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俠魯仲連,一生自由不羈,蕩然肆志,詩仙崇拜到五體投地

在毛遂當眾揭開楚考烈王熊完的傷疤,逼得他不得不派春申君黃歇領兵救趙的同時,魏安釐(此處通僖)王魏圉(音:雨)大概是終於想明白了孔斌所言之

唇亡齒寒的道理,也讓晉鄙領兵十萬加入了援趙的隊伍。

眼看著軟蛋有變硬的跡象,秦昭襄王嬴稷壞笑著派人給魏圉帶了個信:“趙國馬上就會拿下,你們若是敢去救它,搞定了趙國,下一個就來找你聊天!”

魏圉是那種典型的見了狠人摟不住慫的貨色,當場就被嚇得渾身上下哪哪兒都軟。連忙派人追上晉鄙,讓他進駐鄴城(今河北臨漳)原地待命,嘴上雖然還喊著抗秦救趙,心裡卻早已給嬴稷跪了。

千古文俠魯仲連,一生自由不羈,蕩然肆志,詩仙崇拜到五體投地

鄴城所在地

但大家好歹都是一國之君,獨自跪了實在太難看,為了保住一絲顏面,魏圉偷偷派將軍新垣衍潛入被秦軍圍困的邯鄲,想通過平原君趙勝的門路,說服趙孝成王趙丹跟他一起唱“征服”——共尊嬴稷為帝。

新垣衍見到趙勝後說:“當年嬴稷和田地(齊湣王)爭高低,雙雙稱帝,雖然不久後就自己去了帝號,但其稱帝的野心是明擺著的。如今齊國已經不行了,秦國依然雄視天下,這次圍攻趙國,我看並不是貪圖邯鄲的土地,還是因為惦記著稱帝的事兒。咱們就遂了他的心願,一起派使者尊秦國為帝,嬴稷一高興,沒準兒就把兵給撤了。這一天沒完沒了的打來打去,公子您就不鬧心嗎?”

趙勝這兩年確實挺鬧心,但經歷過無數風雨的戰國公子,基本的判斷能力還是有的,他不太相信嬴稷大費周章,以舉國之力和趙國大戰一場就是為了個虛名。但眼下趙國急需外部支援,他也不好直接駁了新垣衍的面子,只能不置可否的將新垣衍安置在自家館舍之中,每天好酒好肉招待,以待時變。

幸運的是,帶來變化的人很快就來了。

齊國高士魯仲連,自認腹有良謀卻不肯在任何國家就職,常年遊走於諸侯之間,最大的愛好就是與秦國對著幹。此時正好晃到了趙國,和趙勝一起被圍在了邯鄲城中,聽說新垣衍來勸趙國尊秦國為帝,魯仲連很不開心,直接找到趙勝說:“眼下的事公子你準備怎麼辦?”

“怎麼辦?涼拌行不?前年在長平損失了四十多萬青壯,如今又被秦軍困於此處,魏王還派了客籍將軍新垣衍來勸我們一起尊秦王為帝,人至今還在館舍中等我回信兒呢,先生問我怎麼辦,不怕你笑話,趙勝我是真不知道怎麼辦。”魯仲連一來,趙勝就知道事情有了轉圜的餘地,於是毫不遮掩,面子啥的也不要了,將當下的難處一股腦全攤在了桌面上。

“我曾以為公子您是世間難得的大才,現在看來也不過如此。那新垣衍在哪兒,你叫他出來,我幫你把他弄走。”果然是無欲則剛,一介布衣魯仲連,完全不給聞名天下的趙勝留臉。

閱人無數,一心只想辦成事的趙勝對魯仲連的譏諷絲毫不以為意,連忙說:“魯先生您稍等,趙勝這就安排。”說完還沒等魯仲連答應,就轉身找新垣衍去了。

“齊國來的魯仲連先生,目下正在敝舍,趙勝願安排他和將軍一敘,不知將軍意下如何?”趙勝隻字不提魯仲連要把他攆走的事,客氣的對新垣衍說。

“魯仲連先生乃齊國高人,新垣衍是有職責在身的魏國臣子,見面就不必了吧。”自古外交官都是人精,雖然趙勝不說,新垣衍也猜到了趙勝為什麼要安排他和魯仲連見面,故當場拒絕。

