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南北朝是决定中华文明走向的关键时期?

wangjutao


两晋南北朝时代上承三国司马氏篡魏,下接隋唐之大一统王朝。自司马炎称帝,280年灭吴至隋朝589年统一中国,历310年。三百年间匈奴、羯、羌、氐、鲜卑先后入主北方,凡立16国,放眼整个中国史,南北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由此之后,中国中华之概念逐渐形成。

南北朝成就之一是实现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因为这一时期汉文化不断的和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融合,虽汉人在北地征战失势,然而汉文化不论在匈奴刘汉或者北魏、东西两魏朝代,无不占据着文化核心和制高点。几百年间北朝建立的诸多政权朝廷,无不隐现着汉文化的政论和儒家思想。譬如匈奴汉帝刘聪(汉化程度非常高,并引入汉体制);后赵帝石勒以九品中正制并擢用汉士族大家;前秦苻坚信任并任用王猛(坚与猛犹比操与嘉);北魏之用崔宏崔浩父子;西魏以苏绰改革。攻城略地虽显一时之强弱,然政治文化体制非一时之胜败而能决出优劣,五胡乱华时代,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汉文化依然是时下文化的高层级群体,为各族吸收为己所用,五胡徙于中原,渐渐融于汉文化之内,文化融合诚为南北朝时代一大成就。

成就之二为士族门阀取仕之破除,曹魏时陈群建议九品中正制选取人才,乃当时曹氏篡汉,丕初即位为了拉拢士族而设中正一职,以家世门第、道德品行、才能三者并重简贤举能。随着两晋的发展,九品中正制逐渐以门阀世族为重,而轻德才,世人皆以出身世族大家为荣,寒门为耻。南北朝之乱世,五胡入主中原,两晋初北方的门阀世族为了避祸而向南方迁徙流浪,永嘉南渡后世族南迁,北方高门大族不再荣耀,渐渐衰败。南方世族则在朝政迭变之际浮沉,王敦之乱、恒温恒玄之乱、侯景之乱、宋齐梁陈皇族倾轧世族牵连其间,至灭门灭族,故经此百年之变,世族逐渐衰落。而寒门子弟频频登上台前,推动历史的重要进程。隋朝灭陈一统中国,朝堂之上也对门阀世族的权势重视起来,故隋炀帝终以科举代替之,为历史之一大进步,此后士族和庶族不再有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也最终成为历史。

南北朝成就之三,乃是民族同化。自五胡入华,不同民族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晋初司马炎徙异族于关内,如匈奴徙于并州(山西境内),氐徙于扶风(泾阳、宝鸡)、始平(周至武功)、武都,羯于上党,羌于冯翊(大荔)、北地(铜川、富平)、新平(彬州)、京兆(蓝田、渭南),拓跋鲜卑于盛乐(和林格尔)、平城(大同),高句丽于荥阳。

地域之隔消除,士族南迁,而庶民的留下加速了民族融合。胡人相比汉人毕竟少数,以多数融合少数较容易,是以三百年后胡中有汉,汉中有胡,渐渐成为广义上的中华民族。相比之下,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西南边陲,为何少数民族鲜有融入汉族,族虽小却不易消亡,乃是因地域相隔,云贵之地,山川耸立隔绝,出入艰难,往来交流难以畅通,所以民风得以存续,族群得以继承,融合甚难,由此可知,地域界限的融合必将意味着未来民族的融合,南北朝之第三大成就在于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来深入探讨这段历史。

南北朝的历史繁杂无比,朝代更迭频繁,英雄风流人物层出不穷,读这段历史可一睹魏晋清谈名士之风流,乱世名将之无双,名人典故层出不穷。这段历史,看似是最坏最乱的时代,对于中华民族的整合和概念的形成,对于隋唐继承大一统,迎来长时间的和平,具有极大的意义。


德鲁伊大师vlog


说南北朝是决定中华文明走向的关键时期,与以下南北朝的五大特点密不可分。

一、社会大分裂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南北对峙下的南方和北方,又时常呈现不同的分裂割据局面。秦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发展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族地主。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分裂,也不是绝对的。分裂背景下又孕育着统一的因素。魏、蜀、吴三国实现了局部范围的统一,十六国北朝时黄河流域曾先后出现过前秦、北魏和北周的三次统一,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统一。这些统一因素的存在,为隋唐统一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为结束分裂混战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物,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曹操、诸葛亮、祖逖、王猛、刘裕、北周武帝等都是为统一做出过贡献的人物。

