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侠鲁仲连,一生自由不羁,荡然肆志,诗仙崇拜到五体投地

在毛遂当众揭开楚考烈王熊完的伤疤,逼得他不得不派春申君黄歇领兵救赵的同时,魏安釐(此处通僖)王魏圉(音:雨)大概是终于想明白了孔斌所言之

唇亡齿寒的道理,也让晋鄙领兵十万加入了援赵的队伍。

眼看着软蛋有变硬的迹象,秦昭襄王嬴稷坏笑着派人给魏圉带了个信:“赵国马上就会拿下,你们若是敢去救它,搞定了赵国,下一个就来找你聊天!”

魏圉是那种典型的见了狠人搂不住怂的货色,当场就被吓得浑身上下哪哪儿都软。连忙派人追上晋鄙,让他进驻邺城(今河北临漳)原地待命,嘴上虽然还喊着抗秦救赵,心里却早已给嬴稷跪了。

千古文侠鲁仲连,一生自由不羁,荡然肆志,诗仙崇拜到五体投地

邺城所在地

但大家好歹都是一国之君,独自跪了实在太难看,为了保住一丝颜面,魏圉偷偷派将军新垣衍潜入被秦军围困的邯郸,想通过平原君赵胜的门路,说服赵孝成王赵丹跟他一起唱“征服”——共尊嬴稷为帝。

新垣衍见到赵胜后说:“当年嬴稷和田地(齐湣王)争高低,双双称帝,虽然不久后就自己去了帝号,但其称帝的野心是明摆着的。如今齐国已经不行了,秦国依然雄视天下,这次围攻赵国,我看并不是贪图邯郸的土地,还是因为惦记着称帝的事儿。咱们就遂了他的心愿,一起派使者尊秦国为帝,嬴稷一高兴,没准儿就把兵给撤了。这一天没完没了的打来打去,公子您就不闹心吗?”

赵胜这两年确实挺闹心,但经历过无数风雨的战国公子,基本的判断能力还是有的,他不太相信嬴稷大费周章,以举国之力和赵国大战一场就是为了个虚名。但眼下赵国急需外部支援,他也不好直接驳了新垣衍的面子,只能不置可否的将新垣衍安置在自家馆舍之中,每天好酒好肉招待,以待时变。

幸运的是,带来变化的人很快就来了。

齐国高士鲁仲连,自认腹有良谋却不肯在任何国家就职,常年游走于诸侯之间,最大的爱好就是与秦国对着干。此时正好晃到了赵国,和赵胜一起被围在了邯郸城中,听说新垣衍来劝赵国尊秦国为帝,鲁仲连很不开心,直接找到赵胜说:“眼下的事公子你准备怎么办?”

“怎么办?凉拌行不?前年在长平损失了四十多万青壮,如今又被秦军困于此处,魏王还派了客籍将军新垣衍来劝我们一起尊秦王为帝,人至今还在馆舍中等我回信儿呢,先生问我怎么办,不怕你笑话,赵胜我是真不知道怎么办。”鲁仲连一来,赵胜就知道事情有了转圜的余地,于是毫不遮掩,面子啥的也不要了,将当下的难处一股脑全摊在了桌面上。

“我曾以为公子您是世间难得的大才,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那新垣衍在哪儿,你叫他出来,我帮你把他弄走。”果然是无欲则刚,一介布衣鲁仲连,完全不给闻名天下的赵胜留脸。

阅人无数,一心只想办成事的赵胜对鲁仲连的讥讽丝毫不以为意,连忙说:“鲁先生您稍等,赵胜这就安排。”说完还没等鲁仲连答应,就转身找新垣衍去了。

“齐国来的鲁仲连先生,目下正在敝舍,赵胜愿安排他和将军一叙,不知将军意下如何?”赵胜只字不提鲁仲连要把他撵走的事,客气的对新垣衍说。

“鲁仲连先生乃齐国高人,新垣衍是有职责在身的魏国臣子,见面就不必了吧。”自古外交官都是人精,虽然赵胜不说,新垣衍也猜到了赵胜为什么要安排他和鲁仲连见面,故当场拒绝。