“哎呀,都怪趙勝魯莽,恐怕將軍在此的事他已經知道了。”趙勝面露難色。

新垣衍明白,話說到這個份上,再堅持不見面就是明擺著不給趙勝面子,只得應允。

千古文俠魯仲連,一生自由不羈,蕩然肆志,詩仙崇拜到五體投地

趙勝

兩人見面後,魯仲連盯著新垣衍一言不發,看得他心裡發毛。

“依在下看,如今還留在這圍城之中不走的,都是有求於趙公子的人;然吾觀先生玉貌,似不在此類,不知緣何久居此處而不去?”新垣衍知道魯仲連是來趕他走的,於是先下手為強,想讓魯仲連知難而退。

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魯仲連當即回道:“世人皆以為鮑焦因糾結而死,是因為大家都不明白他那顆恥居於濁世的心,習慣的認為他和絕大部分人一樣,只為自己打算。秦國,是拋棄了做人的禮義,以割取人頭為功的虎狼之國。用權力役使士人,像對待奴隸一樣對待自己的百姓。如果真的讓秦國肆無忌憚的稱了帝,繼而一統天下,我魯仲連寧可跳進東海淹死,也絕不做它的子民。今天之所以與將軍見面,主要還是想幫一幫趙國。”

魯仲連說得慷慨激昂,新垣衍卻並不為所動,略帶挑釁地問:“那麼先生您準備怎麼幫趙國呢?”

“我將促使魏國和燕國出兵助趙,至於齊國和楚國,則本來就是趙國之盟友。”齊國和楚國是否真心助趙,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但此時必須把這事兒說的跟真的似的,所以魯仲連毫不猶豫的答道。

“燕國嘛,我暫且相信您能說服他;至於魏國,在下不才,正是魏王的使臣,先生不妨說說準備如何讓我王出手助趙。”新垣衍繼續問。

“魏王派將軍您來請趙王共尊秦王為帝,是因為他還不明白秦國稱帝的危害,一旦他明白了,必然毫不猶豫的出兵。”魯仲連依然信心滿滿。

先生應該也見過奴僕吧,十個奴僕伺候一個主人,難道是因為他們十個人合起來都不如主人力氣大,智慧多嗎?是因為怕呀。”新垣衍不想再繞彎子,坦率的承認了魏國之慫。

“我的天,將軍您這意思,是魏國甘為秦國奴僕了?”魯仲連故作驚訝的問到。

“您以為呢?”新垣衍也懶得再掩飾了。

“將軍既然這麼說,那我就讓秦王將魏王煮了,剁成肉醬。”魯仲連說得自己跟嬴稷他娘似的。

“您憑什麼讓秦王將我王剁成肉醬?”似乎魏圉已被剁成肉醬,新垣衍生氣的說。

“當然可以,將軍且聽我慢慢道來。商紂王時,九侯、鄂侯和周文王貴為三公。九侯有個自認為很漂亮的女兒,便將她獻給了紂王,誰知紂王卻看不上,看不上就看不上吧,把女兒都送上門了,好歹也算是一份心意,但紂王不這麼想,具體怎麼想誰也說不清楚,總之他就因這事兒把九侯給剁成了肉醬;

鄂侯心想,大王您這樣就不對了啊,這是完全不把我們當回事兒啊,於是便和紂王爭了起來,因為情緒激動,話可能確實說的有點過,紂王毫不含糊,把鄂侯曬成了肉乾;

三公變成了一公,文王識相的閉了嘴,但還是忍不住長嘆了一口氣,就為這,被紂王關在牖里(今河南湯陰北)的庫房裡長達百日,那是擺明了要往死裡整啊。

如今秦、魏二國皆萬乘之國,都已稱王多年,如何便因秦國打了一場勝仗,就急著要尊其為帝,將自己置於隨時可能被剁成肉醬、曬成肉乾的境地?給人跪著就那麼開心嗎?

況且,如果秦國順利稱帝,必將以天子之名號令天下,替換諸侯各國之大臣,奪了那些他看不上或不喜歡的人的職位,交給他所器重或喜歡的人;還會安排秦國女子和善於媚言進讒的姬妾,進入各諸侯王的後宮,一旦後宮都是這樣的女人,魏王還能安然無恙嗎?到那時,將軍您又準備如何保住魏王對您的寵信呢?

千古文俠魯仲連,一生自由不羈,蕩然肆志,詩仙崇拜到五體投地

義不帝秦魯仲連

魯仲連講商朝三公的故事時,新垣衍並不以為意,畢竟對他個人來說,橫豎都是給人打工,在那兒都有可能被人曬成肉乾。做大梁的肉乾或者咸陽的肉乾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當魯仲連說到他的官位可能因此丟掉,就算不丟掉也難免失去寵信時,新垣衍很快便覺得脊背發涼,想想這些年在魏國的艱苦奮鬥,他是實在不想從頭再來了。於是趕緊起身,再三行禮道:“我新垣衍今天才知道,先生您果然是天下奇才,我馬上回國,再不提尊秦為帝之事!”

