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會人送外號“小張良”,手握20萬大軍造反為何不能成功,你怎麼看?

Serials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起義運動,這些起義的人們都讓當時的統治者大為頭疼,有的起義者甚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例如秦朝時期的陳勝吳廣,他們的起義能牽一髮而引全身,引發大動亂,徹底改朝換代。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一個大將軍起義的過程,他就是鍾會,鍾會有衛瓘的幫助,手握20萬大軍,但是他起義三天就身敗而亡,這是為什麼呢?

在討伐蜀國時,鍾會和鄧艾等人共同擊破諸葛瞻,將蜀國滅亡。當時的鍾會手握十餘萬兵馬,並且諸葛瞻的兵馬也被他吞併,再加上蜀國最後投降的兵馬,鍾會手上約有二十萬兵馬,於是鍾會開始居功自傲,想要謀反,但是鍾會謀反有幾個原因沒有做的好。

一、 造反的保密工作沒有做好

鍾會出身於一個富貴家族,他從小就聰明好學,人們看到他都說他以後會成大器,果然鍾會長大後精通各項技藝,尤其擅長玄學,他在245年就加入了朝廷,此後在朝廷做官不斷升遷,在高平陵之便後,鍾會逐漸成為大權貴司馬昭等人的心腹大將,非常受他們的重視。

所以鍾會覺得司馬昭等人對他很放心,他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完成自己的謀反大業,誰知道鍾會有異心的消息早就被人告訴了司馬昭。在鍾會出徵後,就曾經上書司馬昭說鍾會有異心。並且衛瓘作為鍾會的監軍,鄧艾也將這個消息告訴了衛瓘,但是衛瓘卻透露給別人,這樣一來就導致鍾會還未造反,司馬昭就已經準備好一切來收拾他了。

二、 太過著急沒有做好準備

當時的鍾會才剛剛決定好要起兵謀反,他就著手調動兵力了,結果必然是失敗的。要知道造反是一件極為複雜的事情,例如司馬昭的造反,歷經數十年,司馬懿和司馬昭父子齊心才將魏國拿下。曹操想要造反,也是先將裡裡外外搗亂的諸侯們全部收拾的差不多才敢造反,即使是這樣曹操也沒有等到魏國成立的那一天,也是歷經兩代。

而鍾會想不做任何準備就造反,自然是自討苦吃。鍾會在造反之前將胡烈等軍中大將收押了起來,而他所信賴的親信衛瓘卻並不是他那一頭的,所以衛瓘將這個消息告訴了胡烈手下的將士們,鍾會謀反的火苗還沒有燃燒起來就被撲滅了。

最後鍾會所依賴的二十萬大軍,實際上並不是屬於他自己的親兵,而是東拼西湊起來的雜牌軍,這樣的兵力並不屬於他一個人指揮,自己沒有核心的指揮力,又談何造反呢?


歷史雲頂


鍾會的造反是註定要失敗的,原因如下:

一、司馬昭陰險狡詐,老謀深算。



鍾會,太傅鍾繇的小兒子。從小聰慧早成,絕對是個軍事奇才,也是個搞陰謀的高手,司馬師、司馬昭對他且用且防之。



毋丘儉造反之時,大將軍司馬師率兵東征,曾任尚書、中書侍郎、關內侯鍾會跟隨,執掌機密事務。衛將軍司馬昭斷後。司馬師在許昌去世,司馬昭掌六軍,鍾會在帳中和司馬昭搞陰謀,時東南初定,曹髦令司馬昭屯兵許昌鎮東南,尚書傅嘏率諸軍返洛陽,想趁機削司馬氏兵權,誰知傅嘏被司馬昭、鍾會搞定,傅、鍾兩人密謀,讓傅嘏上表拖延,同時和衛將軍一同出發,司馬昭陰謀得成,順利升大將軍、輔政,鍾會也水漲船高升黃門侍郎、封東武亭侯。甘露二年,司馬昭以朝廷名義徵諸葛誕入朝任司空(想架空葛氏),鍾會在家守母喪,料定葛氏必不從命,飛馬告昭,昭認為朝廷不可朝令夕改,於是不追改任命。諸葛誕驚反,司馬昭發兵至壽春,鍾會隨行。東吳大將全琮帶兒子全懌、孫子、堂侄等率兵替諸葛誕解圍。全懌侄子全輝、金儀原本留在建業(南京),因與家人爭吵,帶老母、私人武裝渡江歸附司馬昭。鍾會用計,暗中替全輝、全儀的親信帶兄弟倆的書信進城告知全懌等人,說東吳國內對全懌等不能解決壽春戰事大為生氣,準備殺盡諸將的家人,他們無奈才投奔司馬氏。全懌等驚懼,打開守衛的東城門投降,均受後賞,城內主將不睦。壽春被攻破後,鍾會被譽為張良,升太僕,鍾會堅辭不肯就職,後以中郎官身份任大將軍記室,本可封陳侯,他又辭讓。後升遷為司隸校尉(紀檢書記),鍾會總管朝廷大小事務。