“哎呀,都怪赵胜鲁莽,恐怕将军在此的事他已经知道了。”赵胜面露难色。

新垣衍明白,话说到这个份上,再坚持不见面就是明摆着不给赵胜面子,只得应允。

千古文侠鲁仲连,一生自由不羁,荡然肆志,诗仙崇拜到五体投地

赵胜

两人见面后,鲁仲连盯着新垣衍一言不发,看得他心里发毛。

“依在下看,如今还留在这围城之中不走的,都是有求于赵公子的人;然吾观先生玉貌,似不在此类,不知缘何久居此处而不去?”新垣衍知道鲁仲连是来赶他走的,于是先下手为强,想让鲁仲连知难而退。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鲁仲连当即回道:“世人皆以为鲍焦因纠结而死,是因为大家都不明白他那颗耻居于浊世的心,习惯的认为他和绝大部分人一样,只为自己打算。秦国,是抛弃了做人的礼义,以割取人头为功的虎狼之国。用权力役使士人,像对待奴隶一样对待自己的百姓。如果真的让秦国肆无忌惮的称了帝,继而一统天下,我鲁仲连宁可跳进东海淹死,也绝不做它的子民。今天之所以与将军见面,主要还是想帮一帮赵国。”

鲁仲连说得慷慨激昂,新垣衍却并不为所动,略带挑衅地问:“那么先生您准备怎么帮赵国呢?”

“我将促使魏国和燕国出兵助赵,至于齐国和楚国,则本来就是赵国之盟友。”齐国和楚国是否真心助赵,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此时必须把这事儿说的跟真的似的,所以鲁仲连毫不犹豫的答道。

“燕国嘛,我暂且相信您能说服他;至于魏国,在下不才,正是魏王的使臣,先生不妨说说准备如何让我王出手助赵。”新垣衍继续问。

“魏王派将军您来请赵王共尊秦王为帝,是因为他还不明白秦国称帝的危害,一旦他明白了,必然毫不犹豫的出兵。”鲁仲连依然信心满满。

先生应该也见过奴仆吧,十个奴仆伺候一个主人,难道是因为他们十个人合起来都不如主人力气大,智慧多吗?是因为怕呀。”新垣衍不想再绕弯子,坦率的承认了魏国之怂。

“我的天,将军您这意思,是魏国甘为秦国奴仆了?”鲁仲连故作惊讶的问到。

“您以为呢?”新垣衍也懒得再掩饰了。

“将军既然这么说,那我就让秦王将魏王煮了,剁成肉酱。”鲁仲连说得自己跟嬴稷他娘似的。

“您凭什么让秦王将我王剁成肉酱?”似乎魏圉已被剁成肉酱,新垣衍生气的说。

“当然可以,将军且听我慢慢道来。商纣王时,九侯、鄂侯和周文王贵为三公。九侯有个自认为很漂亮的女儿,便将她献给了纣王,谁知纣王却看不上,看不上就看不上吧,把女儿都送上门了,好歹也算是一份心意,但纣王不这么想,具体怎么想谁也说不清楚,总之他就因这事儿把九侯给剁成了肉酱;

鄂侯心想,大王您这样就不对了啊,这是完全不把我们当回事儿啊,于是便和纣王争了起来,因为情绪激动,话可能确实说的有点过,纣王毫不含糊,把鄂侯晒成了肉干;

三公变成了一公,文王识相的闭了嘴,但还是忍不住长叹了一口气,就为这,被纣王关在牖里(今河南汤阴北)的库房里长达百日,那是摆明了要往死里整啊。

如今秦、魏二国皆万乘之国,都已称王多年,如何便因秦国打了一场胜仗,就急着要尊其为帝,将自己置于随时可能被剁成肉酱、晒成肉干的境地?给人跪着就那么开心吗?

况且,如果秦国顺利称帝,必将以天子之名号令天下,替换诸侯各国之大臣,夺了那些他看不上或不喜欢的人的职位,交给他所器重或喜欢的人;还会安排秦国女子和善于媚言进谗的姬妾,进入各诸侯王的后宫,一旦后宫都是这样的女人,魏王还能安然无恙吗?到那时,将军您又准备如何保住魏王对您的宠信呢?

