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強實體”期待崛起“強平臺”

<table> “強實體”期待崛起“強平臺”

/<table>

崔立峰是我國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前兩年計劃在廣東成立一家公司,專注於鋰電池的研發生產。對珠三角多個城市進行考察後,他決定落戶江門高新區,“新成立的公司,在稅收、貸款等方面都可能遇到難題,江門高新區在這方面的政策比較完善。”

藉助高新區等發展載體平臺,江門近年來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創新創業人才。為進一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江門提出要高水平謀劃推進建設“兩平臺”——江門國家高新區和廣東大廣海灣經濟區,大力建設“五大萬畝園區”——粵澳(江門)產業合作示範區、珠西新材料集聚區、深江產業園、台山工業新城拓展區和開平翠山湖科技產業園拓展區,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好的產業載體。

對於江門而言,當前的園區規劃水平、公共服務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層次都還有待提升。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張光南建議,在推進“兩平臺”“五大萬畝園區”的建設中,江門可以探索與深圳、香港、澳門等地共建載體,發展飛地經濟,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規律,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出臺更多優惠政策吸引優質企業進駐。

南方日報記者 董有逸

高新區創新要素還需集聚輻射帶動功能更待強化

在江門的創新版圖中,高新區是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並逐步發展成全市創業創新的高地。

去年,該區在147個國家級高新區的綜合排名從第77位躍升至第64位,大幅提升13位。

一個明顯的現象是,到這裡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江門高新區的小微雙創氣氛很好,很多年輕人都來這裡創業。”江門市古旗亭工業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林炳塔回憶,創業之初他曾到深圳考察,“深圳的資源氛圍雖好,但創業成本較高。而江門高新區的啟迪之星孵化器可以為我提供免費場地、資源對接、培訓服務等資源,所以最終我還是選擇在江門開始創業。”

國家高新區承擔著集聚高端產業、高端研發和高端人才的重任,應在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提供智力、技術支撐,在全市經濟發展中起引領、示範與輻射作用。

但與發達地區的高新區相比,江門高新區的經濟體量仍然偏小,對全市創新發展的帶動作用不夠明顯;土地資源相對緊缺,企業創新水平仍然不高,創新人才相對短缺,缺乏足夠的公共技術平臺。

因此,如何進一步吸引創新資源和要素,是江門高新區的重要任務,並且要從更高的層面來謀劃,跳出高新看高新,努力讓高新區的創新資源和功能輻射帶動全市的創新驅動,這樣的引擎才是“名副其實”。

“縱觀江門三區四市,高新區的創新資源聚集度最高,但需要提升的地方也還有很多。”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建議,江門高新區要強化國家高新區的引領、示範與輻射作用,加強制度創新,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加大科技要素供給,這些要素要能為全市所用,從而服務好全市的科技創新。

有專家建議,可以更好地運用考評這根“指揮棒”,引導高新區引進更多高新企業、高端人才、創新技術,輸出更多創新服務、創新成果、技術幫扶,帶動全市加快創新發展。

“由於土地空間的侷限,江門高新區的經濟總量也會受到相應的限制,因此高新區應更加註重發展質量和創新服務功能,這種導向應在考核體系中體現出來。也就是說,可以探討對高新區實行不一樣的考核,在保持GDP穩定增長的基礎上,更加註重建立以創新為主的考核指標體系,把高新區對全市其他地區的服務、輻射成效作為考核內容,這樣才有利於發揮高新區應有的作用。”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說。

大廣海灣建設期待提速打造示範平臺對接灣區

在《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大廣海灣被多次提及,並被賦予“建設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珠三角實現大跨越發展的新增長極、珠三角輻射粵西和大西南的樞紐型節點、珠江西岸粵港澳合作重大平臺、傳承華僑文化的生態宜居灣區”五個發展定位。

專家們建言,大廣海灣的開發建設需“謀定而後動”,但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歷史機遇,大廣海灣區的開發建設必須提速,共享灣區建設的政策紅利。“江門應充分利用大廣海灣經濟區的資源稟賦,主動對接港澳的優質資源。”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說。

