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找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和蘭亭序真跡,誰的價值更高?

如來佛祖的傑作


首先可以肯定的說,傳國玉璽和蘭亭集序雖然字面上的結局都是下落不明,但基本可以推斷兩件文物早已經灰飛煙滅,傳國玉璽在上千年前已經成為了碎片,蘭亭集序最大的可能也已經是化成了灰燼。

公元936年11月,石敬瑭夥同契丹向後唐首都洛陽發起進攻,城破之時,後唐皇帝李從珂見大勢已去,於是帶著傳國玉璽與曹太后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

天福二年(937年)2月,石敬瑭命人收斂其遺骨葬於徽陵以南。



這是有關傳國玉璽的最後下落,自後唐滅亡,玄武門著火自焚後,流傳上千年的傳國玉璽至此下落不明,儘管隨後的朝代曾經仿製過傳國玉璽並延續了數百年之久,可畢竟此時的玉璽已經成為了山寨貨,原始的傳國玉璽才是後人追逐的目標,雖然歷史對它的定義是失蹤,但實際上已經交代了結局,玄武門的大火讓石敬瑭在幾個月後才從廢墟中找到了為數不多的先皇李從珂的屍骨殘片,作為象徵著政權存在的傳國玉璽卻在廢墟的搜尋中沒有找到任何痕跡,那也只能有一個解釋,在長時間高溫的火燒甚至玄武樓倒塌的過程中,傳國玉璽早已成為了碎片,與廢墟融為了一體,隨後的朝代寧可繼續承認這樣的失蹤現狀,也不願意承認真正的傳國玉璽早已毀滅,畢竟它保持著失蹤狀態,自己可以順理成章的通過仿製偽造品來讓玉璽重見天日,從而證明自己的合法。



對比傳國玉璽的悲催,我們從小就在教科書中曾經認識到的蘭亭集序,它的下場恐怕也好不到哪兒去!

儘管最後的史書曾交代它的最後出現仍然完好無損,儘管根據現有史料的推斷這部經典書法名著很可能伴隨著唐太宗的下葬而安放到了昭陵當中,但他能否重見天日並且完好無損,這恐怕是一個不太合乎邏輯的設想,畢竟五代十國時期昭陵遭到了地方軍閥大規模的挖掘,儘管隨後的朝代保護住了這座帝王陵寢並維護至今,可在當年集團盜掘的情況下,現如今的昭陵究竟是一座相對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還是一個被挖掘的只剩下一座空殼的陵寢,我們不得而知。就算是蘭亭集序躲過了這場兵災,這部紙製作品被封存在上千年的陵墓之內,參考挖掘其他陵墓時殘破不堪甚至已經變成灰燼的紙質書券,蘭亭集序的下場恐怕不容樂觀。



當然如果非要做這樣的一個設想,假設兩件文物都得到了保存,那相信傳國玉璽的價值還是要比蘭亭集序要高,畢竟傳國玉璽是一個可以正常流傳上千年的玉製作品,即便過去了千百年只要沒有受到外力的損壞,傳國玉璽幾乎可以保持原貌;而蘭亭集序作為一部紙質作品,它很難經歷上千年的蹉跎,就算能夠留存很可能也會變得殘破不堪字跡模糊,更重要的是後者只不過是一部書法著作,而前者則代表著一代帝王甚至一個政權的象徵,誰輕誰重大家都會有一個評判!


遼寧資深球迷


你們說的那個什麼蘭亭序的如果被我奶奶發現感覺她會燒大鍋的時候當引火紙,如果我以前看到了也會認為是批量印出來的就扔雜貨間等發黴,所以說識貨書法字的那個不多,落入沒文化的人手中幾乎就沒了。玉璽就不一樣了,大小孬好的也是塊玉啊。


重返帝國


先看一個簡單的對比。

清代田黃凍康熙玉璽拍賣價格2.0285億人民幣,而王羲之的《平安帖》拍賣價格3.08億人民幣。乍看之下,王羲之的另一書法價值是要比一玉璽要貴。但是一對比,玉璽只是康熙無數枚玉璽裡比較好的一枚,但書法算是非常靠近王羲之了。

