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實社會幸福感越來越低,家庭嚴重缺乏界限感是主因,認同嗎?

天涯問教


我不認同,家庭成員缺乏界限感這只是一種表達形式,背後真正是因為你不夠自立,包括經濟上跟生活上。

有些人總覺得家長管的多或者管得寬,多數是因為兩點:一,他掙得少,沒辦法完全滿足自己的日常開銷,請求家長支援時難免會被責備不努力。二,生活能力低下,需要家長幫忙做家務,也難免會被唸叨啥都不會做。

說實話,這種唸叨就得受著,誰讓他不自立呢,如果經濟生活都自立,家長說點什麼,硬氣的回一句我能過好我自己,他們還能繼續說什麼呢?

咱不能端起碗來吃飯,放下碗就罵娘啊!

所以,與其責備家長的關心,不如想著怎麼提升自己。你嫌家長管得寬,家長還嫌給你看孩子做飯累的慌呢!

等你真的成長了,掙得多了,你看看是不是家庭也幸福了,唸叨也少了,日子都過得無比美好了!


草莓八卦團


不敢斷言現實社會幸福感越來越低,因為沒有看到相應的統計數據。但是中國家庭的界限感嚴重缺失卻也是事實。

不談理論,先來看幾部電影:

《都挺好》中,蘇明玉的媽媽為了兒子而榨取了女兒的一切資源。後來明玉的爸爸,超級自私的蘇大強又各種作妖,給兒女帶來無窮的煩惱。

《歡樂頌》中的樊勝美是在上海打拼多年,又聰明又漂亮,能力出眾。但她卻被不學無術、惹是生非的哥哥拖累得苦不堪言,而心疼哥哥的媽媽反倒責怪她“心狠”。

《安家》中房似錦為弟弟支付20萬元的購房首付款後,不忍心兒子揹負30年的房貸的“極品媽媽”,又要房似錦湊齊100萬元,併為此大鬧一場。這個在房似錦成長過程中從未給予過溫暖母愛的“極品媽媽”,在房似錦工作以後卻屢次伸手要錢:你是我養大的,你就該給我們錢……

這些家長都是在孩子成長以後霸佔著孩子不放——這其實是界限感的一種缺失。

中國的家長之所以這樣做,有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無微不至的付出:從孩子一降生,父母就開始圍繞著孩子轉,傾其所有。然後是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以致到工作、結婚、生子。這期間孩子所有的活動,一日三餐、作業輔導、收拾房間、交結朋友、填報志願、選擇愛人……孩子的一切似乎都有父母參與,甚至是父母主導。

當孩子不樂意時,掛在家長嘴裡的話就是:“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這些,更是界限感的缺失。

而這樣做往往使孩子在該獨立的時候依然生活在父母的呵護下,並習以為常,其結果就是培養了一個個巨嬰。

無論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溺愛,還是孩子成人以後父母對孩子的霸佔,都是家庭界限感的缺失。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無法健康成長,家長也疲憊不堪,幸福感怎麼可能高呢。

很喜歡《目送》裡這樣一段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所謂的“漸行漸遠”,所謂的“不必追”,其實包含的要素就是——要有界限!

這樣說和中國的傳統上四世同堂的家庭幸福是有些不同,也許,我們的傳統應該增加一些新的色彩。


如是語文


你問的可真狠啊!我頭一回感覺答案好像很多可一要回答了又三回難回答。

我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