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强实体”期待崛起“强平台”

<table> “强实体”期待崛起“强平台”

/<table>

崔立峰是我国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前两年计划在广东成立一家公司,专注于锂电池的研发生产。对珠三角多个城市进行考察后,他决定落户江门高新区,“新成立的公司,在税收、贷款等方面都可能遇到难题,江门高新区在这方面的政策比较完善。”

借助高新区等发展载体平台,江门近年来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人才。为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江门提出要高水平谋划推进建设“两平台”——江门国家高新区和广东大广海湾经济区,大力建设“五大万亩园区”——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深江产业园、台山工业新城拓展区和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拓展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产业载体。

对于江门而言,当前的园区规划水平、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层次都还有待提升。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建议,在推进“两平台”“五大万亩园区”的建设中,江门可以探索与深圳、香港、澳门等地共建载体,发展飞地经济,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吸引优质企业进驻。

南方日报记者 董有逸

高新区创新要素还需集聚辐射带动功能更待强化

在江门的创新版图中,高新区是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并逐步发展成全市创业创新的高地。

去年,该区在147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从第77位跃升至第64位,大幅提升13位。

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到这里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江门高新区的小微双创气氛很好,很多年轻人都来这里创业。”江门市古旗亭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林炳塔回忆,创业之初他曾到深圳考察,“深圳的资源氛围虽好,但创业成本较高。而江门高新区的启迪之星孵化器可以为我提供免费场地、资源对接、培训服务等资源,所以最终我还是选择在江门开始创业。”

国家高新区承担着集聚高端产业、高端研发和高端人才的重任,应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提供智力、技术支撑,在全市经济发展中起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但与发达地区的高新区相比,江门高新区的经济体量仍然偏小,对全市创新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企业创新水平仍然不高,创新人才相对短缺,缺乏足够的公共技术平台。

因此,如何进一步吸引创新资源和要素,是江门高新区的重要任务,并且要从更高的层面来谋划,跳出高新看高新,努力让高新区的创新资源和功能辐射带动全市的创新驱动,这样的引擎才是“名副其实”。

“纵观江门三区四市,高新区的创新资源聚集度最高,但需要提升的地方也还有很多。”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建议,江门高新区要强化国家高新区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加强制度创新,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大科技要素供给,这些要素要能为全市所用,从而服务好全市的科技创新。

有专家建议,可以更好地运用考评这根“指挥棒”,引导高新区引进更多高新企业、高端人才、创新技术,输出更多创新服务、创新成果、技术帮扶,带动全市加快创新发展。

“由于土地空间的局限,江门高新区的经济总量也会受到相应的限制,因此高新区应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创新服务功能,这种导向应在考核体系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可以探讨对高新区实行不一样的考核,在保持GDP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建立以创新为主的考核指标体系,把高新区对全市其他地区的服务、辐射成效作为考核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发挥高新区应有的作用。”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说。

大广海湾建设期待提速打造示范平台对接湾区

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大广海湾被多次提及,并被赋予“建设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珠三角实现大跨越发展的新增长极、珠三角辐射粤西和大西南的枢纽型节点、珠江西岸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传承华侨文化的生态宜居湾区”五个发展定位。

专家们建言,大广海湾的开发建设需“谋定而后动”,但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大广海湾区的开发建设必须提速,共享湾区建设的政策红利。“江门应充分利用大广海湾经济区的资源禀赋,主动对接港澳的优质资源。”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说。

重大平台是区域发展的引擎,没有重大平台,政策的先行先试、优质项目的落地、高端人才的集聚,都会缺少落地的载体。当前,抢抓大湾区建设机遇,湾区内部不少城市都在加快谋划和推进重大发展平台的建设,竞争日益激烈。

“东莞提出打造滨海湾新区,惠州提出打造潼湖生态智慧区,都是紧盯深圳、香港的创新资源,着力打造高端合作平台。”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认为,珠江东岸城市在这方面明显领先一步,包括江门在内的西岸城市需奋起直追。

“大广海湾经济区土地资源丰富,但目前还是一张‘白纸’。”陈鸿宇建议,江门应加快建设大广海湾启动区、核心区,发挥全市重大平台建设的示范作用,“可以在坚持科学推进大广海湾经济区发展的同时,集中资源、集中精力、集中项目,在启动区或核心区先动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发展氛围。”

例如,江门的土地可以和深圳、香港、澳门等地的资本形成产业要素的互补,可以探索建立以加工贸易和物流为重点的综合保税区,使之成为深港澳等地发展制造业的“飞地”。

张光南说,新加坡苏州工业园、深汕合作区等都是飞地经济的绝佳范例,每一种模式都有自身的优势。“大广海湾适用于哪一种合作模式,建议江门市相关部门尽快开展研究。”

另一方面,依托大广海湾,与港澳共建合作平台,还有望为江门带来更多国际资源。例如,利用香港在国际交往上的优势,江门可以开拓国际经贸合作的新渠道。同时,结合自身的侨乡特色,江门可以跟澳门合作,争取更多葡语系国家的文化资源落地到江门,打造创意文化产业园区。

园区规划建设水平面临大提升遵循“公共优先”促进产城融合

为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承接新一轮的产业溢出,目前,江门正以建设全省一流产业园区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五大万亩园区建设,打造更大空间、更高水平的产业平台。

“江门要建设产业园区,一定不能遵循以往粗放发展的旧模式,而是要引进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高端制造园区。”在中国社科院工业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文龙看来,要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工业园区,首先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工业转型方向,对园区的发展进行规划,明确园区的发展定位。

具体到江门,目前该市的工业园区规划水平较为滞后,部分园区在整合之前只是镇级工业园。专家建议,应对园区进行新一轮的高端规划,梳理、优化各工业园区的名称、定位,对标第四代产业园区,高标准、高起点推进工业园区的扩能增效。

针对园区土地发展空间较充足、园区配套相对滞后、产城融合需求迫切、融资需求大等情况,不少专家认为,江门可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引入专业运营机构进行合作,促进五大万亩园区“规划、建设、招商一体化”。同时,还可与主流权威媒体进行合作,加强对园区的精准推介,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

胡文龙认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以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技术平台优先,并由运营机构负责园区产业规划、一级土地开发、城市配套设施、招商引资、园区服务和运营等专业“一条龙”服务,提升园区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对江门而言,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针对园区内主导产业建设公共技术平台;二是要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园区内的居住功能。”

广东省社科院海丝之路研究院副院长邓江年认为,当前的园区发展,要改变园区开发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投入、银行借贷和土地出让收入的传统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与入园企业形成股权式利益共同体。

“由政府以财政资金或园区土地出资成立控股公司,允许社会资本、园区内企业、园区工程建设方等以资金或建设工程收益入股,共同形成股份制园区开发投资企业,负责园区的土地开发、基础建设、资本运营、物业管理等。在此基础上,园区经营收益按照公司化管理进行收益分成,公司股份可以转让,待条件成熟之后,可以通过上市、股权交易等方式实现退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