秦軍統帥王齕得知此事後,為安全起見,全軍後撤五十里,又恰好趕上信陵君魏無忌竊取兵符,強奪了晉鄙軍權,領兵擊秦救趙,還有消息說黃歇也領著楚軍正在北上,王齕眼見佔不到便宜,果斷班師回朝。

雖然秦軍撤退的根本原因乃是信陵君“竊符救趙”,但魯仲連憑一腔熱血,一張利口解了趙勝燃眉之急,趙勝依然感激不盡,欲以高官顯爵賜封魯仲連,不料魯仲連再三退讓,堅辭不受

無奈之下,趙勝退而求其次,設宴款待魯仲連,酒酣耳熱之際,奉上千金為其賀壽。魯仲連看著眼前耀眼的黃金,狂傲的笑著說:“在下之所以傲視天下士子,正因為我魯仲連為人排憂解難而無所求。旦有所求,即是買賣,此商賈之事,連不屑為之。”說完,向趙勝行禮拜別,揚長而去,終其一生不再與趙勝見面

千古文俠魯仲連,一生自由不羈,蕩然肆志,詩仙崇拜到五體投地

聊城和魯仲連可能的出生地茌平

八年以後,一燕國將軍攻佔了齊國聊城,聊城人民打仗不行,嘴皮子挺利索,也不知走的什麼門路,跑到燕王姬喜那裡一頓詆譭,愣是整得這立了大功的燕將不但沒撈到半點封賞,還因為害怕姬喜把他給剁了,躲在聊城中,有家不敢回

最要命的是,這連名字都沒留下的燕將,不但進攻犀利,防守也不含糊。位列武廟的齊國國相田單,為了收復失地,領著人吭哧吭哧的在城外圍攻了一年多,人沒少填進去,聊城卻依然紋絲未動。

別國的事都一片熱心,祖國的事斷沒有不管的道理,魯仲連連夜寫了一封信,捆在箭上,讓田單派人射入城中。信中大概的意思是說:事實證明將軍您是個堪比墨子、孫臏的奇才,但如今既不歸燕也不降齊這事兒辦得有點讓人看不明白,依在下拙見,將軍你還是儘快做個決斷,現在這般獨守孤城,齊軍只會越來越多,而燕王又不可能派人來救你,您又是何苦呢

何苦?燕將的心裡是真的苦啊,看完了信,沒日沒夜的哭了三天,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回燕吧,和燕王喜之間已經有了嫌隙;降齊吧,這一年多自己殺了這麼多齊人,投降後難免被他們羞辱。左右為難之際,一聲長嘆道:“與其被人殺死,不如自己來個痛快。”說完真的就把自己給解決了。

天縱奇才的田單都無可奈何的無名戰神,就這麼隕落在兩難的選擇前。心靈的困境,有時候真的比刀槍劍戟更要命

燕將一死,聊城大亂,憋了一肚子火的田單毫不手軟,即刻攻城,也不分什麼燕人,齊人,殺得城中片甲不留。

得勝回朝後,田單在齊王田建面前極力稱頌魯仲連之功,要給他封官進爵,魯仲連得知此事,連忙逃到海上躲了起來,並給田單和田建留了一句話: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寧願貧困潦倒也不向任何人低頭

此後不久,孔子六世孫孔斌與魏圉縱論天下,稱魯仲連為高士第一。

又過了百餘年,太史公司馬遷在《魯仲連鄒陽列傳》中也滿心欽慕的說:

魯連其指意雖不合大義,然餘多其在布衣之位,蕩然肆志,不詘於諸侯,談說於當世,折卿相之權。

但他們肯定想不到的是,魯仲連不僅是百花齊放之戰國時代的一朵奇葩,如今兩千多年過去,他依然是中國士人中的一枝獨秀

千古文俠魯仲連,一生自由不羈,蕩然肆志,詩仙崇拜到五體投地

李白

以至於我們無數人曾為之獻上膝蓋的詩仙李白,毫不猶豫,甚至帶著些許驕傲地為魯仲一次次連獻上了自己的膝蓋——在其傳世的詩作中,赤裸裸的向偶像魯仲連表達崇拜之情的詩居然有十首以上。這裡,咱們先來看看其中最直白的一首。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

