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和顺凤台小戏简介

“凤山脚下一枝花,元夜飞红分外佳,歌舞飘香入万户,千年传艺在农家”,这首原山西省顾委秘书长、诗人鲁兮的题诗充分反映了“凤台小戏”这一民间剧种具有宝贵的历史艺术价值和稀有的地方特色价值。


“ 凤台小戏”是具有和顺地方特色的小剧种,也是山西唯一的一个特色剧种,起源于明
“凤台小戏”起初是一种家传式的说唱故事其内容仅有一些民间曲调和片段词曲,如《张生和荧荧》、《占花魁》、《红娘下书》、《八角鼓》等节目,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完善,到了明末已经形成曲调清雅流畅、剧情简练完整、人物角色丰富、诗词雅俗共赏的地方小戏,并有了其代表剧目《顶嘴》、《避雨》、《送灯》、《饯别》、《拷红》、《寄简》、《逾墙》、《拍蝴蝶》、《打尿床》、《牧牛》等30个剧目。
在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火纷飞,“凤台小戏”处于灭绝险境,致使部分剧目及一些特技表演失传。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的政策指引下“凤台小戏”枯木逢春,又重现昔日风采,受到了省内外多数艺术家的高度评价和各界观众的特别喜爱,被称为“太行山上一枝花”。1956年,挖掘记录了23个剧目、乐曲37首,1958年成立了以“凤台小戏”演出为主的文工团,多次参加山西省和晋中市(时为晋中地区)演出,1960年出版了第一期《和顺小戏集》,收集编入了7个剧目、24首曲牌;八十年代创作了《和顺是个好地方》、《绣花巾》、《恭喜发财》、《为民县长》、《春雨》等现代剧目;1983年晋中市(时为晋中地区)与和顺县两级政府,专门组织有关人员对“凤台小戏”进行了第二次收集整理,出版了《凤台小戏集》收集了代表性剧目16个,曲牌37种,并成立了“和顺县文宣队”以继承发展这一民间艺术。在此同时《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等均将“凤台小戏”编入,为以后继承发展奠定了基础;九十年代创作了现代剧目《存折风波》获晋中市第二届“小康杯”汇演一等奖。为了保护发展“凤台小戏”这一地方剧种,2003年成立了“凤台小戏” 开发筹备组,收集整理“凤台小戏”剧目300余页,组织成立了“凤台小戏”吹奏乐队。

“凤台小戏”这朵太行艺术奇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开的更加俏俊瑰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