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

静下心养生


1.天文主要包括历法、天象。

历法:

我国古代很重视历法,是世界上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

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记录一年为366天的《阴阳历》,尧帝时期就有专门“观象授时”的天文官。

制定历法主要是靠观测。

观察日月星辰起落变化,记录四季交替万物情况,由此总结出规律,制定历法。

因为历法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是国家发展之本,人民立身之所在,所以古人掌握的天文历法知识非常丰富,传播的也很广泛。

这也是我国大量谚语、节气歌、“老话”的由来。

天象:

我国古代也很注重天象情况。

“天人合一”、“君权天授”,皇帝被称为“天子”,所以天象的变化往往与警示相连,与宗教相关。

钦天监、司天台、司天监都是专门观测天象以期掌握吉凶预兆的官方机构。

火星“荧惑”、金星“太白”这些都已融入日常文化知识中。

而七政五纬、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更进一步的知识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唐朝开始流传的《步天歌》。

2.地理主要包括山川、水文情况。

《山海经》、《水经注》、《徐霞客游记》都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地理学著作。

还有一些地方性、特殊性的地理著作,如《禹贡》、《汉书·地理志》、《大唐西域记》、《元和郡县图志》等,都是古人记录的地理知识。

古代远行不便,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知识,需要靠官方组织测量记录。

地理知识主要靠观察、记录、实际走访和一些经验总结预测相结合而得来。

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主要还是靠勤奋的、细致的观察观测,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林家小铺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知天悯人,

天地不察,怎能查验万物?

究万物其理,

就懂天地人文之规律!

窥一斑,探索全意!

就如同水面的波纹,和小旋风,乃至行云,

再如太阳系的真实运行轨迹是太阳飞后面九大行星追,(网友们评论:说真怕追不上咋整)

其实是浮尘!宇宙很小如芥子,那太阳系说是尘埃也不为过!


酒香烟色


没手机玩,没电视看。晚上只有数星星了。加上农业发展。使人们不得不研究气候。自然注意到天文。放牧,下海打鱼人们也注意天气。在没有其他信息量输入时。古人对天文的专注所花的时间比,应比我们大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