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

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

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

不過筆者個人覺得最能表現李白內心深處之糾結的,還是安史之亂中,幾乎可以說是為拍馬屁而作的《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

月化五白龍,翻飛凌九天。

胡沙驚北海,電掃洛陽川。

虜箭雨宮闕,皇輿成播遷。

英王受廟略,秉鉞清南邊。

雲旗卷海雪,金戟羅江煙。

聚散百萬人,弛張在一賢。

霜臺降群彥,水國奉戎旃。

繡服開宴語,天人借樓船。

如登黃金臺,遙謁紫霞仙。

卷身編蓬下,冥機四十年。

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

浮雲在一決,誓欲清幽燕。

願與四座公,靜談金匱篇。

齊心戴朝恩,不惜微軀捐。

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

可惜的是,李白此次興致勃勃的投靠永王李璘,不但沒立下任何功勞,反而因為李璘擅自東巡而牽連入獄,最終被被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直到兩年後天下大赦,才得以返回金陵,不久後便與世長辭。

以詩仙之震古爍今的天才,終其一生也未能實現“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夢想,但並沒有人因此而笑話他,因為“功成追魯連”這事兒實在是太難了。

老子之後有莊子;

孔子之後有孟子;

商鞅之後有韓非;

范蠡之後有張良;

白起之後有李牧;

蘇秦之後有張儀;

就是李白之後還有個李商隱;

只有既不圖財,亦不圖權,卻不辭辛勞、不懼生死專與強權對抗並屢屢成功的魯仲連,至今後繼無人

而之所以會形成這種局面,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千古文俠魯仲連,一生自由不羈,蕩然肆志,詩仙崇拜到五體投地

魯仲連

首先,無論是魯仲連的所立下的事功還是精神境界,皆屬於人類頂級層次,本就很難企及。

魯仲連義退新垣衍,繼而秦軍撤圍邯鄲,距離秦國一統天下僅有不足四十年,此時秦國之實力,足令天下諸王膽寒,一介書生魯仲連卻絲毫不懼,處處與強秦對抗,且不說他達成所願的難度有多大,單論他所作所為承擔的風險,就足以令絕大多數人望而卻步。

至於有什麼風險,你大可以想想如果今天有人以個人身份妨礙了美國國家戰略,他將要面對的是什麼。若還嫌不夠具體,那就瞭解一下愛德華·斯諾登吧。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公元前258年的華夏大地上並沒有既有實力又有決心與秦國對抗的“俄羅斯”,否則魏國國相魏齊也不至於被嬴稷和範睢活活逼死。

也正是這一點,讓魯仲連在世人眼中豎立起一個孤膽英雄的形象。時至今日,這樣的形象依然是影視及其他文化作品頌揚的主角,因為他們始終能得到人們最大的敬意。

更難能可貴的是,魯仲連立大功而不求回報,先後拒絕趙勝和田單的封賞,讓他的行為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如果說,虛構的武俠世界中的郭靖,是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那麼現實世界裡的魯仲連,則堪稱飄然出塵的“千古文俠”。

用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話說,魯仲連無疑也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而若以亞伯拉罕·馬斯洛在《動機與個性》一書中提出的“需求層次論”劃分,魯仲連則越過了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隸屬與愛的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

自尊需求(self - esteem needs);

知的需求(need to know);

美的需求(aesthetic needs),

直達自我實現

(self - actualization needs)。

進入這個境界的人,馬斯洛先生列出了傑佛遜林肯愛因斯坦等寥寥數位,但又非常離奇的估計人群中能達到這個層次的人不到十分之一,而筆者則更願意相信,若不是馬斯洛在估算時僅考慮了與他同層次的人,就是翻譯者在十後面少寫了一個萬字。總之,在我至今接觸的數千人中,尚無一人摸到了這個層次的邊

千古文俠魯仲連,一生自由不羈,蕩然肆志,詩仙崇拜到五體投地

信陵君魏無忌

其次:秦國並不是因為魯仲連勸退了新垣衍而撤軍,但因為歷代文人對文辭左右天下時局的美好願望,他始終享有“卻秦”的美名。如此因緣際會,千載難逢,其他人很難複製這樣的成就和聲名。

如果你對“竊符救趙”、“毛遂自薦”和“歃血為盟”這幾個成語的起源和相關的故事有比較清楚的認識,你就會明白,魏無忌“竊符救趙”以及“毛遂自薦”逼熊完和趙勝“歃血為盟”後派春申君領兵北上給秦國帶來的軍事和外交風險,才是秦軍撤退的根本原因

