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慢慢說,然後把你“噎死”

看《奇葩說》,經常有種感覺:別人說什麼都覺得有道理。

就像正反方票數推來推去,自己的思維也跟著選手們的發言,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

辯到最後,總會期待有一個人能做出“終結性”總結,讓內心的持方不再搖擺。

而擔任這個角色的人,常常就是蔡康永。

01 繞圈子

《奇葩說》第三期討論了“精緻窮”的話題:年輕人為了追求精緻而變窮,該不該?

蔡康永說了一個故事來反對“精緻窮”。

他有一個做髮型的朋友,很想要一個名牌包包。

這個包包要一萬塊,他打算分12期購買。

蔡康永聽了後決定借給他一萬塊,讓他快點得到想要的包。

髮型師拿到錢的第二天,到了店門口,看到那個包之後,又放棄購買。

蔡康永問他為什麼不買,他說:

“我只要付了錢,這個包就是我的了,那我為什麼還要買它呢?”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慢慢說,然後把你“噎死”

原來很多時候,“精緻”只是廣告商塑造的關於高級的假象,我們相信並追求它,所以才會受制於它。

但當真正擁有“精緻”的資本之後,“精緻”卻又可有可無。

來到第四期的辯題:美術館裡著火了,能在一隻貓和一幅畫中救一樣東西,該救貓還是救畫?

選擇“畫”,救的是藝術;選擇“貓”,救的是人的本能。

雙方代表中,黃執中“遠方的哭聲”,李誕“眼前的樸素”兩種不同風格的表現讓觀眾沸騰。

但蔡康永一出口,全場都安靜了。

蔡康永站的是“救畫”,他告訴了我們:什麼是藝術的價值。

藝術是因為我們人類知道,生命如此脆弱而渺小。

所以我們想要呼喚,有沒有不朽的可能。

能不能做一首歌,寫一本小說,畫一幅畫。

因為它會讓我們存得久一點。

就是它會不朽,而我必朽。

他舉了幾個例子。

周杰倫的歌,蘇東坡的畫。

這不是一個人的傑作,因為很多人都為之流淚,將它珍藏。

所以藝術的價值是集體的價值,要高於個人的價值。

到了開槓環節,又是蔡康永和薛兆豐的“感性”與“理性”之戰。

蔡康永設了一個套,薛兆豐步步避雷,最後還是難以倖免,踩了下去: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慢慢說,然後把你“噎死”

蔡康永說話真喜歡繞,他從來不會一開始就說出一個武斷的觀點。

他喜歡先談談周邊發生的故事,娓娓道來的同時把聽眾拉進他的思維裡,然後跟著它迴歸到主題,最後形成共情。

這是他說話厲害的地方:

不知不覺就把你繞了進去。

他深入淺出地繞圈子,靠搖撼內心來征服你,不僅是表面上的說服你。

02 繞,源於嚴謹

很多人不解蔡康永的繞,說他裝腔作勢。

明明幾個詞可以表達的意思,偏偏要用三、五十個字去說。

在一次採訪中,他解釋說他是故意的:

“我覺得很多人愛用很大的字,那個字大到你用慣了就會對字失去信心。

因為你太輕蔑字的力量了,你根本不在乎那個字的意思,所以才會去堆砌這些字眼。”

比如某段時間電影的發展被稱作“文藝復興”,他就很忌諱。

他認為這太藐視“文藝復興”四個字的含義了。

他喜歡聽《舌尖上的中國》的旁白,沒有華藻詞彙的堆砌,語言樸素卻富有吸引力。

別人問他旅行的意義,他沒有說人生的自由、內心的平靜,他說:

不是為了去看巴黎鐵塔或者是大峽谷而去那個地方,而是給自己機會去感受生活在墨西哥、巴厘島,跟生活在尼泊爾的不同。

你終究會在眾多現在當中,找到一個你要的,然後你去追求的那個東西。

你可能沒辦法用一句話概括他的意思,但就是覺得:恩,他說的有道理。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慢慢說,然後把你“噎死”

蔡康永喜歡繞,是因為他尊重文字的嚴謹,不輕易下定論。

但他繞得巧妙,知道該如何表達,能讓所有人都聽懂他的意思。

他的回答總是富有畫面感,在你腦海裡構建一幅畫,然後讓你自己去意會其中的韻味。

所以他總能以“繞”為據,在博弈中悄然獲勝。

《西遊記》第十回載有說:“博弈之道,貴乎嚴謹。”

