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雙十一”觀察:90後成主力,百度更具媒體屬性

2019年“雙十一”觀察:90後成主力,百度更具媒體屬性

雙十一,剁手黨的狂歡節,炫目的成交數字外,還有哪些有意思的現象呢?

百度發了份雙十一報告,有趣發現不少:

2019年“雙十一”觀察:90後成主力,百度更具媒體屬性

比如,55%的女士關注食品生鮮,關心豬肉價格的76%卻是男士;關注寵物食品的人群,男士佔比68%,只有59%的男士惦記狗糧,關心貓糧更少,才48%。

2019年“雙十一”觀察:90後成主力,百度更具媒體屬性

再比如,三大平臺的區域分佈,廣東經濟第一強,三大電商居首不奇怪,浙江人民不喜歡京東,許是因為阿里出自杭州?看得出,一線城市對拼多多似乎有點嫌棄,甚至總部所在地上海都不例外,人口大省普遍對它有好感。

這份《百度2019年雙十一大數據報告》告訴我們,進入第11個年頭,全民雙十一的熱情不減分毫。只不過,“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用戶和用戶行為變了,百度影響用戶的方式也變了。

1

回想2009年,雙十一最為人所知的是“光棍節”,購物只是淘寶一家的獨角戲,交易額只有區區5200萬,到2019年,卻已成一場“消費戰事”,當天網聯、銀聯共處理網絡支付業務超過1.4萬億。

那個時代,很多用戶藉助搜索瞭解雙十一,構建起對購物狂歡節的認知。這體現在百度雙十一搜索指數的增幅,在2012年和2013年達到514%和406%的峰值,其後增幅迅速走低;過去三年,雙十一搜索指數增幅只有20%、19%,18%,這說明,在百度等平臺的助推下,雙十一已基本完成市場教育。

購物狂歡的衝擊下,人們甚至不再關注“光棍節”,其關注度連年走低,“購物節”重新定義了11月11日。

不過,百度對購物人群的影響力,依然明顯,無數人經由百度搜索和信息流的瀏覽,去體驗“剁手”購物的歡快,他們留下其行為軌跡,也給予更寬廣的視角,去洞察天貓、京東等平臺GMV不斷增長的底層邏輯。

比如,80後曾是雙十一的主力,一手扶起這個全球規模最大的互聯網銷售日,在今年關注的人群分佈中,80後只佔17%,他們不購物了?更可能的解釋是,駕輕就熟、直奔主題;相對應的是,大量新生代經由百度瞭解雙十一,百度有關雙十一的關注,60%來自90後,00後人群也達到20%。

2019年“雙十一”觀察:90後成主力,百度更具媒體屬性

在擴展下沉人群認知上,百度作用也非常突出。數據顯示,一線城市居民的關注度增長幅度為30%;二線城為35%;三線和以下城市的關注增長幅度超過70%,這與下沉市場的迅猛增長相匹配:今年,天貓“雙十一”號稱新增1億人參與,多數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百度的信息連接作用,加速了雙十一向下沉市場的滲透。

2019年“雙十一”觀察:90後成主力,百度更具媒體屬性

儘管商家設置各種名目繁多的優惠政策,花樣百出,精明的用戶還是以購物攻略、折扣比價等相關熱詞進行查詢,尋找最佳策略,貨比三家式的“鬥智鬥勇”中,百度是關鍵利器。

從大數據報告可以看出,大家在十餘個平臺上“剁手”,百度則是購買決策的統一前置窗口,它以搜索、信息流等綜合形式,為雙十一的新用戶“掃盲”,幫助老用戶“比價”,甚至進行主動的議題設置,輸出熱門內容。

比如,“百度熱榜”專門發了熱門話題,一人單挑兩場雙十一晚會的李佳琦,熱度遙遙領先,勝過兩臺晚會本身,很多人也關心“上海假髮套成交數全國第一”,還有人牽掛快遞小哥“每人每天送240件快遞”,均進了熱榜的前10名。

這場雙十一,百度超越搜索工具,更像是公共媒體平臺,以“搜索+信息流+多種內容產品(百度指數、百度熱榜、百度風雲榜)”提供客觀、真實、多角度、全過程的信息,成為購物狂歡體驗的重要一環。

