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南海已經開始了農村綜合改革,土地確權,建立股份合作社。這一方面解決了農村基層“政經合一”體制,加強了黨組織和村居自治組織建設;另一方面平衡了農村各方利益,為此後的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打下基礎。南海推行一系列農村綜合改革措施被省、國家認可,相繼成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聯繫點、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示範試點、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等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點。

第三個例子是東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首當其衝的就是外向度極高、加工貿易產業佔主體的東莞。此後幾年東莞為擺脫長期的“路徑依賴”,在營商環境、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特別是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上下工夫,使東莞鳳凰涅槃,創新成為全省和全國發展活力最充沛的城市之一。

東莞和中山還有一個比較類似的地方,行政管理上都是扁平化的“市管鎮”架構。這個管理架構有利於充分發揮各鎮街和村居的發展活力,但也逐漸積累起難以集中資源、調節分配、統籌全市發展等問題。東莞近幾年來出臺一系列文件,實實在在推進主體功能分區結構化和建設,激活了全域的發展活力。比如通過重新調整鎮街和松山湖的關係,讓大家一起分享松山湖的發展成果,松山湖這個平臺做起來了,周邊的鎮街也活了。

綜上所述,企業產業改革、創新驅動推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農村綜合改革、改革營商環境和提高政府服務能力,應該是中山對標其他“小虎”、“重振虎威”的核心內容。

第三個問題,中山“重振虎威”可以從何處入手?

某種意義上看,大多數情況下順德、南海是在順境中勇於自我否定、自我革命;東莞更多的是在逆境中求變,破釜沉舟。儘管他們改革和轉型的外部環境、切入口和時機選擇各不相同,但共同點是憂患意識強、敢啃“硬骨頭”、不走回頭路!

“不走回頭路”是中山改革開放的傳家寶,先行先試創新路,一直是中山幹部群眾的思想共識。今天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重振虎威”,非常必要,非常及時。

首先要明確,“重振虎威”,不是讓我們去羅列當年的威水史,而是思考當年為什麼能成為“四小虎”之一?當年的“虎威”從何而來?今天的問題是思想觀念問題?是體制機制問題?是外部環境和上級政策問題?還是主觀努力不足問題?還是皆有之?這幾個問題都很關鍵。

我認為,中山“重振虎威”首先要狠抓共識:非常時期,要有非常思維。在標兵漸遠、追兵已近的情況下,中山已經沒有退路了,建議全市上下開展新一輪思想解放的大討論,形成一個凝心聚力謀發展的共識。這不單單是領導幹部的責任,也是所有公務員、企業、市民的責任,把指頭握成拳頭,共同面對挑戰、攻克難題。

第二要狠抓落實:非常時期要有非常舉措,要形成非常動力。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機關作風,要到基層去、到一線企業去,從最關鍵的領域、最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地方入手,認真考慮全市“重振虎威”的產業佈局基礎設施建設、行政審批、公共政策配套,把中山市委、市政府新的戰略的決策落實到基層。

第三,要狠抓開放:非常時期要有非常的開放思路。解決中山發展瓶頸,單靠中山自身力量是不夠的。利用好中山的區位優勢,就要具體處理好中山跟珠江口東岸、西岸城市的關係,不僅要問自己“需要什麼”,還要問別人“要什麼”,自己“有什麼”,要以更開放的姿態、更優質的服務,學會利用深圳、廣州、東莞、佛山、珠海、澳門的資源,以“多核聯動”的方式解決中山目前產業轉型和企業改造的資金、技術瓶頸。

再聞虎嘯聲!“重振虎威”邀你共商“中山策”

中山:那一聲期待已久的虎嘯

【作者】陳鴻宇

(作者系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