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張燕玲:可從陸運規則入手,破解中歐班列貿易融資難題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人大重陽”

本文大概

2200字,讀完共需3分鐘

「建言」张燕玲:可从陆运规则入手,破解中欧班列贸易融资难题

作者張燕玲系前中國銀行副行長、國際商會執行董事、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本文刊於《財經國家週刊》2018年第23期,原標題是《破解中歐班列貿易融資難題》。

中歐班列2017年開行3271列,2018年預計將超過5000列,已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增長的重要載體和抓手。

要實現中歐班列的可持續發展,吸引更多進出口商參與,從由中國發起變為沿線國家共同參與,還需圍繞市場需求開展鐵路運輸服務創新,推動相關國際規則制度的建立及流程的法治化建設。

在市場化運作中,貿易融資是必不可少的潤滑劑,它關係到提高班列返程的貨源穩定、買賣雙方及時獲得資金支持和貨款的安全收匯。而貿易融資的根本前提和依據是貨權的單據化(票據化),從而有利於相關的應收賬款權益合法流轉。

鐵路運單尚非貨權憑證

歐亞大陸現有的鐵路貨運國際規則分別是《國際鐵路貨物聯運協定》(簡稱《國際貨協》,CMIC)和《國際鐵路貨物運輸公約》(簡稱《國際貨約》,CIM)。《國際貨協》1951年11月1日起施行,主要成員為蘇聯和亞洲國家,我國於1953年加入。《國際貨約》自1893年1月1日起施行,經三次修訂,目前使用的是1975年1月1日生效版本。中國從2017年5月1日起由發貨人自願選擇使用《國際貨協》或《國際貨約》運單。

兩個組織的規則在實踐中經多次修訂,但最基礎的鐵路運單都一直沒有被賦予貨權憑證的屬性。例如,國際貨協運單的作用,第三項是用以銀行議付貨款、信用證核銷的法律文件。但這個法律效力是怎樣保障的卻沒有明確。再如,CMIC關於運輸合同變更、CIM關於發貨人權利義務中,都明確了收貨人可能被變更,這給只能看到運輸單據的進口方貿易融資機構帶來不確定性的風險。金融機構依據鐵路運單給予融資時,一般還要附加一定的變通保全方式,如海外融資機構辦理此類業務均需增加信託收據。

相比起來,海運提單則優勢明顯。早在19世紀,海運提單就逐漸形成今天所具備的貨物收據、運輸合同的證明、物權憑證等基本屬性。指示提單和不記名提單持有人可以憑記名背書或空白背書轉讓提單項下貨物的控制權。這就為融資人提供了更多便利,可以根據融資的條件及償還融資方式決定貨權的流通轉讓方式。

而且,由於陸運經過多個國家,國際鐵路運單隻能在相對應的鐵路組織國之間流轉,中歐班列想要實現從亞洲到歐洲(即從貨協締約國到貨約締約國)或者相反方向的運輸,除了要進行換軌以外,還有一項重要的流程就是進行換單。目前絕大多數班列進入歐洲都是在波蘭馬拉舍維奇辦理轉關手續,把CMIC運單換成CIM運單,班列才能繼續開往歐洲。反之,班列從歐洲駛回中國,同樣需要將CIM單換成CMIC單。

中歐班列要想跑贏海運,其運輸單據在物權屬性方面就要與海運提單對標,增強其流通性和確定性,從而有效解決資金支持和貿易融資便利。

對此,僅僅把鐵路運單在字面上改成指示和空白抬頭是不夠的,對貨權的確認、流轉及管控需增加清晰的責任、義務,而且需要依法明確。

「建言」张燕玲:可从陆运规则入手,破解中欧班列贸易融资难题

權宜之計與長遠之策

當前,國際規則及相關制度的不完善,使買賣雙方不能及時獲得資金支持,貨款的安全收匯也缺乏保障,影響了中小企業開展陸運貿易的積極性,也阻礙了銀行等機構對鐵路運送的貨物提供押匯、擔保和託收等金融和中介服務。這一問題的解決需在基礎流程上進行法治化改進,並在國際層面推動全球制定和改進遊戲規則。

為解決眼下班列貨源的權宜之計,建議由國內某一地區,如“渝新歐”所在地的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制定國內的司法規定並進行固化,把鐵路運單的不確定性通過部門規章或地區司法解釋,固定運輸流程中和提單中各當事人的責任、權利和義務,特別是出現風險時的受償次序,以消除參與者的後顧之憂,合理合法地支持中歐班列,使其規範運作,保持可持續發展後勁。

從長遠看,還是要理順陸運單據貨權屬性。

首先,建議協調《國際貨約》和《國際貨協》共同推廣聯合運單,

固定所有中歐班列能一票到底的基礎上,利用高科技線上管理手段和線下在抵達車站增加監管貨物功能等,給陸運提單賦予貨權功能。這樣,既可方便貿易交易和金融服務順利進行,也為各國陸運站點增加就業和經濟收益。

其次,應推進與國際組織的合作,建立國際標準。陸運規則的完善需要有頂層設計,需得到國際組織的支持與承認。關於貨運提單的貨權問題,有關國際組織早有討論。十多年前國際商會銀行委員會的一次會議上,國際航運業組織就提出了要求廢除提單作為放貨依據的規定,改用收貨人實名制來放貨。他們給出了改變的多項理由和好處。中國要推動制定國際規則,可以由此切入。但國際規則建立的推進是艱難、費時的,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及專業知識,需要在增加吸引力,提高話語權的基礎上指派專門團隊逐步推進。

送出的不僅僅是商品

作為“一帶一路”的標誌性成果,中歐班列送出的不僅是商品,也有中國的治理經驗和規則。

首先,要加強與沿線及終點站各國的溝通,調動沿線積極性,通過各個微觀層面的接觸、參與到中歐班列的延伸服務,彼此賦能,提高班列的國際認同感,使中歐班列走得更遠、更穩。可以通過國際交流會及研討會等形式聚集沿線國家的貿易商、銀行、承運商等,傳導說明我們開設中歐班列的目的和理念是為了沿線國家的共同繁榮,並共同研討目前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爭取他們的承認和支持,共同使班列滿載滿歸,造福沿線人民。

其次,還應培育當地的中歐班列服務平臺。中歐班列基於歐亞大陸,又不侷限於歐亞大陸。可參考美國“小陸橋”和“微路橋”的做法,幫助培養建立當地中歐班次的服務平臺,方便進出口商報關、提貨等手續的辦理,縮短運輸時間,同時延伸班列貨運服務功能。

長按關注

並附帶官微二維碼

「建言」张燕玲:可从陆运规则入手,破解中欧班列贸易融资难题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3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