2

很多人對百度的認知是搜索,其實,百度App的形態在快速蝶變。

這種變化,來自百家號、智能小程序和託管頁等新業態的引入,為百度App提供非常豐富的第三方內容和服務,吸引越來越多的用戶登錄百度App,這也使得百度得以沉澱更多數據,提供更多洞察,更好地鏈接人和信息,進化為最接近用戶真實需求的新媒體。

2019年“雙十一”觀察:90後成主力,百度更具媒體屬性

我們可以從內容生產、用戶運營、精準分發以及議題設置上,看到媒體屬性不斷增強的趨勢:

1)內容生產

百度不斷強化以信息和知識產品為核心的移動生態業務,越來越像一個聚合式的媒體。

截至9月末,“百家號”擁有240萬內容創作者,同比增長57%。百家號持續提升內容質量,特別引入權威媒體機構的內容,過去三年,百家號先後與新華社新聞中心、新京報、華爾街見聞、澎湃等知名媒體達成深度合作,頭部內容機構覆蓋率95%以上,帶來更強的用戶粘度、更大的媒體影響力。

此外,百度百科、度知道、百度經驗、百度文庫(電子文檔圖書館)等,通過與外部資源的合作,已積累十億以上的高質量內容。

9月份,用戶在百度系知識類產品上時長比6月份上升了41%,百度百科和百度經驗上的視頻內容播放量增長了36%。

2)用戶運營

2019年9月份,百度App的日活躍用戶達到1.89億,同比增長25%。端內流量增長強勁,其中端內搜索量同比增長超過25%,用戶在信息流上花的時間同比增長超過16%,用戶在信息流加短視頻app上花的時間同比增長35%。

除了快速的App流量增長之外,用戶登錄也在增加,現在超過一半的百度App活躍用戶都是登錄用戶。這意味著,百度不只是一個搜索工具,可以運營自己忠實的讀者/觀眾群。

3)精準分發

作為AI技術的先行者和定義者,百度在內容分發上實現全鏈AI跟蹤,從內容創意開始,到媒體投放及最終的效果評估,AI可以賦能每一個環節,打通整條分發的鏈路,讓內容精準地觸達用戶。

基於將海量用戶與多樣化內容匹配的強大能力,百度搜索的頭條滿足率已達到56%,而一年前這個比例只有40%左右。

4)議題設置

媒體的影響力,相當程度體現在議題的設置能力,百度指數、百度熱榜、百度風雲榜等多個數據產品矩陣的佈局,牢牢牽引了用戶的注意力,擴大了百度的影響力。

在搜索時代,百度固然控制著流量入口,卻更多是工具屬性,響應用戶需求的方式相對被動,使得與用戶的鏈接相對離散,所以,百度的賬戶體系和用戶關聯繫相對較弱。

而互聯網一大重要資產正是完備的賬戶體系,比如阿里賬戶體系體現用戶的消費和金融數據,騰訊賬戶體系則是用戶的社交關係。

2019年“雙十一”觀察:90後成主力,百度更具媒體屬性

而百度App“有事搜一搜,沒事看一看”這類媒體屬性的植入,實際上,在連接人和信息上的方式上,百度更加主動,且搜與看兩個動作,剛好形成一個互動的閉環,與用戶的鏈接更加連續——這體現在百度系產品佔用時長的不斷增長,特別在成功引入智能小程序後,電商、社交等更多維度的鏈接建立起來,這使得百度可以更好地服務用戶、影響用戶。

如今,集合搜索、信息流、視頻、消費、地理位置等完整維度的數據資產優勢和技術優勢,依託於最大的內容信息和服務生態,百度甚至自己設置議題,打造系列的自有IP,從2019年的央視春晚到十一期間的“百度國潮季”,百度IP的打法已開始成型。

就在10月下旬,百度跟大型媒體集團一樣,舉辦了一次“AI營銷2020創新資源推介會上”,一口氣推出明年的8大創新IP,分別是百度國潮季、百度沸點、AI辦事處、影響力峰會、好運中國年、看鑑好看、奧運上百度、百度超級品牌計劃,許多正契合的是大事件。

百度的媒體屬性,正產生真真切切的商業價值。

未來,不只雙十一,大事件中看百度,或將成新常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