秦始皇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的前身是和氏璧,在和氏璧時期就已經發生了很多歷史故事。卞和獻玉、秦趙爭璧、完璧歸趙等等。那個時候秦王為了和氏璧願意割讓15座城池,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價值連城。變成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後,成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正面刻有李斯所書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八個蟲鳥篆字。相傳玉璽一直從秦始皇開始傳到五代十國的後唐,末帝李從珂帶著這方玉璽登上玄武樓自焚,此後傳國玉璽下落不明。到明初,相傳傳國玉璽出現在元大都的集市上,明太祖朱元璋出兵打元,也並能找回傳國玉璽。這段玉璽顛沛流離的歷史持續了將近1500年。每一次朝代變更、每一件歷史事件,都有傳國玉璽的見證。每一條政策的下達、每一次大型的人事調整、每一次託孤都有他的身影,是中國歷史代代相承的見證。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是書聖王羲之的作品,被米芾稱讚為天下第一行書。經過代代相傳,最後到了唐太宗手裡。唐太宗對他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貴威近臣,並以真跡殉葬。《蘭亭集序》由此消失了。

年代久遠上看:傳國玉璽>《蘭亭集序》;

歷史事件上看:傳國玉璽>《蘭亭集序》;

存世稀少上看:傳國玉璽=《蘭亭集序》=1,都是獨一無二;

收藏價值上看:傳國玉璽=《蘭亭集序》=1

材料珍貴上看:傳國玉璽>《蘭亭集序》;

受人推崇上看:傳國玉璽

所以:珍貴价值上看:傳國玉璽>《蘭亭集序》。

當然,如果這兩件寶物現世,只會是管制物,放到國家博物館裡,沒有人敢把拿出來賣,因為無價。

不務齋


在我們的歷史中,有兩件著名的失蹤國寶,它們在各自的歷史歲月中消失,到今天還沒有被人們找尋得到,這兩件國寶分別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傳國玉璽與蘭亭序。

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其實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和氏璧。

在和氏璧還只是一塊被石頭包裹、沒有被剖出裡面美玉的原石時,楚國人卞和發現了這塊石頭的不凡之處。

他一看,就知道這塊石頭必然包裹著一塊美玉,於是他拿著這塊石頭找到了楚國國王,想把這塊原石獻給楚國國王。

由於當時石頭還沒有被剖開,所以楚國國王找了自己身邊的一名玉匠鑑定,讓他看一下這塊石頭是否真如同卞和所說那樣暗藏一塊美玉。

或許是那名工匠鑑玉技術不如卞和也或許是什麼其他的原因,在看過那塊原石之後,他直接給出了一個答案,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裡面根本就沒有玉。


聽聞工匠的答案,楚國國王非常憤怒,也沒讓人剖開這塊石頭,直接就生氣地讓人砍了卞和一條腿。

楚國國王的懲罰並沒有打消卞和自己對原石的判斷,他繼續抱著這塊石頭,直到下一任楚國國王繼位,他才重新拿出了這塊原石,想繼續獻給楚國國王。

只不過這個時候,新任楚國國王的工匠給出了和以往一樣的答案,這次,卞和再度受到了懲罰,他失去了自己所剩下來的最後一條腿。

一直等待到了第三任楚國國王繼位,卞和才獲得了認可,在楚國國王的命令下,工匠們剖開了卞和的原石,從裡面取出了美輪美奐的和氏璧。

到了戰國時期的時候,圍繞著和氏璧又發生了完璧歸趙的千古佳話。

這不由使得和氏璧增添了幾分浪漫色彩。

到了秦始皇時期,這塊和氏璧落入到了秦始皇手中,秦始皇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得到和氏璧後,他並沒有如同以前的那些人一樣保持和氏璧的原樣,而是讓人把和氏璧雕琢成的傳國玉璽。



也就是從秦始皇時期開始,傳國玉璽變成了歷代皇帝權力的象徵,如果一個人坐上皇帝寶座、手中沒有傳國玉璽的話,那麼這個人將很難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他自己坐在皇帝寶座上,也會產生一些底氣不足的感覺。

一直到五代十國的後唐時期,這歷經了諸多王朝、君王的傳國玉璽才消失在了歷史之中,從此再也沒有出現。

蘭亭序

在東晉永和九年,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和當時的許多社會名流們聚會於會稽山下,聚會中,王羲之等人邊飲酒、邊展開了空談。

