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學:公立一支獨大,民營境況尷尬

法治週末記者 宋媛媛

老年大學秋季招生剛過,就引起了媒體的特別關注,老年大學受熱捧的報道見諸報端:“老人凌晨4點就過來排隊”“部分熱門課程‘秒光’”“報名人太多,最後只好抽籤決定!”“最牛留級生在校24年不肯畢業”……

然而,這些報道里提到的多是公立老年大學,相比之下民營老年大學卻略顯尷尬。據瞭解,有的民營老年大學是“黑戶”,“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居無定所;有的掛靠在某些機構名下,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還有的連續多年虧損,無力支付房租、水電,員工薪資也少得可憐……

中國的老齡潮已經來臨,在滿足了“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基本需求後,更高層次的需求又該如何滿足?

老年人的“大學情節”

今年69歲的張國勝(化名)一退休就報考了老年大學,這一學就是8年多,成了班裡的“老學霸”,至今沒有畢業的打算。

退休前,張國勝在河北某工廠曾任職黨委書記。他平時愛好文藝,總想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還沒退休,他就萌生了讀老年大學的想法。

在老年大學期間,張國勝選修了聲樂和樂器兩門課程,半年為一學期,單科學費一年約為500元。

“當時有上學想法的人不算很多。”張國勝回憶,最初老年大學裡多是退休幹部學員,最近幾年人才多了起來,不少是普通退休職工。

在學校混久了,張國勝還自己開過學習班。

“當時,班上的幾位同學弄著玩,辦了一個聲樂班,託朋友掛靠在市群藝館名下。”據張國勝介紹,“其實也沒有到民政部門註冊登記,只是個興趣團體。後來群藝館的那位朋友也退居二線,沒了場地,學習班也就解散了。”

趙愛民和張國勝同歲,也是這所老年大學的學員。

與張國勝不同的是,趙愛民上老年大學不僅是為了愛好,還是為了擴大交際圈子。

趙愛民退休於某國企,單位有免費的老年大學。

以前是同事現在是同學,趙愛民不想一輩子“禁錮”在單位這個小圈子,在單位的老年大學“畢業”後,趙愛民就報名了市屬老年大學。

“要上市屬老年大學要靠點真本事。”趙愛民為了考上這所大學的聲樂班,私下裡請教了不少內行朋友,惡補樂理知識。

“市屬公辦老年大學比較規範,但是門檻相對較高。”趙愛民告訴法治週末記者,老年大學的活動比較頻繁,需要有“功底”的學員。為了順利考上大學,自己還特地託朋友“疏通關係”。

“老年大學也是唯才錄取的,好的都願意要,差的就‘自謀出路’。”趙愛民介紹,“為了留住資質好的學員,老年大學還開設了研究生班、博士班、博士後班……反正一路下來,在學校也得待上十年左右。”趙愛民說。

“對於那些底子差,也有學習需求的中老年人,學校增設了一些私人課程。”趙愛民說,“這些班的學費相對較高一點,有的還存在亂收費現象。曾有個私人開的學習班(掛靠在市屬老年大學)開課不久就增收每月60元的停車費,遭到了大家的反對。最終在反對聲中,取消了停車費。”

不僅是張國勝和趙愛民,最近的相關報道中,老年人的“大學情節”也可見一斑。

據央視等多家媒體報道,北京市東城區老年大學“一座難求”。該校學生人數達到4000多人,雖然開設的班級增加到了一百多個,但入學的名額仍然是一號難求。

“新生5點多就來報名,最早頭天晚上11點多就來排隊報名。”據該校校長介紹,目前這所學校以老學員為主,新學員佔比不到10%,由於名師授課且學費低廉,能進來的人不願意輕易離開,老學員不畢業,新學員難入學。

巨大的供需矛盾凸顯

比起適齡兒童的“入學難”,老年人的“大學夢”因為“僧多粥少”矛盾更加突出。

“根據我國的人口結構,‘十四五’計劃的五年間,老年人口的數量將達到峰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綜合室副主任趙崢表示,以往我們對於老人繼續教育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至於老齡潮來襲,巨大的供需矛盾凸顯。

