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女性強勢到爆,究其原因,一切源自鮮卑族遺風

1. 初唐的連環“女禍”

中國歷史上不乏太后、皇后干政的現象。但初唐時期,連續湧現了好幾位野心勃勃、誓要角逐最高權力的巾幗,擱在中國古代這一切都是反常的,這一切都不像偶然...

655年,唐高宗李治在長孫無忌等大臣一片的反對聲中,冊封武則天為皇后。最初的幾年,李治還大權在握,沒多久他的老毛病"風疾"又犯了,無奈之下,便把朝政交給老婆操持。武則天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很快弄得李治大權旁落,與高宗並稱"二聖"。三十年後李治病逝,他的權力早被架空了,六十八歲的武則天沒有退休,她早就掃清一切障礙,就等待今朝以女皇的身份君臨天下。

再過了十幾年,女皇退位了、病逝了,跟老公李治合葬,江山社稷又回到李唐皇室。事件沒有告一段落,女性第一次坐上龍椅產生了漣漪效應,她們意識到"沒有不可能",她們要乘武后之風直上青雲。

繼位的唐中宗李顯跟李治一樣怯弱,很多事情折騰著他。最讓他不安寧的是,老婆韋后權力慾膨脹,女兒安樂公主叫囂要當皇太女。

母女倆瘋狂賣官鬻爵,擴張勢力,史稱"墨敕斜封官",李顯眼睜睜看著,深感不安卻無能為力。710年,韋后母女終於下毒手,合謀鴆殺唐中宗。大唐要踏入同一條河流嗎?但這一次韋后的陰謀沒有得逞,李唐宗室經一事長一智,真命天子——李顯的侄子李隆基,挺身而出領兵剷除韋后與安樂公主,以及一眾黨羽,擁立父親李旦,是為唐睿宗。

初唐女性強勢到爆,究其原因,一切源自鮮卑族遺風

宮廷陰謀還有結束,睿宗的妹妹太平公主,也想過把皇帝癮。她明面籠絡討好哥哥,暗地裡削弱哥哥與侄子的權力。套路用多了就不靈,機智的李隆基,再次嗅到危險的氣息,率兵迫使姑姑太平公主自殺。

持續了半個世紀的"武韋之禍"終於落幕,為初唐劃上了感嘆號。如此一個女強男弱,陰盛陽衰的時代,是信奉男性權力的人不願意提起的。對於李唐皇室,這段歷史是一場血腥的殺戮,一段不堪回首的恥辱。在中國歷史上實在找不到一個相似的時代,女性對權力擁有膨脹得爆炸的野心。

同一歷史事件,會隨著人們價值觀的變遷,而得出不同的價值判斷。

近幾十年來,史學家對這段歷史有新的見解,初唐"女禍"是女性意識(Feminine consciousness)的覺醒女性意識簡單來說,就是拒絕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傳統定義,質疑甚至顛覆男性權力;關注女性的生存狀況,以及表達女性的生命價值。

唐朝是一個女性非常友好的朝代,歷史學家以此證明唐朝的開放豪邁。初唐的一系列事件,更為女性難得發揮政治才能,提供了舞臺。女性意識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那究竟是什麼因素刺激了女性意識,導致了初唐湧現那麼多英雌?

私以為從時間上追朔,初唐的女性意識是來自塞外的鮮卑族。

2.中原文化之軀,鮮卑文化之血,造就隋唐

眾所周知,隋唐是繼承鮮卑人的政治遺產建立起來。

道統是北魏——西魏——北周——隋——唐。

陳寅恪形容為"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即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也就是說,沒有鮮卑人,就沒有煥然一新的中華第二帝國。

初唐女性強勢到爆,究其原因,一切源自鮮卑族遺風

古代皇室貴族歷來有追認祖宗的習慣,使家族的面子更添光彩。唐朝李氏追認西涼的武昭王李暠為祖先,李暠又追認西漢大將軍李廣為祖先。但是唐朝的一些鮮卑特色,使得後人懷疑李氏非漢人。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就斷言:"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明代大學者、寫下"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楊慎,說的更直白:"唐乃夷狄,非中國人"。可見"李唐胡人血統論"的出現不會晚於宋代。

