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你买的房封顶了没

有人在深沟,有人住高楼

“活下去”!

还记得2018年底万科刷屏的那些照片吗?彼时,很多人在以阴谋论揣测万科的论调,以至于忽略了郁亮接下来的一句话:“今年(2019年)6300亿的回款目标如果不完成,其他任何事情都可以放一放。”

投资:你买的房封顶了没

在7月初房地产信托被严格叫停的时候,这句话隐藏的深意,让人不得不佩服郁亮的先见之明。这句话的隐藏的含义是,外力借不到钱的情况下,内生造血已经成为房企最重要的事情,一切只能靠自己了!

自今年5月以来,房地产融资越收越紧。7月11日,光大信托被曝将暂停新增地产融资,虽然光大信托辟谣称,只是对房地产信托项目进行余额管理,改善产品结构。但信托公司的房地产项目收缩乃至部分停止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银行贷款、公司债、资管、私募等融资渠道一个个收紧之后,房企最后一个主要的融资渠道——信托,正在轰然关下闸门。对于房地产这个高杠杆行业来说,资金链的收紧,意味着命运之神不再眷顾。

一方面融资受阻,另一方面房企债务却在密集到期。恒大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房企各主要渠道有息负债余额为20.3万亿,预计将在2019~2021年集中到期,其中2019年到期规模高达6.8万亿。

但楼市,却看不到一丝回暖的迹象。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2019年全国已有几百家中小房地产企业公布破产公告。事实上,不止是中小房企,全国500强、上市房企银亿集团,在500亿负债的重压下,于2019年6月突发破产重组,曾经的宁波首富就此陨落。

活下去!对于房地产公司来说,史上最大的一次洗牌正在倒计时,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

烫手的热钱

2019年房企进退维谷的局面,早在2015年已经被决定。

2015年3月30日,在经历了3年多楼市调控之后,一份超预期的楼市放松新政出台。这之前,全国楼市疲态一年多了。新政成为楼市回暖的转折点,但楼市出政策只是其次,根本原因在于所有房企突然发现,开发商有了一个极低的融资模式:公司债。

在2015年、2016年公司债的借贷成本低到令人发指,基本上主流的房企的借贷成本只有在5%左右,国企央企甚至可以压缩到3%。这个数字是不是有点眼熟,这几乎就是余额宝的利息。

要知道,在2014年的时候,大量房企蜂拥而至的借款模式是海外债,利息大多在8%~10%。

当公司债以3%——5%的成本发债时,可以想象房企有多疯狂。所以,我们才在2015年、2016年的土地市场见识到那么多地王,极其低廉融资成本支持下,开发商理直气壮的随意举牌。而如今的处处掣肘,正是当初狂热埋下的隐患。

但,不管公司债的利息有多低,借的钱都是要还的。公司债的还款周期通常3-5年,2018-2019年,正是那一波疯狂热钱的还款期限。

以新债还旧债,是房地产公司常见的伎俩。原本以为低廉的公司债可以一直借下来,但万万没想到的是,2018年国家政策收缩,公司债全面停止!开发商的以新债还旧债的资金运作模式彻底凉凉。

不仅是公司债彻底停止, 银行贷款越来越难,私募资管计划也被禁止了。

对房企来说,动辄上千亿的规模,听上去几百亿的债务不算多。但在这个高杠杆的行业中,房企从利润中拿出几十亿现金流并不是易事。这也是为什么2017年那么多项目还在抗,到了2018年直接就降价甩货、断臂求生。

2018年,高层多次重复“房住不炒”,严格调控的姿态始终没有放松。

房企也频频传来坏消息,裁员、卖项目、降价、披着外衣内部融资······市场上到处都是节流、找钱的声音。

阴霾持续到2019年,一切看起来似乎好转了。

融资渠道全面收紧

2019年以来土地市场的渐次活跃,深圳等城市地王再度出现,似乎在昭示着房企的好日子要来。

土地市场活跃,很大程度源于信托资金的放松。信托公司今年年初也遇到了资产荒的情况,上市公司暴雷太多,去年很多政信项目也出现问题。所以信托公司发房地产项目成了较好的选择。毕竟,对金融机构来说,房地产仍然是最优质的资产之一,至少有房子在,看上去总比借给中小企业靠谱多了吧。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投向房地产领域的信托产品共计发行2954款,占比39.43%,募集规模达到4531.94亿元。此外,近年来房地产信托余额增速较快,房地产投向占比从2016年底的8.19%攀升到2019年一季度的14.75%。

