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重工:堅守初心 打造高端裝備的“中國名片”

德國杜伊斯堡當地時間2018年9月4日,搭乘作為“一帶一路”交通使者的中歐班列,太原重工840付輪對產品首次抵達德國。此時,太原重工已取得了德國DB車輪、車軸和輪對組裝認證證書,是目前唯一取得該資質的中國企業。

太原重工,這座新中國自行建設的首個重型機器廠,正在憑藉自身產品,敲開世界的大門。

一直以來,太原重工以裝備中國製造業為己任,儘管在經濟結構的升級轉型中,太原重工和眾多的重機同行一樣,已不再是資本市場追捧的明星。但它仍然堅守著大國重器的使命擔當,踏實地走在企業轉型升級的道路上。現在,太重人的目標是——讓中國裝備,裝備世界。

播種工業初心

時針撥回到69年前,位於黃土高原腹地的古城太原,來自祖國各地的建設者彙集到這片土地上,開始了太原重型機器廠的建設,這就是今天太原重工的前身。

在建立初期,太原重工就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從無到有的突破:新中國第一臺大型電動橋式起重機、第一臺350噸門機、第一臺1200薄板軋機、第一臺4立方米電鏟、第一套火車輪箍軋機、第一套大型冷軋管機、第一座火箭發射塔架……上百項工業關鍵裝備難題,逐一被太原重工研發攻克,上萬臺(套)國民經濟急需的生產設備,從太原重工輸送到祖國各地上百處工廠車間。

時針滴答滴答轉動,轉眼間來到了1998年。對太原重工來說,這一年登陸資本市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太原重工此後便進入了全方位改革創新和跨越式發展時期,營業收入也從1999年剛上市的4.26億元,增至2018年的64.28億元。從2011年開始,太原重工銷售規模更是始終保持重型機械行業首位。

經過幾代太重人不屈不撓的努力奮鬥,如今太原重工已經成為中國大型礦用挖掘機、大型軋機油膜軸承、大型壓力容器、航天發射裝置、多功能大型旋轉舞臺製造基地,國內外唯一一家全系列高端軌道交通裝備製造企業。截至目前,太原重工共創造了460多項中國第一或世界第一的紀錄,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提供了2000餘種、三萬多臺(套)裝備。而這份“裝備民族工業”的初心,也越發深沉地融於一代又一代太重人的血脈。

鑄就國之重器

工業強,必須裝備強。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由“工業大國”邁向“工業強國”的新徵程上,太重人依舊堅定初心,太原重工擔負的使命也愈加重大。

“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堅定高質量發展信念,以此倒逼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太原重工董事長王創民表示。近些年,太原重工持續推進以“高端化、成套化、智能化、國際化”為主的轉型發展戰略,並取得了顯著成績。

在傳統產品領域,太原重工不斷提升智能化水平,佔領行業制高點。太原重工為寶鋼股份上海梅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設計製造的國內首臺250噸智能化起重機,可以實現傳統起重機不具備的智能化控制、自動巡航、超精準定位、電氣防搖、智能診斷、遠程監控等功能,相當於給起重機裝上了“大腦”。只需操作人員在一旁監督確認,起重機就會自動運行到目標位置,自動判斷並避開非安全區域,使操作人員的工作強度下降到只有以前的30%,極大地提高了作業效率,引領了我國起重行業的發展。

如今,太原重工的其他傳統主導產品,如大型礦用挖掘機械、擠壓鍛造機械、風力發電機械等也都實現了智能化應用。此外,太原重工焦化設備還進軍環保新領域,成功推出革命性的“環保+”解決方案——全新焦爐爐頭煙車載除塵系統,為全省焦化產業環保升級改造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樣板。

在轉型升級方面,太原重工重點開發適應未來國家產業結構的新產品,著力打造新的增長點。太原重工結合國家產業政策,先後佈局了軌道交通、新能源、海工裝備等轉型產品,目前轉型產品收入已佔公司總收入的40%,支撐作用日益顯著。

其中,太原重工旗下的軌道交通設備有限公司通過技術創新改革,已經成為國內外唯一覆蓋軌道交通全譜系車輪、車軸、齒輪箱及輪對集成產品的專業化研發、製造、檢修和服務的大型骨幹企業,具備年產車輪60萬片、車軸16萬根、新造和檢修齒輪箱1萬套、輪對組裝3萬付的製造能力。軌道交通公司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時速350公里的動車組輪軸製造技術,成功實現了高鐵、動車組輪對的國產化,讓“復興號”“和諧號”穿上了“國產鞋”。該公司依靠自身全面的技術能力,獲得了包括美國和歐盟在內的國際主要市場的所有資質認證,實現了出口“無障礙”。

同時,太原重工在其他轉型領域中,新能源領域形成了1.5-5MW系列陸上和海上風機的研製能力,及風電EPC總包、風場運維能力;海工裝備自主研製了400英尺鑽井平臺和國產首臺1900KJ海上液壓打樁錘等產品,並打開了市場。

轉型發展中的太原重工已形成了多領域並重、新老產品並舉的發展格局,並朝著“世界太重”的發展目標,一路鏗鏘邁進。

叫響中國製造

提起蘇拉威西島,很多人都會想起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裡的地球轉向發動機。相較於虛構的影片情節,現實中這個島上則有太原重工製造的25臺起重機。

“走出去”的路上,每一步都充滿艱辛。今年太原重工生產製造的25臺起重機,是為德龍鎳業二期鍊鋼廠提供的。該廠位於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中部的摩羅西,地處赤道正中央,氣候炎熱,環境惡劣,經濟發展極為落後。為了保證交貨期,太原重工技術中心設計員劉二龍紮根當地,第一時間跟進產品安裝進度。

白天,他做好PLC等控制部分的調試,等到夜間趁電網負荷降低後,加班加點熬夜進行動車調試。安裝調試期間正值當地雨季,雨水大時可淹沒居住的板房和工廠,蚊蟲肆虐,缺醫少藥,食堂可吃的只有醃菜和米飯,甚至飲用水也只能間斷供應。但在這種極端艱苦環境下,劉二龍沒有放棄,他克服衣食住行以及與當地人員溝通配合不暢的重重困難,按計劃節點提前且高質量地完成了第一批設備的調試和驗收。

在海外作業的太重人,遠不止一個“劉二龍”。與劉二龍的工作環境相比,遠在俄羅斯極地黃金礦調試WK-55立方米挖掘機的礦山所人員嶽海峰,體會的則是另一個極端環境:同樣也是調試工作,那裡年平均溫度只有零下22攝氏度,在天最短的時候,白天只有三個小時,最低氣溫甚至超過了零下50攝氏度。

不同的環境,相同的追求;不同的崗位,相同的初心。太重人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為“裝備世界”的願景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作為國家裝備製造業的領軍企業,除了做好相關產品服務,一直以來,太原重工始終堅定不移地走全球化發展道路,積極佈局海外市場。2006年以來,太原重工國際化進程發展迅速,通過海外合作、海外併購、吸引海外人才等手段,不斷拓展國際化版圖。

“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創新型企業,引領我國裝備製造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為中國製造轉型升級提供裝備支撐,是太原重工在新時代下的歷史使命,我們責無旁貸。”對於太原重工在新時代的發展,身為公司董事長的王創民信心滿滿。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