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告別”雙11

阿里雲“告別”雙11

文 | 周天財經

沒有意外,2019 年的天貓雙11最終 GMV 定格在 2684 億元人民幣,再次刷新歷史記錄,這相當於每個中國人在這一天貢獻了 191 元交易額。

現實世界的喧囂的購物狂歡背後,對應著賽博世界的數據洪流,無聲卻洶湧。

每秒訂單峰值 54.4 萬筆,這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流量洪峰,也考驗著虛擬世界的河道與岸堤,一旦溢出,後果不堪設想。

阿里雲扛住了。

十年前,天貓舉辦第一屆雙 11,銷售額還只有 5000 萬元,也是在同一年,阿里雲成立。二者互為表裡,交易額如火箭般躥升的雙 11,每年都在給阿里雲提出一道更難的考題。雙 11 是阿里雲「成色」的檢測計。

今年是雙 11 核心系統 100% 上雲的第一年,按照阿里巴巴 CTO、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的說法,「今年雙 11,阿里把『最要命』的系統全都放在雲上」,而相信絕大多數參與了「千億項目」的消費者也都認可,今年是下單體驗最順暢的一屆雙 11。

阿里雲“告別”雙11

這或許標誌著,為期十年的你追我趕到此為止,阿里雲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技術大考後,正式從雙11「畢業」,能夠在數字經濟時代支撐更廣闊的命題。

01 十年築基

很大程度上,阿里雲的誕生來自於阿里巴巴自身的業務需要。

1997 年 10 月,德克薩斯大學的切拉帕博士提出了一種新的計算模式,即將以大型機為基礎的結構進化到以網絡為基礎的結構進行計算,他將這種計算模式命名為「雲計算」。

「雲計算」自此開始出現在學術界的討論視野,到了 2006 年,谷歌 CEO 施密特用雲和雲計算來描述谷歌將提供的未來服務,但是受限於那時的軟硬件發展狀況,整個業界對於雲計算仍然停留在幾篇論文的理論研究階段,以「IOE」為核心的 IT 後臺計算框架,仍然是互聯網企業的標配,阿里也是如此。

「IOE」雖然運行穩定,但是卻存在兩個問題難以克服:部署速度跟不上業務需要,價格昂貴受制於人。

但業務對算力的需求卻並非一成不變。2009 年雙 11 雖然只有 5000 萬成交額,峰值也只有 400 筆每秒,但是卻已經給阿里的 IT 系統一個「下馬威」,一部分業務系統幾乎要被「打掛」,這次大促昭示了網購的巨大潛力,卻也給後臺的支撐能力敲響了警鐘。

阿里的管理層們經過數次商討最終決定,自研上雲。

2009 年,阿里雲成立,開始自研雲操作系統飛天,2010 年,開始研發 OceanBase 數據庫,逐步擺脫對 IOE 的高度依賴,2013 年,阿里雲終於實現「5K」雲計算,有能力調動 5000 臺服務器,數年的隱忍蟄伏才有了突破性進展。

2015 年,阿里雲資源開始支撐雙 11 流量,出於控制風險考慮,當年只分配了總流量的 10%,任務圓滿完成。在第二年比例就提高到了 50%,接下來幾年,阿里「雲化」進程不斷加速。

截止目前,阿里巴巴是全球首家將核心系統 100% 運行在公共雲上的大型互聯網公司,這一點,同為雲計算巨頭的亞馬遜、微軟、Google 也尚未做到。

「不是任何一朵雲都能經受這樣的考驗,只有阿里雲可以,飛天雲操作系統是一朵完全自研的雲,也是中國唯一自研的雲。」張建鋒表示,阿里雲可以承載阿里巴巴這樣萬億規模的核心繫統,是全球第一個做到的。

02 支撐一切

根據 IDC 最新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 上半年)跟蹤》,從 IaaS 和 PaaS 整體市場份額來看,阿里雲在國內的市場份額接近 50%,超出國內第二名到第五名廠商的份額總和,領先優勢不斷擴大。

阿里雲“告別”雙11

2019年阿里雲在國內的市場份額接近 50%

在全球市場上,阿里雲也已經與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 共同組成了全球前三大公有云廠商,即「3A」,過去十年的投入,開始進入收穫期。