在酒喝到了盡頭上後,王羲之在眾人的簇擁下,寫下了一篇蘭亭序文,全序總共28行、324字。

蘭亭序書寫出來後,曾經在許多的名家手中流傳,在眾多收藏蘭亭序的人中,最出名的當屬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個非常狂熱的書法愛好者,在他還沒得到蘭亭序之前,他就對蘭亭序非常痴迷,一直在瘋狂地派人尋找著蘭亭序。

皇天不負苦心人,在歷經了長久的尋找後,李世民的手下終於找到了蘭亭序的蹤跡。

那時候,他的手下人給他彙報了消息,說蘭亭序真跡在一名和尚手中。

只不過因為這名和尚怎麼也不肯承認蘭亭序在自己手中,所以李世民為了得到蘭亭序,就派人用一些不光彩手段把蘭亭序從和尚手中拿了出來。

一直到李世民晚年的時候,他對蘭亭序的熱愛也不曾消減。

那時候,他還反覆囑託自己的兒子李治,讓他一定不要忘記在自己死的時候,把蘭亭序放在自己的陵寢中陪伴自己。

歷史中,對於蘭亭序最公認的說法就是蘭亭序確實陪葬進了李世民的陵寢中,只是在溫韜挖掘李世民陵寢的時候,遭受到了氧化的破壞或者在那個時候失蹤了。

除了這個說法,關於蘭亭序的去向還有另一個說法,那就是蘭亭序根本沒有陪葬進入到李世民的陵寢中,而是被同樣喜愛蘭亭序的李治留在手中,然後陪同著他一同埋葬到了他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裡面。

因為乾陵一直沒遭受到盜掘和破壞,所以蘭亭序很有可能冷靜靜的躺在乾陵的地宮中。

傳國玉璽更高

按照提問所說,如果能找尋得到傳國玉璽和蘭亭序,那麼我覺得傳國玉璽的價值要比蘭亭序高出一截。

眾所周知,傳國玉璽是確定一個國家國運的重寶、是歷代皇帝無論如何都要尋找的權力象徵。


在它的身上,曾經發生了太多的歷史事件,比如卞和獻玉、完璧歸趙、秦朝建立、漢太后摔玉、皇太極假造玉璽等等諸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在歷史文化價值上,歷史中沒有任何一件寶物能蓋過它的風頭。

而蘭亭序除了藝術價值比較高之外,在歷史和文化的沉澱上,根本無法和傳國玉璽相比。


孤客生


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早就了無數珍寶,他們見證了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寶物與寶物之間很難去對比價值,例如傳國玉璽和蘭亭序都是歷朝歷代都在尋找的珍寶。如果這兩者同時找到了,哪件更加珍貴一點呢?這個問題一時半會還真不好回答。

寶物的價值所在

一件寶物,一般由兩部分組成。第一是本身的組成材質,第二是其背後的故事。寶物一般都是由稀有物質製成。例如越王勾踐劍由特殊材質鑄成,才能使其千年不腐。另一方面,這把劍的所有者是曾經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其背後是一個忍辱負重、發奮圖強的故事。

傳國玉璽和蘭亭序的對比

1.傳國玉璽的前身是趙國國寶——和氏璧。

秦王曾經想拿15座城池與趙國交換,從這就可以看出和氏璧的價值。到了秦國統一六國時期,和氏璧被秦始皇雕刻成玉璽,賦予了它至高無上的權力。

2.蘭亭序作為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被稱為“第一行書”。

這幅書法有多珍貴呢?《蘭亭序》是王羲之在一次酒宴上揮筆一氣呵成的,之後他多次重寫,但寫出來的字跡都沒有這幅好,連他本人都感嘆無能為力了。

大唐李世民就十分喜歡王羲之的書法,曾經利用皇帝的權力將他的作品受蒐羅過來。其中最喜歡的就是蘭亭序。以此後世都懷疑是李世民將《蘭亭序》藏了起來。

傳國玉璽被賦予的權力是《蘭亭序》所不具備的

個人認為傳國玉璽的價值還是要比《蘭亭序》稍高一些。一方面,傳國玉璽除了本身的價值,還擁有真正的權力,歷朝的開國皇帝就算統一天下,依然想要找到傳國玉璽來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另一方面,擁有了傳國玉璽的皇帝便擁有號召天下的權力,可以用這個權力收羅全天下的美女和寶物,其中就包括《蘭亭序》,大唐李世民不就是通過皇權將王羲之的作品都收羅過來的嗎?