鍾會和司馬昭都以為姜維窮兵黷武,黃皓專權,蜀國已是強弩之末,司馬昭決定以鍾會為總司令、鄧艾為副總司令,全力伐蜀。

鍾會還未出師,西曹屬邵悌向司馬昭進言:鍾會毫無家口拖累,不宜獨當重任,不如派其他人去。(主公你手上沒有老鍾家的人質)司馬昭狡黠地一笑:其他人無智無勇,去伐蜀無異於送人頭。只有鍾會能滅蜀。滅蜀後,倖存的蜀國子民驚魂不定,不足以同這些人圖謀軍國大事;中原將士思鄉心切,沒人願意跟他同流合汙。鍾會如作亂,這是自尋死路。

司馬昭是個大陰謀家,鍾會搞陰謀做他徒弟也不夠格啊!

二、鍾會不會審時度勢,最終只能是自尋死路。

司馬昭和邵悌的一番話足見其洞察力、前瞻性,蜀軍如喪家之犬,魏軍歸心似箭,造反差不多沒戲,可惜鍾會看不清局勢。他以為當時可以和他pk的只有名將、副帥鄧艾,幹掉鄧艾,就萬事大吉。於是鍾會密告鄧艾叛亂,他受詔去滅鄧艾,鍾會奉令同時進軍成都,監軍衛瓘先於鍾會到達,拿出司馬昭親筆敕令曉諭鄧艾部下,鄧艾全軍繳械,鄧艾被押進囚車。進軍成都的鐘會準備反叛,派姜維率蜀兵出斜谷,自己率大軍跟進,到達長安後,騎兵走陸路,步兵從水路經渭水入黃河,五天抵孟津,與騎兵會師洛陽,坐擁天下。

司馬昭告訴鍾會:我已派中護軍賈充率步騎兵萬人進斜谷,駐軍樂城,我親率十萬大軍扎長安,不久就可相見。可見,司馬昭已預知鍾會陰謀,做好應對局面的充分準備。

三、鍾會行事拖泥帶水,皮厚心不黑,這是找死的節奏啊!

鍾會在甘露五年正月半抵成都,請來所有護軍、郡守、牙門督以上將士及西蜀舊官,在蜀國朝堂為郭皇太后發喪。假造皇太后遺詔,說他奉遺詔起兵廢掉司馬昭,遍傳所有在坐者過目,讓眾人議定後,成文加以部署設置,並更換其親信代領諸軍。他把所請官員全部囚禁在益州各官府中,關閉城門、宮門,派兵嚴加看守。鍾會帳下督丘建原是胡烈舊屬,是胡烈把他推薦給司馬昭,鍾會對他極為器重。丘建請示鍾會,准許派一名親兵替胡烈送食,其餘牙門將也照例辦理,事情至此,鍾會已給自己挖好墳墓,順帶把姜維也坑了。胡烈欺騙親兵並捎信給兒子:丘建密告,鍾會已挖好大坑,準備了幾千根白棒,想叫所有外面的士兵進來,賜他們人各一頂白韜帽,授官為散將,順序棒殺埋在坑內。其他牙門的親兵都傳說此事,一夜之間盡人皆知。有人建議應該殺盡牙門、騎督以上將官。但鍾會遲疑不決。十八日中午,胡烈部下士兵與兒子擂鼓衝出營門,其他軍營也不約而同殺出,眾兵爭先恐後衝出城門。當時正在發給姜維鎧甲兵器,有人告知鍾會兵變,鍾會問姜維計將安出?姜維說:只需攻打他們。鍾會派兵去殺關押的將領,屋裡的人一起搬桌子頂住房門,外面的士兵斫不開門,一會兒功夫,城門外的士兵架梯上城,有人放火燒屋,如蟻而附,鍾會大勢已去,姜維親手幹掉五六人,被殺死,鍾會也被擊殺。



本來鄧艾封太尉,鍾會封司徒,都持符節、都督諸軍如故,但都未及拜受任命就丟了性命。

四、鍾會沒有識人之明,他不識司馬昭的毒辣陰險,不識部下丘建對老主人胡烈的情誼,不識姜維對蜀漢的愚忠,最終只有死路一條。

前兩點,上文已有分析,不再贅述,我再談談姜維。

姜維和鍾會的聯合,純屬同床異夢,鍾會想利用姜維最好奪取天下,最次割據西蜀;姜維卻想利用鍾會反心趁機恢復蜀國,兩人最終尿不到一壺。最終水火不容,少不了一番火併!