千古文侠鲁仲连,一生自由不羁,荡然肆志,诗仙崇拜到五体投地

义不帝秦鲁仲连

鲁仲连讲商朝三公的故事时,新垣衍并不以为意,毕竟对他个人来说,横竖都是给人打工,在那儿都有可能被人晒成肉干。做大梁的肉干或者咸阳的肉干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当鲁仲连说到他的官位可能因此丢掉,就算不丢掉也难免失去宠信时,新垣衍很快便觉得脊背发凉,想想这些年在魏国的艰苦奋斗,他是实在不想从头再来了。于是赶紧起身,再三行礼道:“我新垣衍今天才知道,先生您果然是天下奇才,我马上回国,再不提尊秦为帝之事!”

秦军统帅王龁得知此事后,为安全起见,全军后撤五十里,又恰好赶上信陵君魏无忌窃取兵符,强夺了晋鄙军权,领兵击秦救赵,还有消息说黄歇也领着楚军正在北上,王龁眼见占不到便宜,果断班师回朝。

虽然秦军撤退的根本原因乃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但鲁仲连凭一腔热血,一张利口解了赵胜燃眉之急,赵胜依然感激不尽,欲以高官显爵赐封鲁仲连,不料鲁仲连再三退让,坚辞不受

无奈之下,赵胜退而求其次,设宴款待鲁仲连,酒酣耳热之际,奉上千金为其贺寿。鲁仲连看着眼前耀眼的黄金,狂傲的笑着说:“在下之所以傲视天下士子,正因为我鲁仲连为人排忧解难而无所求。旦有所求,即是买卖,此商贾之事,连不屑为之。”说完,向赵胜行礼拜别,扬长而去,终其一生不再与赵胜见面

千古文侠鲁仲连,一生自由不羁,荡然肆志,诗仙崇拜到五体投地

聊城和鲁仲连可能的出生地茌平

八年以后,一燕国将军攻占了齐国聊城,聊城人民打仗不行,嘴皮子挺利索,也不知走的什么门路,跑到燕王姬喜那里一顿诋毁,愣是整得这立了大功的燕将不但没捞到半点封赏,还因为害怕姬喜把他给剁了,躲在聊城中,有家不敢回

最要命的是,这连名字都没留下的燕将,不但进攻犀利,防守也不含糊。位列武庙的齐国国相田单,为了收复失地,领着人吭哧吭哧的在城外围攻了一年多,人没少填进去,聊城却依然纹丝未动。

别国的事都一片热心,祖国的事断没有不管的道理,鲁仲连连夜写了一封信,捆在箭上,让田单派人射入城中。信中大概的意思是说:事实证明将军您是个堪比墨子、孙膑的奇才,但如今既不归燕也不降齐这事儿办得有点让人看不明白,依在下拙见,将军你还是尽快做个决断,现在这般独守孤城,齐军只会越来越多,而燕王又不可能派人来救你,您又是何苦呢

何苦?燕将的心里是真的苦啊,看完了信,没日没夜的哭了三天,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回燕吧,和燕王喜之间已经有了嫌隙;降齐吧,这一年多自己杀了这么多齐人,投降后难免被他们羞辱。左右为难之际,一声长叹道:“与其被人杀死,不如自己来个痛快。”说完真的就把自己给解决了。

天纵奇才的田单都无可奈何的无名战神,就这么陨落在两难的选择前。心灵的困境,有时候真的比刀枪剑戟更要命

燕将一死,聊城大乱,憋了一肚子火的田单毫不手软,即刻攻城,也不分什么燕人,齐人,杀得城中片甲不留。

得胜回朝后,田单在齐王田建面前极力称颂鲁仲连之功,要给他封官进爵,鲁仲连得知此事,连忙逃到海上躲了起来,并给田单和田建留了一句话: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宁愿贫困潦倒也不向任何人低头

此后不久,孔子六世孙孔斌与魏圉纵论天下,称鲁仲连为高士第一。

又过了百余年,太史公司马迁在《鲁仲连邹阳列传》中也满心钦慕的说:

鲁连其指意虽不合大义,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於诸侯,谈说於当世,折卿相之权。

但他们肯定想不到的是,鲁仲连不仅是百花齐放之战国时代的一朵奇葩,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他依然是中国士人中的一枝独秀