正一品貴妃




如果這倆件國寶真跡出現了,絕對是轟動全球的特大新聞!一千多年來從割據一方的霸主到落魄的秀才書生,無不從牽掛的夢中驚醒,封建時代的軍閥只要擁有"傳國玉璽",立即可以中氣十足的向天下昭示自己的"天授"身份。



書法是文人消遣或藝術創作的形式,並不是為了日常文字記錄的實際應用。

中國書法(包括繪畫)的特色就是由中國古代哲學、宗教、詩文等溶於一體的獨具特色的藝術,其創作極重修養、風韻和氣質。

而被書法家們推崇備至的東晉王義之的《蘭亭序》僅是馮承素摹本的行書、紙本,就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傳國玉璽

和氏璧消失的同時,傳國玉璽誕生了。

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隨著秦國的大一統也落入秦始皇手中,

秦始皇於是各方面都要求統一,印章的形式也得到了統一;比如,他開始用玉治印,並統一規定帝王的印章稱為"璽"。

《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製造了御璽,他令玉工孫壽雕琢過一枚皇帝御璽,稱為"天子璽",還讓宰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刻於玉上。劉邦滅秦國得到天下,子嬰將御璽獻給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空"。

在李斯的《諫逐客書》有"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的句子,和,就是"和氏璧,再次印證和氏璧的消失其實是秦始皇秘而不宣的用來製作"傳國玉璽"了。

傳國玉璽本身就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始皇帝的專制王朝象徵,而材料本身又是聞名天下的"和氏璧",承載的信息量太厚重,所以我認為"傳國玉璽"的重要性和價值超過王義之真跡《蘭亭序》。

巜蘭亭序》

真跡在何處?

唐太宗珍愛巜蘭亭序》,反覆觀賞,並遣令陪其百年之後。

907年,濫滾龍朱溫稱帝,立即挖了昭陵,但是歷史典籍關於昭陵的損失文物清單並沒有巜蘭亭序》的下落。

人們又把懷疑眼光投向女皇武則天,她是著名書法家,
今草的範本巜昇仙太子碑》即是其親筆所為,現在保存在日本的唐代賀知章草書巜孝經》,和巜昇仙太子碑》相比較,雖然字跡相近,藝術效果卻遠不如《昇仙太子碑》字的雄厚。


我們知道,在兩晉時期,篆、隸、草、真(楷)已經產生齊備,至於行書,則是介於楷草之間的變化,雖然後世書法家多用行書,但是,它無法絕對獨立於上述四種書體。換言之,它是一種變化,當然,這種變化已瑧化境,這也是兩晉書法的一種流行,比如著名的"淝水之戰"東晉總指揮謝安,他也參加了蘭亭集會,也是書法家,請看他的書法,幾乎與巜蘭亭序》字跡相同。

(謝安書法)

酷愛今草的武則天,應該喜歡融草書與楷書於一體的今草,如果李世民沒有把巜蘭亭序》陪葬的話,武則天極有可能把它帶入了乾陵。

雖是推斷、猜測,卻給書法愛好者們一睹真顏的希望。

中華民族的書法藝術作品眾彩紛呈,百花盛開,《蘭亭序》只是其中光彩耀人的一朵,但是,畢竟是藝術範疇,所以略輸"傳國玉璽"。


良人執戟2


我選傳國玉璽。原因如下。

傳國玉璽是秦始皇親自代言,代表皇權至上,材質玉石保存方便,玉石恆久遠,玉璽來相傳。

蘭亭序唐太宗親自代言,代表書法最高境界。材質蠶繭紙,防黴防潮,輕拿輕放,已經破損價值大打折扣。

從代言人上講唐太宗名氣雖然大但是和始皇帝相比,還是相差甚遠。從象徵意義上,皇權至上更大氣。連帶性上講,始皇帝傳國玉璽,黃金組合。唐太宗蘭亭序沒啥連帶性。從材質上講傳國玉璽更容易保存,更不容易損壞。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兩千餘年,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嘆息。






生活不堪


十個蘭亭序真跡也比不上一個傳國玉璽。其實原因非常非常簡單,不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傳統的思想觀念早已經深入骨髓,有國才有家,天地君親師,這種觀念永遠也不會忘記。