張良什麼人?他大徹大悟,對人洞若觀火,大厚黑專家,和春秋時管仲有一拼,豈是鍾會可比?鍾會是個大軍事家,但他不懂政治,卻自以為是個大政治家,熱衷於玩政治,而對手司馬昭是個絕頂的厚黑專家,結果悲劇了!


蒼茫大地顧煒斌


錢穆先生說,中國古之政治,制度未變只是換了一批人上去。在位者無不提倡忠君,造反者未經發動就首先就被釘在了恥辱柱上,而造反一旦成功,上位者就必然會繼續舉起忠君的大旗,彷彿忘記了剛剛被自己推翻的桌案,宣稱自己造反的正義和正當性,將自己所用過的工具完全銷燬以防效尤,司馬昭就在造反的路上就遇到了效尤者---鍾會,但是鍾會並非合格學生,哪怕再多的習題訓練都沒有及格。但凡考試總離不開既定的因素---考前的準備、考中的狀態以及運氣,不幸的是鍾會完全喪失了在考試前後的最佳狀態。

一、鍾會的考前準備。

鍾會思謀自立並反攻司馬昭的前提是西征蜀漢並藉以掌握兵權,但是此決定之作出貌似有些許倉促的味道,彼時姜維數犯魏境,司馬昭本意是針對姜維的斬首行動“求為刺客入蜀”,不過經荀勖勸阻才罷。而另外一個選項是大舉伐漢,此一選項是作為“斬首行動”的備選項目出現的,即便成行也難免倉促,藉機挾私的鐘會更不會獲得更多的準備時間。而且對此選項並無更多的獲得朝臣支持,或許這就埋下了後期鍾會失敗的種子---朝臣的思想不能代表起碼也影響了士兵的心態,即不願開戰。此時可知,鍾會的考前準備並不充分,動員工作似乎更是滯後於隊伍的行進速度,鍾會沒有拿到一個好的開局。更有甚者提及鍾會甚至無考前準備,後期造反僅僅是臨時起意。

二、鍾會的臨場發揮及運氣。

西征大軍共有三路,鍾會、鄧艾、諸葛緒各帶一路,衛瓘為監軍,及至鄧艾“釜底抽薪”從陰平而成都,倉促的西征獲得意想不到的戰果後,鍾會先造謠鄧艾欲反,一則奪得更大軍權二來使得監軍衛瓘與鄧艾搏殺,為自己後期的行動減少阻力。然而運氣又站在了鍾會的對立面,衛瓘以監軍身份捉拿鄧艾時竟然一舉成功,鍾會的“坐山觀虎鬥”策略未能完全生效。或許是籌劃不足,或許是大意使然,鍾會在後期對待衛瓘時左右搖擺,既要防止衛瓘對自己不利,又想利用其監軍身份穩定軍心,而對於姜維提出的盡殺鄧艾手下魏將的提議,鍾會同樣猶豫不能決,更要命的是鍾會進城接收鍾會的軍權時並未作過多的防範措施,以至於當衛瓘散佈消息“鍾會要盡殺魏將”時,鍾會竟然沒有足夠的人手將這些受到蠱惑的將士壓制。局勢瞬間翻盤,鍾會及姜維被推下了“理想”的神壇。鍾會作劉備的妄想破滅了,姜維使日月幽而復明的理想破滅了,司馬昭贏了,衛瓘安全了。

如果不是鍾會事出倉促、如果不是鍾會臨事猶豫、如果不是衛瓘不肯合作,鍾會差一點就成了下一個劉備。

只是由於事出倉促、只是由於臨事猶豫、只是由於變數過多,鍾會差一點就成了下一個劉備。


夜讀史聽雨眠


原因無他,將不歸心耳!

二十萬大軍?

前提是得聽他的命令才能算是二十萬大軍!

更要命的這二十萬大軍還不是由他的親信率領,是朝廷的軍隊。正常領命征伐,自無不可,可一旦要跟著主將造反,大家也沒有心理準備啊!