當然,這並不代表魯仲連在退秦這件事上就沒有功勞,他對新垣衍所說的一席話,雖不足以逼退秦軍,但至少可以讓諸侯各國君臣更清醒的認識到秦國稱霸天下對他們的威脅,以此在更大的範圍內提振各國抗秦的決心和意願,從這個角度看,其“卻秦”之名也算名副其實。

總的來說,魯仲連、魏無忌和趙勝及毛遂在解邯鄲之圍這件事上的表現,可謂

平分秋色

殘酷的戰爭讓王公貴胄不得不低下他們曾以為高人一等的頭顱,和布衣之士精誠合作,這樣的情形,在以後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每逢亂世都會重現

但因為法、道、儒三大學派在此後四百多年時間裡先後崛起,特別是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深刻影響,秦漢之後,個體已幾乎不可能在不依附集體的情況下獨自綻放足以照耀一個時代的光芒,這正是世間再無魯仲連最重要的原因。

同樣因為這個原因,集儒、道、佛、法各家之大成的心學宗師王陽明,在不受當時大部分儒生待見的情形下堅稱自己是儒門傳人,並公開抨擊其他學派。

因為內心雖一片光明,但所作所為卻極其詭詐的王陽明比誰都明白,無論“心學”有多好,如果在現實中不給它披上一件儒家的外衣,它就絕無傳揚壯大的可能。遍及天下,掌握政權和話語權的儒門子弟,有無數的理由和辦法,讓他和他的“心學”一起在龍場那樣的無名角落裡化為塵埃。

那麼又是什麼讓春秋戰國得以成為“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湧現出一大批像魯仲連這樣光耀千秋的個體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還得老套的從生產力說起。

鐵製工具牲畜力的廣泛運用,以及壟耕種植法水利技術的應用發展,讓當時的農業生產水平大幅提高,隨之而來的除了物質的豐富外,還伴隨著對土地急劇膨脹的慾望,這種慾望不但瓦解了維繫周朝統治的禮治基礎,並最終演變為長達數百年的全面戰爭。

在無情的競爭中失去了土地或其它生存資源的舊貴族不得不帶著他的知識和理想流落民間。他們中的部分人,肚子都填不飽卻不願放棄“知識分子”的驕傲,試圖以傳授知識為業,客觀上成為民間智慧啟蒙的種子。其中最具代表的,莫過於孔老夫子。

與此同時,一些平民因為擺脫了餓肚子的威脅開始感受到知識的魅力,積極投身於精神世界的探索中。

向下的貴族和向上的平民,共同形成了第一批士族,因為來源於不同的階層又處於不同的經濟地位,使他們往往能夠超越這些狹隘的限制,從更高的層面思考世界與人生。

頻繁的戰爭形成的人才需求則為他們的思考提供了廣闊的實踐舞臺。這又進一步瓦解了舊的思想和階級體系。

在漫長的思考和實踐中,士人們對鬼神和血脈的信仰逐漸淡化,轉而追求個人尊嚴和價值實現以及個性的彰顯

最終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片土地上既沒有實際意義上的政治核心,也沒有長期處於主導地位的思想學說。一切都像一張白紙,等待著有志之士去畫上自己心中的未來。

魯仲連就在這樣的環境下,經過不懈的追尋,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綻放出亙古未有的獨特光芒,讓自己成為後世再也無法企及的價值標杆。

此後不久,土地兼併日趨完成,秦國一統天下又迅速崩潰,新生的西漢王朝上承秦制,在匈奴的威脅下以黃老思想為指導,忍辱負重,韜光養晦,苦苦探索強國之道。終於在漢武帝劉徹之世,找到了創造古代中國一個又一個盛世的瑰寶——外儒內法

但高度集中的權力和高度統一的思想在爆發出巨大力量的同時,也形成橫亙在所有個體面前,幾乎無法逾越的險川大山。

即使遇上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這樣的大亂世,有些人成功跳出儒、法之外,卻又難免落入佛、道的桎梏之中。

天下士人要麼在追求功名的路上滾得一身汙穢,要麼飄然世外空留賢名,像魯仲連一樣既想保持精神的自由與高潔,又想有所作為的人再也沒有生長的土壤,只能存在於史書古卷和太白等人的詩歌之中,供人景仰。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史記》

《傳習錄》

《王陽明大傳》

《動機與個性》

《中國歷史地圖集》


漁樵故紙致力於以有趣的語言講述有趣的歷史故事,史實正而不悶,觀點奇而不歪。願大家一笑之後有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