近代經過陳寅恪考證,唐代李氏的祖先應該是趙君李氏的破落戶,血統上屬於漢人。但畢竟李氏幾百年前跟隨拓跋鮮卑打天下,世代與鮮卑人通婚,所以家族一直沾染濃厚的鮮卑氣息。

就拿朱熹所指的"閨門失禮之事"作為例子。說武則天本來是太宗李世民的才人,然後又嫁給高宗李治。"兒子"在父親去世後,娶了"母親",是嚴重違背儒家的倫常道德。儘管後來武則天當上皇帝,但很多人都羞於提起女皇這段黑歷史。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就抓住這段醜聞大罵:

"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

不過也有人認為,"父死,妻其後母"本來是鮮卑人習以為常的風俗。武則天與李治的婚姻是依鮮卑文化辦事。愛情沒有理由,但以鮮卑人的風俗來解釋,至少為我們打開思路。

初唐女性強勢到爆,究其原因,一切源自鮮卑族遺風

那麼,鮮卑文化對隋朝、初唐還有多少影響力呢?跟女性意識有什麼關係?

3.鮮卑族的女性地位,持續影響到初唐

鮮卑是來自大興安嶺的遊牧民族,到東漢才見於史書的記載。鮮卑人本來是匈奴人的附庸,他們為了擺脫匈奴人,跟漢帝國聯盟。經過多次鏖戰,北匈奴人被打得稀里嘩啦,溜走了,鮮卑人趁機佔據了他們的生存空間,雄踞蒙古草原。兩晉南北朝的大分裂時期,鮮卑族有三撥勢力——宇文鮮卑、慕容鮮卑、拓跋鮮卑,相繼進入中原建立政權。其中拓跋鮮卑笑到最後,統一中國北部,建立北魏。

來自草原的鮮卑人,文化習俗自然跟漢人不一樣,最大區別是鮮卑人還殘存著大量的母系社會風氣,諸夏早在幾千年前就進入父系社會。當然以現代男女平權的角度,不能說漢族比鮮卑族更先進。

初唐女性強勢到爆,究其原因,一切源自鮮卑族遺風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進入中原的鮮卑人,從遊牧轉變為農耕,從氏族部落逐漸轉變為宗法社會。北魏的孝文帝還在眾人的反對下,進行漢化改革。北魏也使用儒術移風易俗,但文化習俗屬於集體無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所以相對南朝,北魏女性較少受禮教的約束

公元4世紀初,北魏朝廷爆發了一場世紀大審判——蘭陵公主被駙馬爺家暴流產致死案。在審判過程中,代表鮮卑文化的門下省主張公主第一身份是皇帝女兒,所以駙馬是謀反;代表儒家漢文化的尚書省主張公主第一身份是妻子,所以駙馬不過是墮殺親子。控辯雙方展開激烈的爭論,堪稱鮮卑文化與漢文化的碰撞,最後在靈太后判定門下省勝利。這場審判由於皇權的拉偏架,鮮卑文化取得對儒家文化的勝利,對"妻以夫為綱"作出否定

鮮卑女性地位高,首先體現在夫妻相對平等,妻子"好妒"成風。《顏氏家訓·治家》提到鮮卑人夫婦之間直呼姓名,婦女對待丈夫不用漢人那一套"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北魏女性的婦德就是"父母嫁女,則教之以妒;姑姊逢迎,必相勸以忌。持制夫為婦德,以能妒為女工。"

"持制"丈夫、管好丈夫才是婦德。因此,漢人納妾被認為天經地義,作為妻子的應該包容體諒。鮮卑女性恰好相反,誰管不住老公,誰就沒有婦德,所以鮮卑貴族很多都保持著"一夫一妻"的婚姻