憑據說理,是博弈取勝的關鍵所在。

03 繞,忠於分寸

蔡康永渾身上下散發著一股儒雅的書生氣息,很多人說他是娛樂圈的“文化人”、“讀書人”。

他否認,說自己只是個“媒人”。

雖然進軍電視界,但他對電視有著清醒的認識:

“聽說有人在電視裡面找深度。我好詫異,電視很方便,但也很膚淺,它就是陪你打發時間的東西。”

他說人生苦短,不應該把時間花在把你伺候得好好的娛樂產品上面。

龍應臺、林覺民這些是文化人。

而大部分人不願理他們,只願看電視。

所以蔡康永在電視上出現,是為了把這些文化人引薦給看電視的人。

不過他可沒有當著攝像頭的面說過這些,他依然尊重電視的價值,尊重娛樂的價值。

所以才會和小S主持了12年的《康熙來了》。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慢慢說,然後把你“噎死”

小S高調幽默,蔡康永低調收斂,兩人動靜配合,成為了綜藝界的王牌組合。

觀眾冠予他“高情商”的標籤,因為他說話有分寸,很少得罪人。

就算是在《康熙來了》這種無下限的節目裡,他也是妙語連珠,低調傳達自己的黑色幽默。

所以在《奇葩說》的舞臺上,他不會像黃執中這樣用“遠方的聲音”來顯示優越與尊貴。

如果選手錶演過頭,他會微笑以蔽之;甚至面對大家都不接受的選手,他能看到那個人的閃光點。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慢慢說,然後把你“噎死”

如果聽到不錯的觀點,他也毫不吝嗇地給予回饋。

比如詹青雲說,她每次在辯論臺上表達的時候,都會望向蔡康永,因為他會給肯定的反饋,那對她是很大的鼓勵。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慢慢說,然後把你“噎死”

蔡康永博學卻不居高臨下,他說話讓人舒服,也能讓人聽懂。

萬事須講“度”,率性而為不可取,急於求成事不成。

心慌難擇路,欲速則不達。

蔡康永有高情商,因為他心中有尺,口中有度。

這種分寸感,是一個人修為的最終體現。

04 包容

蔡康永說話嚴謹有分寸,是因為他有一顆包容的內心。

他覺得世間任何事物和觀點都有可取之處,有它自己的道理。

他平等看待任何人,也會承認自己的缺陷:

“我不太把人分類為這種人與那種人,我覺得每種人都有每種時刻。

我有開心的時刻有黑暗的時刻,有高貴的時刻也有齷蹉的時刻。

所以在見識到真正齷蹉的東西的時候你就知道,有一天你也會在那裡待一陣子。

你不能認為你的人生永遠不會有隻腳猜到最髒的水潭裡面去。”

有這些覺悟,不僅因為他博學多才,還因為他有太豐富的閱歷。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慢慢說,然後把你“噎死”

他家世顯赫眾所周知,但他也叛逆,不甘於做個普通的富二代。

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電影的幾年為他的人生帶來轉折。

他曾經在節目中透露過自己求學艱難的故事:

在電線杆旁邊撿別人丟棄的沙發搬回家睡。

學校要自費拍電影,他因此省吃儉用,每餐的標準是7塊錢人民幣。

有次想吃米飯了,去到學校附近一家日料店點了一碗白飯,有顧客看他像留學生,把自己吃剩的菜給了他。

他還在自己的書《LA流浪記》裡寫道:

“我遇見跟我很不一樣的人,有時被輕視,有時被重視;有時被耍,有時耍人;有時狡猾,有時天真。”

原來是做過好人,也做過壞人,所以才能推己及人,擁有同理心;

所以他會包容一切,對任何人都懷有敬畏。

馬東評價蔡康永說:

“他就像水一樣,溫和柔軟,潤物細無聲,然後你就像溫水煮青蛙似的,不知不覺就沉淪在他的話語裡。”

因為看過太多書,走過太多路,蔡康永面對問題時總能舉出身邊的例子作為論據。

他總是慢條斯理,娓娓道來。

等你意識到他在講道理的時候,已經不知不覺陷入了他的“圈套”之中,啞口無言,內心卻在默默點頭。

這就是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慢,但讓你服。


- 【陳歐尼侃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