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陳氏書院,堪稱天下第一次祠的祠堂,堂內景觀令人歎為觀止


陳家祠,原稱陳氏書院,是中國清代宗祠建築。以供同宗子弟讀書或參加科舉考試,又是祭祖的宗祠。陳家祠規模宏大,裝飾華麗,是廣東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間建築;建於清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宗親合資興建的族祠。

陳家祠堂的建築結構可分為三軸、三進,建築面積達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進之間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廡巧妙地聯接起來,共有九座廳堂和六個院落,祠堂的整體佈局上下對稱,殿堂樓閣,虛實相間,氣勢雄偉。走進去便能感受到濃郁的嶺南文化氣息。

中進正廳建成於清光緒十七年,作為陳氏書院最重要的建築,聚賢堂的形制規格最高、規模最大、裝飾也最為考究;聚賢堂是陳家祠整個建築的中心,也是陳家祠堂中軸線的主殿堂,堂的正面是一座寬闊的石露臺,周圍用嵌有鐵花的石欄板環繞。


陳家祠的建築以裝飾精巧、堂皇富麗而著稱於世。木雕、石雕、磚雕、泥塑、陶塑、鐵鑄工藝等各種各樣的裝飾,遍佈在祠堂內外的頂簷、廳堂、院落、廊廡之間。尤其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廣羅古典故事,蒐集地方風物,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風格獨具。這一條走廊上的屋簷便是玻璃瓦工藝建造。

陳家祠內的嶺南藝術珍品,精緻小巧絕妙,讓人歎為觀止。

祖堂建成於清光緒十六年,為硬山式建築,磚木混合結構。建築規模較聚賢堂小,結構和裝飾也比較簡略,祖堂室內裝飾集中在五個清代木雕神龕上,其主要功能是供奉祖先牌位。

陳家祠堂在1958年修繕后辟為廣東民間工藝館。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參觀後留有一首五言詩:"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陳家祠的建築裝飾工藝早在20世紀20年代已為國內外建築專家和學者所重視。

祠堂內還有精緻的木雕座椅,窗戶等,一眼就能體現出木雕裝飾工藝的獨特風格。

祠堂內還有精緻的木雕座椅,窗戶等,一眼就能體現出木雕裝飾工藝的獨特風格。

這是通花格嵌套色蝕花玻璃上落窗裝飾,光線柔和,顯得十分清新幽雅,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築裝飾工藝,集中體現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精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