隋文帝楊堅就是一位妻管嚴。他的妻子獨孤皇后是鮮卑人,兩人在十多歲時就成婚,婚後恩愛有加,但獨孤皇后對楊堅的感情生活管得非常嚴。有一次,楊堅臨幸了一位宮女,消息不知道從哪裡走漏,獨孤皇后採取報復性行動,命人把宮女殺了。楊堅一氣之下,策馬躲到宮外的山谷,與妻子冷戰,待朝廷大臣苦口婆心勸告,才回到宮中。楊堅嘆息自己貴為天子,竟然不得自由。獨孤皇后與隋文帝有勢均力敵的愛情、門當戶對的婚姻、並駕齊驅的地位,所以朝廷的大臣把夫妻倆並稱"二聖"。

武則天與李治也是並稱"二聖",這明顯是仿效獨孤皇后。武則天與李治曾愛得如漆似膠,但她以更狠毒的手段殺戮一個個妃嬪,甚至大權在握之時,限制李治冊立妃嬪,禁止李治與其他女性生育後代,實現"一夫一妻"制。武則天畢竟不是賢惠的獨孤皇后,她的目標是皇帝,兩人的愛情最終在血腥的宮廷鬥爭消散得影無蹤。

如果我們細心留意,更可以發現,初唐的不少官員都怕老婆,宰相房玄齡、兵部尚書任瑰、御史大夫裴談...怕老婆成為蔚然壯觀的風氣,絕對是鮮卑遺風所致

初唐女性強勢到爆,究其原因,一切源自鮮卑族遺風

鮮卑人女性地位,還體現在"母權"的權威。《魏書》記載鮮卑人:其"性悍,怒則殺父兄而終不害其母,以母有族類,父兄以己為種,無復報者故也……故其俗從婦人計,至戰鬥時,乃自決之。"

"其俗從婦人計"是說女性在家族裡有絕對的權威,遇到大事要商量,都要聽從女長輩的建議。

但前一句"怒則殺父兄而終不害其母",則有點駭人聽聞。兒子敢殺父親、兄長,但絕不敢傷害母親。因為一旦作出傷害母親的舉動,母親孃家是會為採取血親復仇,會引發部落之間的戰爭。父親的家族反而才是外戚,這是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一大區別。

韋后與安樂公主一起鴆殺唐睿宗,除了一個要當女皇,一個想當皇太女,有共同的利益之外,會不會也受到鮮卑人"怒則殺父兄而終不害其母"的影響呢?這一點非常值得玩味。

鮮卑的女性地位,還體現在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顏氏家訓》就記載了鮮卑女性追求自由戀愛,不會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婚後也依然出門社交,為兒子求官職,為丈夫打官司伸冤,拋頭露面是鮮卑女性的常態。廟堂之上,短暫的北魏出現了好幾位參政的太后。例如馮太后是歷史上著名的女性政治家。她戰略眼光卓越,在強敵環伺下,審時度勢與柔然、高麗、吐谷渾結好,集中力量對付南齊。對內還支持孝文帝推動的"太和改革",政治智慧完全不在男性之下。

靈太后也臨朝聽政長達十幾年。值得一提的是,靈太后臨朝自稱"朕",她下達的命令叫"詔書",大臣稱她為"陛下",甚至靈太后還親自主持祭祀大典。這些都意味靈太后儼然就是皇帝,就差沒捅破那層紙,否則中國歷史第一位女皇帝會提前一百多年出現,甚至會改寫歷史。

初唐女性強勢到爆,究其原因,一切源自鮮卑族遺風

初唐的女性意識覺醒,根源在女性地位更高的鮮卑文化。

鮮卑人在女性干政的許多細節都開了先河,武則天不過是繼承了靈太后、獨孤皇后的傳統,輔以野心權謀,把事情做到極致,"發揚光大"。中國唯一一位女皇帝是誕生在鮮卑文化的土壤上。

"珠玉在前",之後的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也照葫蘆畫瓢、步步為營,要成為第二位女皇帝。不過武后殺戮太盛,給了唐朝李氏一個血淋淋的教訓。李隆基沒有讓歷史重演,年輕時的他清楚"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遂把威脅在萌發時徹底扼殺。

隨著鮮卑遺風逐漸消融,歷史又回到了"正軌"。

拓展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