千古文侠鲁仲连,一生自由不羁,荡然肆志,诗仙崇拜到五体投地

李白

以至于我们无数人曾为之献上膝盖的诗仙李白,毫不犹豫,甚至带着些许骄傲地为鲁仲一次次连献上了自己的膝盖——在其传世的诗作中,赤裸裸的向偶像鲁仲连表达崇拜之情的诗居然有十首以上。这里,咱们先来看看其中最直白的一首。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不过笔者个人觉得最能表现李白内心深处之纠结的,还是安史之乱中,几乎可以说是为拍马屁而作的《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

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

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

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

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霜台降群彦,水国奉戎旃。

绣服开宴语,天人借楼船。

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

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可惜的是,李白此次兴致勃勃的投靠永王李璘,不但没立下任何功劳,反而因为李璘擅自东巡而牵连入狱,最终被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直到两年后天下大赦,才得以返回金陵,不久后便与世长辞。

以诗仙之震古烁今的天才,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梦想,但并没有人因此而笑话他,因为“功成追鲁连”这事儿实在是太难了。

老子之后有庄子;

孔子之后有孟子;

商鞅之后有韩非;

范蠡之后有张良;

白起之后有李牧;

苏秦之后有张仪;

就是李白之后还有个李商隐;

只有既不图财,亦不图权,却不辞辛劳、不惧生死专与强权对抗并屡屡成功的鲁仲连,至今后继无人

而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千古文侠鲁仲连,一生自由不羁,荡然肆志,诗仙崇拜到五体投地

鲁仲连

首先,无论是鲁仲连的所立下的事功还是精神境界,皆属于人类顶级层次,本就很难企及。

鲁仲连义退新垣衍,继而秦军撤围邯郸,距离秦国一统天下仅有不足四十年,此时秦国之实力,足令天下诸王胆寒,一介书生鲁仲连却丝毫不惧,处处与强秦对抗,且不说他达成所愿的难度有多大,单论他所作所为承担的风险,就足以令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

至于有什么风险,你大可以想想如果今天有人以个人身份妨碍了美国国家战略,他将要面对的是什么。若还嫌不够具体,那就了解一下爱德华·斯诺登吧。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公元前258年的华夏大地上并没有既有实力又有决心与秦国对抗的“俄罗斯”,否则魏国国相魏齐也不至于被嬴稷和范睢活活逼死。

也正是这一点,让鲁仲连在世人眼中竖立起一个孤胆英雄的形象。时至今日,这样的形象依然是影视及其他文化作品颂扬的主角,因为他们始终能得到人们最大的敬意。

更难能可贵的是,鲁仲连立大功而不求回报,先后拒绝赵胜和田单的封赏,让他的行为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如果说,虚构的武侠世界中的郭靖,是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那么现实世界里的鲁仲连,则堪称飘然出尘的“千古文侠”。

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话说,鲁仲连无疑也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而若以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的“需求层次论”划分,鲁仲连则越过了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隶属与爱的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

自尊需求(self - esteem needs);

知的需求(need to know);

美的需求(aesthetic needs),

直达自我实现

(self - actualization needs)。

进入这个境界的人,马斯洛先生列出了杰佛逊林肯爱因斯坦等寥寥数位,但又非常离奇的估计人群中能达到这个层次的人不到十分之一,而笔者则更愿意相信,若不是马斯洛在估算时仅考虑了与他同层次的人,就是翻译者在十后面少写了一个万字。总之,在我至今接触的数千人中,尚无一人摸到了这个层次的边

千古文侠鲁仲连,一生自由不羁,荡然肆志,诗仙崇拜到五体投地

信陵君魏无忌

其次:秦国并不是因为鲁仲连劝退了新垣衍而撤军,但因为历代文人对文辞左右天下时局的美好愿望,他始终享有“却秦”的美名。如此因缘际会,千载难逢,其他人很难复制这样的成就和声名。

如果你对“窃符救赵”、“毛遂自荐”和“歃血为盟”这几个成语的起源和相关的故事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你就会明白,魏无忌“窃符救赵”以及“毛遂自荐”逼熊完和赵胜“歃血为盟”后派春申君领兵北上给秦国带来的军事和外交风险,才是秦军撤退的根本原因