分裂割据状态下,战乱频仍,各地交通阻隔,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严重破坏、商业经济的衰退是分裂割据带来的后果。但是在个别情况下,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例如,三国鼎立时期,国家虽然分裂,但比起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战争已经大为减少,魏、蜀、吴在各自的统治区域内大力发展生产,南北人民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机会。同时,在三国政治、外交舞台上,上演一幕幕历史活剧,充满了生机。总之,统一固然比分裂要好,但不能绝对化,对具体的情形要做具体的分析。

二、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秦统一中国以后几百年间,我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多民族的统一”,是对秦汉王朝的高度概括,“多民族的融合”,构成了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分裂之外的又一大时代特征。

两汉时期汉匈之间的和战,增进了双方的交往与了解,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迁居内地、建立少数民族政权,最后与汉族融合,提供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期割据混战。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获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趁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纷纷迁居内地,一些少数民族的贵族,还先后建立起政权。如西晋末年,匈奴 贵族刘渊,乘“八王之乱”据有并州,建立了“汉”政权,羯族首领石勒建立了“后赵”政权,十六国之中,除了前凉、西凉和北燕为汉族人建立以外,其他都由迁居内地的少数民族建立。北朝中的所有政权,也都是迁居内地的西北、北部少数民族建立。这一时期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南方的越族、西南地区的夷人,也都与内地封建王朝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经过长时间的杂居相处,共同经历割据混战的苦难,各族人民之间增进了了解。民族界线越来越小,社会上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在北方表现得最为明显。北魏孝文帝顺应这一历史潮流,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局面的出现。当然,促进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因素很多,我们之所以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他具有远见卓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趋势并积极地顺应这种趋势,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历史的进步。经过民族融合,许多以往的民族消失了。像自公元前3世纪以来叱咤中国北方的匈奴族,到南北朝后期已经不见其名。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增添了新的血液,内地经济生活中增添了新的成分,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创立的均田制、府兵制等都为以后的中原王朝所沿用,这些都为下一个繁荣时代的来临创造了条件。

三、门阀大政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门阀士族制度占据统治地位,形成这一时期特有的政治面貌。

门阀世族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的进一步发展。门阀世族统治影响至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是这一时期除社会大分裂、民族大融合之外的第三大特点。

九品中正制保证了门阀世族的政治特权,东晋和南朝前期,是门阀世族的鼎盛时期。北魏孝文帝采取汉化政策,在北方豪门大族的基础上,建立了北方的门阀世族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和庶族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不平等的条文规定,但事实上是不平等的。那时,士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庄园,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善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等。士族把特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世族门阀统治,不仅直接导致西晋时的八王之乱,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对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江南大开发

黄河流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 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经济较大的开发。这一时期,规模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安定,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积、安抚流民、兴修水利及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江南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而和闽江流域。江南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都有不小的发展,南方商品经济也相对比较活跃。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打下了基础。

五、佛教大盛行

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时在国内逐渐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连绵,南北方政权更替频繁,穷苦百姓在苦难中挣扎,渴望找到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佛教宣传的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让痛苦的百姓在渺茫的“来世”消除死亡的威协和流亡的苦痛,从中得到虚幻的慰藉。而儒家经学的迂腐没落,玄学又只能在士人中坐而清谈,民间的道教又往往成为农民组织的工具。多事动乱之秋,自己都感到世事无常,佛教很快就被统治者接受,并极力宣扬,用它来加强思想控制,维持统治秩序,正如刘宋文帝说只要百姓皈依佛教,“则吾生致太平,夫复何事!”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北方开凿石窖,南方修建寺院。佛教有较广泛的信徒,也出现了不少名僧。中亚和印度等南亚的哲学、逻辑学、医学、语言学,艺术成就以佛教、佛学为载体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精神文化,佛教盛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兴佛与反佛的斗争也就不足为奇了。


鸢记


这个可以和同时代西方的罗马帝国灭亡作比较。罗马帝国亡后再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统一欧洲,而汉亡近四百年后隋朝做到了,而南北朝正是关键时期。

汉亡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喜“玄学”好清谈,不愿处理实际政务,中国这时有南北分治的风险。

北朝魏孝文帝改革打破了这个局面,北魏易汉服,断胡语,改汉姓,迁都洛阳,拜孔子,重建北方儒学中心。

我们知道,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治国平天下,而以佛道为基础的“玄学”则消极避世,儒学中心的重建为此后隋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这也是北方能够重新一统南方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