至少有十多萬將士的妻兒老小可都在司馬昭手裡掐著。這意味著,革命尚未成功便已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這節奏也行?

史書上記載鍾會擅權謀之術,說穿了就是喜歡陰人,出奇不意致命一擊,並且還為此洋洋自得。

小可可以斷定,此人定是一個小謀臣,歷史上隨便一個陰謀家都是低調的,無害的,輕易不出手的,而且韜光養晦,和光同塵。比如陳平,賈詡,司馬仲達。

可是這鐘會倒好,十分熱衷於搞東搞西,還自嗨不停。因此,得出一個結論,他實際上只是一把刀!

悲哀的是,他不知道這一點!

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人性,還錯估了形式!

所謂小張良,只是一枚糖衣炮彈而已,可笑他居然當真了!


亦有所思


鍾會帶兵去把蜀國滅了,然後和姜維一起對抗自己國家,話說鍾會這麼牛比的人物,淮南三判主要就是靠鍾會的計謀,可以說是計無不中,還手握重兵,居然造反三天就失敗了。

首先鍾會的性質並不是和被滅國的國家一起再反抗自己的國家,鍾會造反自立打的是曹魏反司馬氏的旗號。就算進一步講,也是為了自己的勢力自立門戶。


關鍵三國戰亂持續那麼長時間了,打了上百年,馬上快統一了,你鍾會又要打仗,自然不得人心

對於鍾會來說,姜維是他畢竟信任的一個人。甚至在鍾會的眼裡,姜維算得上是他的心腹之人。但是,鍾會可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姜維是蜀漢的重臣。當時,蜀漢雖然已經走向了滅亡,伴隨著劉禪開城門投降的那一刻,就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蜀漢曾經和魏軍對戰多年,始終都是不爭的事實。不管如今蜀漢是不是投降了,但是魏軍當初殺了蜀漢的無數將士的事實是永遠都無法抹去的。而魏軍對蜀漢的將士亦是一樣的態度,當初兩軍對戰的時候,死在蜀漢將士刀下的魏軍也不在少數。


當時,蜀漢覆滅,而滅亡蜀漢的魏國將士們,都已經想早一點會魏國,與自己的親人團聚。而且,鍾會麾下都是魏軍。這些魏軍的親人們基本上都在魏國,在朝廷的控制之下。若是這些魏軍將士們跟隨鍾會一起造反。那他們還在魏國的家屬們,一定會遭殃。輕則被關押,重則處死。所以,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鍾會是很難得到將士們的支持的。


獨秀文苑


司馬昭在佈置進攻蜀漢時己對鍾會鄧艾作了防範,儘管看起來鍾會手握軍事大權,但手下高級將領都是司馬氏的親信。這就是說鍾會對軍隊只有相對的指揮權,沒有絕對的指揮權。鍾會在魏沒出兵以前只是朝中一般將領,沒有自己的地盤和勢力,現在帶兵了,看似有了權,但造反這種大事沒有長期的準備,堅實地基礎那能行!說鍾會是“小張良”是言過其實。當時司馬氏在魏正是發展時期,經過其父子三人幾十年的打造勢力強大而堅實,鍾會看不到這一點,被姜維一鼓動就心血來潮想自立為王,如此荒唐草率之舉動焉有不敗之理!姜維鼓動造反,是為了借魏軍剛入蜀,尚未紮下根基乘亂恢復蜀漢,此情理之中事,成功與否,在此一搏!你鍾會就不同了,小心謹慎尚有性命之憂,更不說想三想了。就這一點就比張良差著十萬八千里!


藍天沃土成愛民


時也,命也!一件事成不成有很多因素組成,有的因素是必須要的,那是什麼因素呢?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這是一件事能不能成的關鍵,鍾會,有才。都知道,但是他的才能主要在軍事上,不是政治上,他的才能也是偏才,他能為將,但是不一定能為帥。並且當時戰亂了很長時間,大家對戰爭是比較反感的,大家都渴望能和平。


道一智慧


沒有可以造反的素質和條件。鍾會只將沒有稱霸一方的領袖氣質,軍隊的造反理論基礎沒有,沒有個可信理由讓他手下軍隊反。


ljs71420


當時形勢所致:天下大亂很久、人心厭戰,人心思歸。天下歸一是人心所向,因此鍾會雖得其勢不得其時。時也命也運也


萬學武


成者為王,敗者寇。只能說失敗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有些東西也是靠運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