重大平臺是區域發展的引擎,沒有重大平臺,政策的先行先試、優質項目的落地、高端人才的集聚,都會缺少落地的載體。當前,搶抓大灣區建設機遇,灣區內部不少城市都在加快謀劃和推進重大發展平臺的建設,競爭日益激烈。

“東莞提出打造濱海灣新區,惠州提出打造潼湖生態智慧區,都是緊盯深圳、香港的創新資源,著力打造高端合作平臺。”廣東省政府參事、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認為,珠江東岸城市在這方面明顯領先一步,包括江門在內的西岸城市需奮起直追。

“大廣海灣經濟區土地資源豐富,但目前還是一張‘白紙’。”陳鴻宇建議,江門應加快建設大廣海灣啟動區、核心區,發揮全市重大平臺建設的示範作用,“可以在堅持科學推進大廣海灣經濟區發展的同時,集中資源、集中精力、集中項目,在啟動區或核心區先動起來,形成示範效應、帶動發展氛圍。”

例如,江門的土地可以和深圳、香港、澳門等地的資本形成產業要素的互補,可以探索建立以加工貿易和物流為重點的綜合保稅區,使之成為深港澳等地發展製造業的“飛地”。

張光南說,新加坡蘇州工業園、深汕合作區等都是飛地經濟的絕佳範例,每一種模式都有自身的優勢。“大廣海灣適用於哪一種合作模式,建議江門市相關部門儘快開展研究。”

另一方面,依託大廣海灣,與港澳共建合作平臺,還有望為江門帶來更多國際資源。例如,利用香港在國際交往上的優勢,江門可以開拓國際經貿合作的新渠道。同時,結合自身的僑鄉特色,江門可以跟澳門合作,爭取更多葡語系國家的文化資源落地到江門,打造創意文化產業園區。

園區規劃建設水平面臨大提升遵循“公共優先”促進產城融合

為全方位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承接新一輪的產業溢出,目前,江門正以建設全省一流產業園區為目標,高起點高標準謀劃推進五大萬畝園區建設,打造更大空間、更高水平的產業平臺。

“江門要建設產業園區,一定不能遵循以往粗放發展的舊模式,而是要引進更多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企業,打造以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為主的高端製造園區。”在中國社科院工業研究所副研究員胡文龍看來,要建設具有競爭力的工業園區,首先要結合當地的資源稟賦和工業轉型方向,對園區的發展進行規劃,明確園區的發展定位。

具體到江門,目前該市的工業園區規劃水平較為滯後,部分園區在整合之前只是鎮級工業園。專家建議,應對園區進行新一輪的高端規劃,梳理、優化各工業園區的名稱、定位,對標第四代產業園區,高標準、高起點推進工業園區的擴能增效。

針對園區土地發展空間較充足、園區配套相對滯後、產城融合需求迫切、融資需求大等情況,不少專家認為,江門可借鑑先進地區的經驗,引入專業運營機構進行合作,促進五大萬畝園區“規劃、建設、招商一體化”。同時,還可與主流權威媒體進行合作,加強對園區的精準推介,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建設。

胡文龍認為,園區配套設施建設以公共服務設施、公共技術平臺優先,並由運營機構負責園區產業規劃、一級土地開發、城市配套設施、招商引資、園區服務和運營等專業“一條龍”服務,提升園區專業化、市場化運營水平。“對江門而言,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針對園區內主導產業建設公共技術平臺;二是要完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功能,增強園區內的居住功能。”

廣東省社科院海絲之路研究院副院長鄧江年認為,當前的園區發展,要改變園區開發資金主要來源於政府財政投入、銀行借貸和土地出讓收入的傳統方式,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建設,與入園企業形成股權式利益共同體。

“由政府以財政資金或園區土地出資成立控股公司,允許社會資本、園區內企業、園區工程建設方等以資金或建設工程收益入股,共同形成股份制園區開發投資企業,負責園區的土地開發、基礎建設、資本運營、物業管理等。在此基礎上,園區經營收益按照公司化管理進行收益分成,公司股份可以轉讓,待條件成熟之後,可以通過上市、股權交易等方式實現退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