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宇建言中山:重振虎威,关键要回答好三个问题

今年以来,中山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数据颇受外界关注。媒体有句话总结得比较到位:看似突然、偶然,实际却是长期性、结构性、累积性的问题所致。从区域和城市的发展轨迹来看,我们不能以几个季度、甚至一两年的经济数据说事,但中山面临严峻的挑战、遇到发展的难题也是事实。近期中山全市提出“重振虎威”,我认为关键是要回答好三个问题,找到这三个答案,或许是解题的核心。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乏力”。

有种观点认为,中山的专业镇格局小、转型动力不够、中山企业“星星多月亮少”等状况,造成今日经济发展乏力。但梳理广东“四小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小企业为主、制造业为主、专业镇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为主,恰恰是40年来广东“四小虎”崛起的共同模式,珠三角的实体经济基础就是通过这“三个为主”夯实的,都是从当年“三来一补”、对外贸易加工、社队区街企业起步,随后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性很强的专业镇经济的。就这点来说,广东“四小虎”没有太大的差别。

也就是说,这种促成“四小虎”快速发展的模式曾经行之有效。那么,为什么近10年来广东“四小虎”间的发展效率和发展质量逐渐出现分化现象呢?关键在于各个城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方式、时机不同,以及工作重点的差异化,导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的模式与效果不同。

过去几十年,中山的一直处于“顺境”之中,各领域的工作比较平稳。相比之下,东莞、顺德、南海在不同时间节点上,所感受到的国内外市场的波动,所面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压力,比中山可能更直接一些。许多矛盾更密集地交织在一起,倒逼着这三头“小虎”始终保持着对国际大变局、国内大变化的敏感,不断反思自身的短板,有针对性地推进改革。某种程度而言,正是较长时间处于“顺境”,影响了中山对国内外局势新变化的认识,影响了对体制改革结构转型、创新驱动短板的反思,在一些部门和镇街,慢慢滋长了安于现状的、不愿意自加压力、自我革命的习气,深层次的原因是需要啃“硬骨头”来化解经济转型关键瓶颈的勇气、锐气不如当年了。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今天,产业转型的动力就显得不足了。

第二个问题,中山与“三小虎”对标,要对标什么?

直至七八年前,“四小虎”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工业化水平都相去不远。今天他们在哪些方面“虎威”犹在?为什么在这些方面还能“虎虎生风”?这是中山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

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顺德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声。当时广东“四小虎”的发展模式差不多,国有企业、集体经济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中山也有“十大舰队”,势头很好。但那时候的顺德选择了一条社会压力最大也最难走的路,按照“产权明晰、责任明确、贴身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目标,全面推动企业整体转制。通过产权转让、引资扩股、公开拍卖,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混合型经济,实现产权主体多样化。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顺德企业募集了资金、积累了人才。后来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这说明,不推进比较彻底的企业产权改革,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无论公有制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很难持续保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很难做强做大,形成“星月争辉”的格局;专业镇也很难通过资本运营,拓展供应链和产业链。产权结构和产业集群的开放度不如其他“小虎”,制约着中山的专业镇转型和传统制造业转型步伐。

第二个例子是南海。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南海已经开始了农村综合改革,土地确权,建立股份合作社。这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基层“政经合一”体制,加强了党组织和村居自治组织建设;另一方面平衡了农村各方利益,为此后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打下基础。南海推行一系列农村综合改革措施被省、国家认可,相继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等国家级农村改革试点。

第三个例子是东莞。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首当其冲的就是外向度极高、加工贸易产业占主体的东莞。此后几年东莞为摆脱长期的“路径依赖”,在营商环境、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特别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上下工夫,使东莞凤凰涅槃,创新成为全省和全国发展活力最充沛的城市之一。

东莞和中山还有一个比较类似的地方,行政管理上都是扁平化的“市管镇”架构。这个管理架构有利于充分发挥各镇街和村居的发展活力,但也逐渐积累起难以集中资源、调节分配、统筹全市发展等问题。东莞近几年来出台一系列文件,实实在在推进主体功能分区结构化和建设,激活了全域的发展活力。比如通过重新调整镇街和松山湖的关系,让大家一起分享松山湖的发展成果,松山湖这个平台做起来了,周边的镇街也活了。

综上所述,企业产业改革、创新驱动推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农村综合改革、改革营商环境和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应该是中山对标其他“小虎”、“重振虎威”的核心内容。

第三个问题,中山“重振虎威”可以从何处入手?

某种意义上看,大多数情况下顺德、南海是在顺境中勇于自我否定、自我革命;东莞更多的是在逆境中求变,破釜沉舟。尽管他们改革和转型的外部环境、切入口和时机选择各不相同,但共同点是忧患意识强、敢啃“硬骨头”、不走回头路!

“不走回头路”是中山改革开放的传家宝,先行先试创新路,一直是中山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今天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重振虎威”,非常必要,非常及时。

首先要明确,“重振虎威”,不是让我们去罗列当年的威水史,而是思考当年为什么能成为“四小虎”之一?当年的“虎威”从何而来?今天的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是外部环境和上级政策问题?还是主观努力不足问题?还是皆有之?这几个问题都很关键。

我认为,中山“重振虎威”首先要狠抓共识:非常时期,要有非常思维。在标兵渐远、追兵已近的情况下,中山已经没有退路了,建议全市上下开展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形成一个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共识。这不单单是领导干部的责任,也是所有公务员、企业、市民的责任,把指头握成拳头,共同面对挑战、攻克难题。

第二要狠抓落实: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举措,要形成非常动力。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机关作风,要到基层去、到一线企业去,从最关键的领域、最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地方入手,认真考虑全市“重振虎威”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行政审批、公共政策配套,把中山市委、市政府新的战略的决策落实到基层。

第三,要狠抓开放:非常时期要有非常的开放思路。解决中山发展瓶颈,单靠中山自身力量是不够的。利用好中山的区位优势,就要具体处理好中山跟珠江口东岸、西岸城市的关系,不仅要问自己“需要什么”,还要问别人“要什么”,自己“有什么”,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优质的服务,学会利用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珠海、澳门的资源,以“多核联动”的方式解决中山目前产业转型和企业改造的资金、技术瓶颈。

再闻虎啸声!“重振虎威”邀你共商“中山策”

中山:那一声期待已久的虎啸

【作者】陈鸿宇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