当然,这并不代表鲁仲连在退秦这件事上就没有功劳,他对新垣衍所说的一席话,虽不足以逼退秦军,但至少可以让诸侯各国君臣更清醒的认识到秦国称霸天下对他们的威胁,以此在更大的范围内提振各国抗秦的决心和意愿,从这个角度看,其“却秦”之名也算名副其实。

总的来说,鲁仲连、魏无忌和赵胜及毛遂在解邯郸之围这件事上的表现,可谓

平分秋色

残酷的战争让王公贵胄不得不低下他们曾以为高人一等的头颅,和布衣之士精诚合作,这样的情形,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每逢乱世都会重现

但因为法、道、儒三大学派在此后四百多年时间里先后崛起,特别是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深刻影响,秦汉之后,个体已几乎不可能在不依附集体的情况下独自绽放足以照耀一个时代的光芒,这正是世间再无鲁仲连最重要的原因。

同样因为这个原因,集儒、道、佛、法各家之大成的心学宗师王阳明,在不受当时大部分儒生待见的情形下坚称自己是儒门传人,并公开抨击其他学派。

因为内心虽一片光明,但所作所为却极其诡诈的王阳明比谁都明白,无论“心学”有多好,如果在现实中不给它披上一件儒家的外衣,它就绝无传扬壮大的可能。遍及天下,掌握政权和话语权的儒门子弟,有无数的理由和办法,让他和他的“心学”一起在龙场那样的无名角落里化为尘埃。

那么又是什么让春秋战国得以成为“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一大批像鲁仲连这样光耀千秋的个体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还得老套的从生产力说起。

铁制工具牲畜力的广泛运用,以及垄耕种植法水利技术的应用发展,让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随之而来的除了物质的丰富外,还伴随着对土地急剧膨胀的欲望,这种欲望不但瓦解了维系周朝统治的礼治基础,并最终演变为长达数百年的全面战争。

在无情的竞争中失去了土地或其它生存资源的旧贵族不得不带着他的知识和理想流落民间。他们中的部分人,肚子都填不饱却不愿放弃“知识分子”的骄傲,试图以传授知识为业,客观上成为民间智慧启蒙的种子。其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孔老夫子。

与此同时,一些平民因为摆脱了饿肚子的威胁开始感受到知识的魅力,积极投身于精神世界的探索中。

向下的贵族和向上的平民,共同形成了第一批士族,因为来源于不同的阶层又处于不同的经济地位,使他们往往能够超越这些狭隘的限制,从更高的层面思考世界与人生。

频繁的战争形成的人才需求则为他们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这又进一步瓦解了旧的思想和阶级体系。

在漫长的思考和实践中,士人们对鬼神和血脉的信仰逐渐淡化,转而追求个人尊严和价值实现以及个性的彰显

最终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片土地上既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政治核心,也没有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学说。一切都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有志之士去画上自己心中的未来。

鲁仲连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过不懈的追寻,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绽放出亘古未有的独特光芒,让自己成为后世再也无法企及的价值标杆。

此后不久,土地兼并日趋完成,秦国一统天下又迅速崩溃,新生的西汉王朝上承秦制,在匈奴的威胁下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忍辱负重,韬光养晦,苦苦探索强国之道。终于在汉武帝刘彻之世,找到了创造古代中国一个又一个盛世的瑰宝——外儒内法

但高度集中的权力和高度统一的思想在爆发出巨大力量的同时,也形成横亘在所有个体面前,几乎无法逾越的险川大山。

即使遇上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这样的大乱世,有些人成功跳出儒、法之外,却又难免落入佛、道的桎梏之中。

天下士人要么在追求功名的路上滚得一身污秽,要么飘然世外空留贤名,像鲁仲连一样既想保持精神的自由与高洁,又想有所作为的人再也没有生长的土壤,只能存在于史书古卷和太白等人的诗歌之中,供人景仰。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史记》

《传习录》

《王阳明大传》

《动机与个性》

《中国历史地图集》


渔樵故纸致力于以有趣的语言讲述有趣的历史故事,史实正而不闷,观点奇而不歪。愿大家一笑之后有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