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談及天貓雙 11 時表示,「相比銷售數字,我更關心技術的峰值」,我們此前也曾通過梳理分析阿里巴巴的技術演進得出結論,阿里本質上已經是一家技術公司。

隨著連續數次的業務架構調整,目前的阿里雲智能事業群,已經成為阿里巴巴的技術底座,它所包含的也早已不止是狹義的「雲計算」,而是包括了 AI、大數據、區塊鏈等各項前沿技術。

阿里雲並非只屬於阿里的雲,在過去幾年,它已悄無聲息地滲透到社會與產業的方方面面,已經逐漸成為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

每年的春運搶票,是比雙 11 更加聲勢浩大的社會事件,網站 PV 每天超過上百億次,同時也需要涉及到訂單的生成與金融結算。這幾年 12306 的服務穩定背後,就有賴於阿里雲的升級助力。

坐著火車回到家,除夕夜看春晚時的互動、搶紅包,也是阿里雲在「默默」支撐,以 2018 年春節為例,除夕期間,微博活躍用戶高達 2.2 億,網友發佈了 7500 萬條討論春晚的微博,互動量達到 2.1 億,得益於阿里雲的技術優勢,流量洪峰不再會擊垮後臺服務。

中國人的春節,已經離不開雲。

在智慧城市領域,通過架設在阿里雲上的城市大腦,杭州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個數得清實時車輛的城市,這也為城市交通的擁堵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法。

因為可以獲取到實時機動車數量,杭州的城市大腦可以對各個路口信號燈進行動態調節,並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實現全局優化,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樣在各個路口派駐交警局部疏導。數據顯示,目前杭州高架道路匝道上 50% 的信號燈已經實現了智能控制,整體通行效率提升了 15.3%。

在工業領域,阿里雲在 2017 年就發佈了工業大腦,參與到新能源、化工、汽車、輕重工業等不同領域的工作之中,比如說,在光伏切片的生產極其精密,上千個參數實時影響著最終的成品率,依靠人力經驗已經不可能完成監測任務。而依靠工業大腦,所有端口可以被實時管理、監測,在生產過程中完成動態控制與調整。

2018 年中國的工業增加值已經超過 30 萬億元人民幣,哪怕 1% 的效率提升都意味著數千億元的純利,未來的數字工業 「長在雲上」。

通過阿里雲與特驅集團的合作,我們還可以窺見農業的雲化趨勢。特驅集團是國內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預計到 2020 年,年飼料銷量將達到 1000 萬噸,生豬養殖突破 1000 萬頭。

1000 萬頭豬,怎麼養?

阿里雲給出了答案。基於機器視覺技術,自動為每一頭豬建立檔案,可以對其每天的進食情況、運動強度以及健康狀況進行全天候監測,目前甚至能夠做到對豬的咳嗽行為輔助判斷其是否患病,提升豬場的經營效率。

阿里雲也正在走出國門,新加坡的 EZ-Link 便利卡、馬來西亞的城市交通、中東油田的勘測開採…可以發現,從第一到第三產業,從國內到國外,阿里雲正試圖支撐全社會的數字化進程。

阿里雲“告別”雙11

正如張建鋒在今年的雲棲大會上提出阿里雲的新定位:阿里雲逐漸從一家單純的雲基礎設施提供商,到今天變成雲的智能化提供商:從大數據、AI、IoT 到協同辦公,以及今後軟硬件一體化的雲平臺。

03 結語

今年的雲棲大會,張建鋒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說,「阿里雲有很大一個不同,他是有一個最佳實踐的,那個最佳實踐就是在阿里巴巴自己的業務裡面經受了很多鍛鍊。」

是的,阿里是阿里雲的「演習場」。

從這個角度來說,2019 年的天貓雙 11,就像是阿里雲的「成人禮」。100% 承接核心系統的阿里雲證明了自己,不難預測,從今年開始後的每一次雙 11,後臺的支撐能力都不再會是制約業務的瓶頸。

互道珍重,阿里雲從雙 11「畢業」了,我們也可以對數字經濟的未來抱有更多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