据统计,房地产信托平均融资成本高达13%,这对开发商来说自然很贵,可他们在面临巨大的兑付压力下,又不得不用信托融资。

而房产信托快速增长的情况是监管层不愿意看见的。“房住不炒”要贯彻执行,不能大家都在堵口子,就你信托公司放水。


而且今年央妈开年就降准释放了1.5万亿的流动资金,后面又是几次变相降准。国家降准释放出来的钱,最希望流向的是科创企业和实体经济,这样经济才能盘活,摆脱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恶性循环。

但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凡是宽松,水必然流向房地产。如果这些钱像2008年四万亿放水一样流入到房地产企业,那么房价还是会涨,“房住不炒”效果将大大降低,这也是高层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所以在给金融宽松政策的同时,一定会严防死守房地产,从融资端调控房地产。

于是,一波以信托为主的一系列组合融资端调控开始了。

在地王最火热的时间段,5月17日,银保监会发了个23号文,对银行和信托提出要求,要整治金融乱象, 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房地产信托“明股实债”等模式的狙击。融资端地产调控战此时已经正式打响,只是房地产公司还没有意识到。

公开信息可以看到,从4月到5月下旬, 50天时间里,各地银保监局开出32张罚单,给违规输血房地产“断供”。只是,在当时这一切还没有传导到土地市场,“地王”一个接一个, 房企们缴纳上自己的口袋、智商和豪赌情绪。

紧接着5月31日,央行与证监会暂停部分房企的债券及ABS融资。坊间传言,旭辉、金地、融创和中铁建等拿地激进、制造地王的企业被列入暂停公开市场发债业务的“被关注名单”。

虽然没有公文证实此事,但从融资口发出的声音看,针对激进房企的定向调控确实存在。但没抢够土地的房企们,还是不愿意收手。

于是,我们看到在6月份的陆家嘴论坛上,银保监会主席直言:“必须正视一些地方房地产金融化的问题”、“房地产业过度融资,不仅挤占其他产业信贷资源,也容易助长房地产的投资投机行为,使其泡沫化问题更趋严重。”这已经是高层非常严厉的表态了。

7月初,银保监会对房地产信托展开了一系列调查、约谈、警示;7月11日,光大信托被曝将暂停新增融资,进行余额管控。其他多家信托也受到了类似的窗口指导。7月12日,相关政策再出台,要求房地产企业在国外发债,只能用于置换1年内到期的旧债。

政策的效果立竿见影。用益信托数据显示,今年6月,房地产信托成立规模465.83亿元,环比5月缩水227.61亿元,降幅达32.82%。

而且融资收缩,并不只是信托一个渠道在单打独斗。境内外发债、ABS等融资渠道纷纷受限,这套全面管控融资端口组合拳,表明了高层对经济脱虚向实、坚持房住不炒的决心。

但对负债累累的房企来说,生存环境真的是史无前例的恶劣了。

房企冰火两重天

危机,从来都是企业竞争力的试金石。有人危机四伏,有人却在大展手脚。

7月初,两笔反差巨大的房企境外融资活动,折射了房企冰火两重天的境遇。

7月8日,中海地产发行的一笔港元票据,息率低至2.90%,刷新同业最低利率。即便在行业最好的时候,这样的利率也是极低的。

7月10日,泰禾集团发布公告,在境外完成4亿美元的债券发行,债券期限3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行的票面年息高达15%,禾中海不到3%的年息相比,差了足足5倍!

不仅如此,泰禾债券评级为Caa1(穆迪)/CCC+(惠誉),穆迪评级Caa1评级和惠誉评级CCC+评级均代表着债务信用状况很差,信用风险极高。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泰禾这笔债券的利率已经快赶上高利贷了,这将极大吞噬公司利润,不利于公司长期发展。不仅是泰禾,据不完全统计,10余家房企海外融资成本普遍较高,不少超过了10%,其中如华南城及新湖中宝的票面利率分别达到了11.875%、11%,若算上综合融资费用,实际成本还将更高。

境外融资成本虽高,却也是眼下房企没有选择的选择。根据恒大研究院的预计2018年下半年至2021年是房企债务集中兑付期,2018年有2.9万亿元债务兑付,2019年有6.8万亿元债务兑付,2020年有5.9万亿元债务兑付,2021年有3.4万亿元债务兑付。

债务危机会是接下来几年悬挂在房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生存压力下,只要能开口的融资通道都会成为房企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