一個人可以沒有文化,但是你卻不能侮辱他,如果你罵他他也會罵你,你打他他也會打你,你侮辱他的國家就算他大字不認識幾個也會激怒他,你看歷史上很多戰爭,那些士兵有幾個是學識淵博的?可是戰爭來臨不論是博學大夫還是山野農夫,都會怒吼一聲拿起武器保衛國家,那些山野農夫有幾個知道蘭亭序的?可是他們知道有國家,他們知道自己是這個國家的人,你把蘭亭序放在他們面前他們也許會不削一顧,可是皇帝站在他們面前他們會誠惶誠恐。

這世上權力永遠大於文化,武力永遠大於文化,文化本身不能夠保護你,可是武力可以,而且無數的事實證明文化想要存在和發展也需要武力的保護。這世上有個民族,他們被稱之為流浪民族,沒有自己的國家,我說的是哪一個大家都清楚,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卻沒有足夠的武力保護自己的國家和文化,只能流浪。

傳國玉璽的意義在本質上就代表一個國家,雖然現在沒有帝王制度了,可是千百年的傳統早已經深入我們的血脈,它是一種象徵,血脈的象徵。我們可以不要蘭亭序真跡,就算它再好它也不具備傳國玉璽那樣偉大的象徵意義。為什麼博物館裡面所有的稍微大點的鼎都可以稱之為國之重器?因為鼎在人們的心目中意義非凡,上古時期制九鼎鎮九州,本身意義上它就是權力的象徵。可是蘭亭序能作為文化的象徵嗎?它還遠遠不夠資格,真正意義上文字才是我們文化的象徵,我覺得甲骨文的意義都比蘭亭序的意義更大。蘭亭序說白了它更接近文化中藝術的一個分支,它的最大意義在於書法藝術還帶有一些文化意義,除了這些真的沒有更多意義了。

就算蘭亭序真跡找到了又如何?能提高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嗎?能提高民族歸屬感嗎?能讓人熱血沸騰嗎?都不能,可是傳國玉璽能,和蘭亭序真跡比,它擁有更高等級的意義,如果傳國玉璽真的出現,它才是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器第一。


萬物皆明


傳國玉璽和《蘭亭序》真跡都是中國的重量級國寶,無論是從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還是經濟價值來看,他們都是無價之寶,很難將其簡單的來做一個對比,但我們還是可以對這兩件國寶有一個大體的認識,這裡四姑娘就來簡單說一下這兩個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國寶。

相比較而言,傳國玉璽的歷史更久遠一下,它是秦始皇時期的印璽,而用來打造成傳國玉璽的那塊玉則歷史還要往前推一推,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產物。春秋戰國時期有這樣兩個故事一直流傳到後世,即“卞和獻玉”和“完璧歸趙”,傳說卞和當初獻的那塊玉就是著名的和氏璧。

當初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上打柴,撿到了一塊玉璞,卞和斷定這是一塊難得的寶物,於是獻給當時的楚國國君楚厲王,結果玉匠告訴楚厲王這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石頭,楚厲王一氣之下對卞和執行了刖刑,刖刑是上古五刑之一,即斷足,這一次卞和斷的是左足。後來楚厲王去世,楚武王繼位,卞和再次帶著玉璞出現了,玉匠的鑑定結果和當初是一樣的,卞和再次失去了右足。等到楚武王去世,楚文王繼位,這次卞和學乖了,並沒有直接去找楚文王,而是在楚山山底下放聲大哭,三天三夜不止,最後流的直接是血淚了,楚文王納悶,就去問卞和,然後對玉璞重新進行了鑑定,果然發現這是一個寶物,然後就打造成了和氏璧,這個故事在《韓非子》中有記載。

