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拖累經濟惹爭議?兩位大咖隔空力挺曹德旺

房地產拖累經濟惹爭議?兩位大咖隔空力挺曹德旺

房地產拖累經濟惹爭議?兩位大咖隔空力挺曹德旺

房地產拖累經濟惹爭議?兩位大咖隔空力挺曹德旺

文丨郭小興 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正經社

11月12日的《財經》年會上,一些官員和學者相繼談到了房地產,其中的很多觀點,都對福耀玻璃掌門曹德旺此前發表的相關見解形成了隔空支撐。

《正經社》發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中國銀保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於學軍和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

於學軍觀點回放:



信貸過多投放到了房地產等領域,吞噬了中國的比較優勢。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大量投放貨幣信貸,並且這些投放的信貸資金過多集中在地方政府及其平臺和房地產開發中。

建了許多高鐵、高速公路、機場、港口、各種景觀等等,房地產連片開發,到處高樓林立、鱗次櫛比,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年變化之大甚至超出我們的想象。

但是由於地方政府債臺高築,靠出賣土地靠土地財政維持運轉,這樣各地土地價格成倍上漲,土地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時暴富了一大批房地產開發商。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年銷售額不過幾百億,而近兩年,其銷售規模連續突破5000億、6000億大關。

2018年全國各地政府的出讓土地收入達到6.5萬億元,成為政府重要的資金來源渠道。

與此同時,人均貨幣工資成倍提升,以打工為例,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那個時候基本上也就掙幾百塊錢,但是現在已經都上了幾千塊錢,差不多提高了近十倍。

在生活標準有所提高的同時,支出壓力也明顯加大”。

此外,住房、交通、物流等各種成本均大幅度提高,致使中國長期存在的比較成本優勢不斷地被吞噬,以至於大部分生產製造企業出現生存難題,甚至向東南亞等地轉移生產能力,現在正處在一個方興未艾的狀態。

近兩年,針對上述問題,政府加大減稅降費和降低融資成本的政策力度,取得明顯成效。但是否可以扭轉宏觀成本上升、比較成本優勢下降的局面,仍需假以時日進一步觀察和分析。

李鐵觀點回放:

國內經濟轉型遇到了嚴峻的挑戰。所謂挑戰之一在於成本發生了變化:

用資源換投資導致了房地產發展供給出現過熱,效率下降。

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時候,我們的成本是最低的。這個“低”有共性,比如勞動力成本低,但也有特性,即通過國家制度來降低要素成本,比如土地公有制、通過政府強制力開啟國際市場等,這是任何其它國家都不具備的條件。

你們看地方政府,官員就是企業家,天天跟企業家談判,我給你什麼樣的條件,你到我這裡來投資,因為有了投資就可以解決一個城市所有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的公共服務。

但是拿成本換投資、拿資源換投資,唯有中國能做到,這也是研究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殊性因素,是我們在經濟學裡看不到的。

正是由於政府拿資源換投資,帶來了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們很多企業,除了新興互聯網企業之外,海爾、格力都有房地產公司,都搞房地產,為什麼?降低企業成本。

這種模式帶來了一個後果,即為了降低成本,就需要不斷地開發土地、開發房地產來進行補償。當房地產投資加大,房地產的供給在局部地區過熱時,一定會出現新的問題。

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債務問題、效率問題,政府調動資源效率肯定是低的。

如果政府的職能沒有發生變化,當提出高質量發展時,等於強化了監管,各個部門都要拿高質量發展作為嚴苛的衡量條件,結果反而會限制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中國要實現高質量、精細化、創新發展,要面對的是14億人,不止是一部分精英和已經發展規模很大、資源最優越的高等級城市。

在此過程中我們要高度認識過渡期間的政策問題。一方面人口面臨著從中低收入人口向中等收入人口的過渡,同時各級政府也面臨著轉型,從過度強化管制的方式開始轉型。把更多的資源配置方式交給市場。

農民工進城,外來人口落戶,是最大的消費潛力。讓集體土地入市,給予更大的政策空間,允許企業和集體合作發展產業、發展工業,允許城市資本下鄉去尋找農村閒置用地和更多發展機會。

在行政管理最薄弱的地方,在體制管理相對寬鬆的地方,我們可能給出一些模糊的空間地帶,在這裡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發展機會,甚至在這裡可以解決更多人的落戶和定居。

曹德旺觀點回放:

實幹才能興邦,靠實幹和高科技才是硬道理;

房地產誕生之初是為了解決人們的居住問題,解決民生福祉,到後來才發現,賣鋼筋水泥磚頭等實體企業越幹越累,越賺越少,真正躺著賺錢的反而是金融機構、開發商和炒房投機客們;

房價越來越高,還犧牲了一代人的幸福。

勞動力成本太高,經濟就艱難。經濟艱難,問題還是在房地產。

如果房地產的問題不解決,銀行的資金、勞工資源等所有的資源都會流向房地產。我建議削減不應該的、虛假的投資,不搞那麼多的房地產,大批的勞動力就剩下來了。

中國要保持自己的優勢,與發達國家進行競爭,製造業一定不能丟,必須把注意力放在如何鞏固製造業優勢上。

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寧願做超市物業的保安、寧願送外賣,也不願意去工廠了,這也是中國製造業面臨的一個困境。如果中國繼續去工業化,年輕人養成了習慣,更不願去工廠幹事兒了。

美國俄亥俄州用補貼鼓勵學生入讀技校的做法,我們中國應該馬上去跟進,可以多辦點技術學校。

美國上世紀70年代提出去工業化是一個失誤。當時美國和以後的繼任者認為,美國有強大的美元,美國人不需要做那麼辛苦的事情,印鈔票就行了。美國去工業化後去做什麼呢?去做虛擬經濟:金融、房地產、互聯網、娛樂。

華爾街各個企業由於自身高利潤給員工支付的薪酬福利,高出了本國的各個行業,這就導致整個美國,不管是什麼專業的精英,都捲起褲腿往華爾街跑,製造業基地底特律幾乎成為了空城。

願意在工廠工作的美國人,或者說投身製造業的美國人都是老年人,基本沒有處於青壯年的年輕人。

從奧巴馬到特朗普,美國一直想要恢復製造業大國的地位,這個轉型的過程很艱難,也確實需要再經過幾年時間。但我們中國必須警醒了,美國人說做就做,已經在行動了。【《正經社》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