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年末60歲及以上人口為24949萬人,比上年增加859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7.9%。但國內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機構有7.6萬餘所,包括遠程教育在內的老齡學員共有1300萬餘人,僅佔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5%。老年大學入學缺口可見一斑。

“老年大學熱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標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如果老年人整天為吃穿住行發愁,肯定沒有精力再投入繼續教育,這本身是一件好事。未來將會帶起一波“銀髮經濟”熱潮。

“近幾年,各地老年大學熱潮實際情況是,公辦學校‘一家獨大’、私立學校境況尷尬。”劉俊海指出,公立老年大學是財政撥款,學費只是象徵性的幾百塊,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全部買單,教育教學方面有相關主管部門監管,這是民辦老年大學所不能企及的。

記者注意到,2016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曾印發《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對加快發展老年教育、擴大老年教育供給、創新老年教育體制機制、提升老年教育現代化水平作出部署,其中明確提出要推動老年大學面向社會辦學,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老年教育,促進老年教育與相關產業聯動。

但政策落地比較困難。

在相關報道中,記者注意到,民辦老年大學沒有來自政府的財政扶持,全靠學費支撐,房租、水電、人工等成本任何一個元素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據《工人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通惠老年大學是四川省的一所省級民辦老年大學。該校由於常年招生不足,連年虧損,為了謀求發展,轉型為老年俱樂部,與旅行社合作涉足老年旅遊等服務,跟當初的辦學初衷已漸行漸遠。

能存活並發展的民營老年大學多是接受了社會扶持。

以民辦非企業單位註冊的四川成都高新區桂溪老年大學,多年來能夠發展穩健,靠的是桂溪街道的財政扶持。據該校相關負責人介紹,學校每學期報名人數約為5000人次,一年學費收入差不多百萬元,但是成本經費就能達到180萬元。沒有街道的支持辦學水平肯定會大打折扣。

未來政府需要把短板補起來

民辦老年大學招生難、收費難是個普遍現象。免費公益活動往往人滿為患,老人們學習熱情也普遍高漲,但一涉及到學費,來的人就少了。

“這和中國式養老方式密切相關。”趙崢說,“我們在‘一老一小’問題上歷來是‘重小輕老’。”趙崢指出,我們國家老年人養老資金來源較為單一,九成老人以退休金為主。這一部分老人,多受傳統觀念影響,除了日常生活、看病、買藥之外多數老人習慣攢錢,或為子女或為孫兒或以防不時之需,實際購買能力並不高。

趙崢建議,為了破解這一難題,社會資本在辦學的過程中,可以將付費主體轉移到老人子女身上,子女兒孫購買服務作為禮物贈送給老人。

另外,目前我們的老年大學產品服務較為單一。

正如一些老年人所表示的那樣,老年大學早已不是學習唱歌、畫畫、跳舞和電腦的地方,而是一個絕佳的社交平臺,他們在這裡可以找到歸屬感、集體感,進而排遣內心的孤獨與寂寞,解決“精神空巢”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些守著老年大學不願意畢業的老年人,其對精神、情感上的訴求,要遠遠多於對知識、文化、技能上的追求。儘管這種現象提醒年輕人要多關心父母的精神生活,有空的時候多回家陪陪父母,但是從客觀上來說,年輕人也有年輕人的難處,“空巢老人”不過是社會轉型期的一種必然,不可能完全避免。

趙崢指出,公辦老年大學雖然不以盈利為目的,但其收益往往無法覆蓋成本,能提供的產品服務質量較低,可供選擇的餘地不大;而目前專門從事老年人的康養、教育的民營機構比較少,且往往因為土地、房屋、稅收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難,發展較為遲緩。不少較高收入的老人因為國內滿足不了其對服務的需求而轉移到國外。

“未來政府需要把短板補起來,引導社會力量滿足差異化需求。切實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趙崢說,政府在滿足老人對於繼續教育基本需求的情況下,繼續加大財政補貼,對於民營老年大學減免稅收,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滿足差異化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