後來這塊和氏璧在戰國時期到了趙惠文王手中,然後就有了完璧歸趙的故事,秦昭襄王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塊璧,而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最終完璧歸趙,這個故事就不細講了,相信很多人對此都是很熟悉的,在戰國時期,且不管秦昭襄王是出於什麼目的、什麼心思,但是和氏璧卻是被他抬到了價值連城的地步,《史記》中也說“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也就是說,在和氏璧還沒有被雕刻成傳國玉璽的時候就已經是價值連城的寶貝。等它搖身一變,成為傳國玉璽的時候,就不能用價值兩個字來衡量了,它已經變成皇權的象徵,成為全天下每個皇帝都想要擁有的一個政治工具。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得到了這塊和氏璧,然後讓李斯將其打造成一個皇帝獨有的印璽,印璽底部以大篆書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從此傳國玉璽就和皇權捆綁在一起,如果手中沒有傳國玉璽,即便是做了皇帝,也有得位不正之嫌,皇帝也會日夜心神不寧。每次王朝更替時,獲勝方如果沒有繼承這枚傳國玉璽,往往會被世人恥笑為“白板天子”,可見傳國玉璽對於封建統治者的重要之處。歷代統治者對於傳國玉璽的爭奪,引發了無數傳奇故事,最有名的就是王莽篡漢時孝元皇后王政君擲璽斥責王莽父子以及隋朝蕭皇后帶璽降唐等傳說。

而傳國玉璽最後一次記載於史冊是在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在石敬瑭率兵攻陷洛陽前,攜帶后妃子嗣與眾多皇帝御用之物焚燬於玄武樓,《資治通鑑·後晉》記載:“唐主與曹太后、劉皇后、雍王重美及宋審虔等攜傳國寶登玄武樓自焚。”後唐遂亡,傳國玉璽就此不知所蹤,後代對其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始終不能得出一個準確的結論,宋朝時期開始不時有傳國玉璽被發現的記載,但後來鑑定後發現都是偽造的,秦始皇時期的傳國玉璽究竟去了哪裡,誰也不知道,就連傳到李從珂時期的那塊傳國玉璽是不是就是最原始的那個傳國玉璽,也不得而知,或許它只是存在於傳說中。

再來說說《蘭亭序》真跡,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蘭亭序》是東晉王羲之所作,一氣呵成,自然流暢,不過,它的真跡究竟在哪已經成為一個迷。王羲之之後,有很多人臨摹《蘭亭序》,其中唐朝時期的馮承素臨摹的最為神似,而今天我們在故宮博物院看到的《蘭亭序》正是馮承素的作品(也有人認為並非馮承素所作),屬於“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其價值絲毫不輸故宮其他“鎮館之寶”。

《蘭亭序》講述的是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修禊以文會友一事,在《蘭亭序》的推廣上,唐太宗李世民功不可沒,李世民極為推崇王羲之的作品,不僅想法設法得到了《蘭亭序》真跡,還親自為《王羲之傳》寫了一篇史論,貞觀時期,李世民命史官修撰《晉書》,而李世民則親自為其中的《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寫了四篇史論,由此可見李世民對王羲之的喜愛,李世民還讓當時的文人書法家臨摹《蘭亭序》,然後將其賜給有功的大臣,更甚者,李世民在去世後要求《蘭亭序》真跡陪葬昭陵。


如果《蘭亭序》真跡真的陪葬昭陵的話,這或許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因為昭陵在後世尤其是五代十國時期被盜掘,《新五代史》記載:

“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

這是五代十國時期節度使溫韜盜掘昭陵的記載,溫韜在七年的時間裡對唐陵挖了個遍,其破壞性是相當大的,倘若《蘭亭序》真跡真的在昭陵中,或許早已經被毀壞了也未可知。不過也有人寄希望於《蘭亭序》真跡藏在唐朝唯一沒有被盜掘的乾陵中,但願這是真的吧。

其實說起來,傳國玉璽也好,《蘭亭序》真跡也好,似乎都只活在傳說中,它們至今下落不明,但卻是無價之寶,其價值是無法估量的,這兩個無價之寶放在一起是很難比較他們的價值大小的,但就歷史價值來說,傳國玉璽明顯是高於《蘭亭序》真跡的,畢竟它曾是皇權的不二象徵,或許這兩件寶貝如今正在某個地方安靜的待著,只等著有心人的出現,到那個時候,關於他們的一切就有了答案。


蕭曉四姑娘


這個問題讓我突然想起個段子。

有一個北風呼嘯的冬天,烏雲密佈的天空突然飄起了鵝毛大雪,一個蓬頭垢面的流浪漢在屋簷下瑟瑟發抖,因為衣不蔽體,也因為大街上行人稀少,他半天沒有討一口飯了。沒有攝入卡路里怎麼會不冷呢?

大雪飄飄,不一會就滿地白雪,整個世界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可是流浪漢的心裡卻冰涼冰涼,因為雪後的明天日子更加難過,不知道該向何處去漂泊。

這時候,從不遠處的ktv走出三個學者模樣的人,一看到飛揚的雪花立刻來了詩興大發,頭前的一個胖子開口吟誦道"大雪紛飛落地。"

中間一個瘦的也來了靈感,跟著和道:"兆我大秦瑞氣。"第三個帶氈帽的反應也非常快,不假思索,佳句脫口而出:"下它一年何妨?"

胖子說到,還少一句呢?

這時三個人的目光不約而同落到了流浪漢身上,三人不懷好意地笑了起來,瘦子立刻心領神會走上前去對流浪漢說,老兄你看這第四句。。。

流浪漢點了點頭,三人屏息靜氣等著,只聽流浪漢對詩道:"放你N的狗屁!"


講這個段子可沒半點輕視國寶的意思,只是想說,兩件都是價值連城的國寶,到底孰輕孰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

蘭亭序是文人崇拜的聖物,任何一個文化人提到它都會肅然起敬、心馳神往。

王羲之對蘭亭序愛不釋手,奉若珍寶,關照子孫,好好珍惜。

後代也不負重託,精心呵護,儘量做到萬無一失。無論生活多麼艱辛,無論世道多麼險惡,首先做到別人出價再高都不買,哪怕揭不開鍋。

其次是人在它就在,誓死保護,不能有一點閃失。

正因如此,蘭亭序才得以世代流傳,安然無恙。

蘭亭序稱得上是國之瑰寶,一字千金,是天下行書裡的第一傑作,是絕品,對中國書法流派的形成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

可以這麼說,我們現在的書法,無論哪個流派、什麼字體都或多或少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書法藝術留下深深烙印;它的藝術價值是無法衡量的,是無價的。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世事難料。這一幅真跡傳到了王羲之的第七代後人的時候,突然就神奇地失蹤了。沒有人知道它的下落,就像一個水滴消失在大地,不見了蹤跡。

蘭亭序失蹤案重重迷霧,儘管種種猜測,但千百年過去,它再也沒有出現過。

蘭亭序的消失,是中國文化的重大損失,是書法界的一大遺憾,是無數文人雅士無窮的遺憾。

如果能再現江湖,一定會給我們這個世界增添耀眼的光彩,會讓中國書法矗立起一座豐碑。

說完蘭亭序,再說玉璽。

秦始皇滅掉六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完成中國統一的偉大人物,是千古一帝。他雄才大略,他居功至偉,無論用再多的讚美之詞也無法表達秦始皇的豐功偉績。偉人就對秦始皇非常讚賞,他常常自比秦始皇,說秦始皇比孔夫子厲害多了。孔夫子只是個理論家,秦始皇是個實幹家,統一了中國。

偉人還對郭沫若批評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提出不同看法:"勸君莫罵秦始皇,焚坑事情咱商量。"

如果沒有秦始皇,中國的四分五裂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

物以人貴,我們住過的旅店那就還是旅店,乾隆爺住過的那就是古蹟。我們用過的筆,那是廢物,慈禧太后用過的那就是文物。哪怕是一個夜壺,我們用過的還是夜壺,如果康熙爺用過的,那價值也會無法衡量了。崇禎上吊的樹的山寨複製品還能成為名勝呢,何況秦始皇的傳國玉璽?

看到有同志說玉不就是石頭嘛,本人對此可是持保留意見。

玉璽能跟普通的玉石比?你要是拿著秦始皇的那塊玉璽,我用一整個玉石礦區跟你換,你能幹?

秦始皇的玉璽最起碼能換十來套北京市區的豪宅吧。

如果是大印是呂不韋的私印,價值就會縮水到一套房。如果是假太監嫪毐的,也就值個廁所。

但這可是始皇帝的傳國玉璽,不但是藝術品,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其價值就無法估量了。

前文屬於胡說八道瞎嘞嘞,個人認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位史學家看玉璽,比蘭亭序有價值;一位書法家看蘭亭序,比玉璽值錢;一位廢品回收行業人士會把它們從包裝裡拿出來,把包裝取走;前文那位流浪漢會把這兩樣東西送給能給他提供一份飽飯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