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開始了……

11月11日傍晚,央行公佈了10月份的金融數據,其中有兩個異常信號值得高度關注:

第一:10月份的錢,竟然比9月份少了!



第二:銀行借給居民個人、家庭的錢,佔比突然飆升到異常高點,情況罕見。

中國有多少錢?有很多算法,但一般來說是看廣義貨幣M2有多少。

根據央行公佈的數據,截至10月M2的餘額為194.56萬億元,同比增長8.4%。而在9月末,M2的餘額為195.23萬億。

也就是說,央行表面上放水了一個月,最後貨幣總量減少了6700億元。

這是怎麼回事?從央行公佈的另外兩個數據,可以找到初步的答案:

10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為6189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185億元,環比上月的2.27萬億元大幅度減少73%;

10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6613億元,同比少增357億元,較上月的1.69萬億元減少60%。

這意味著什麼?央行悄悄踩剎車了嗎?

未必。央行只是比較謹慎,因為豬肉價格飆升,帶動牛肉、羊肉、雞肉等一系列肉類價格上漲,最終推動了CPI飆高。9月CPI同比漲幅為3%,10月份直接跳漲到了3.8%。

在這種背景下,央行的確比較慎重。降息的步伐變小了,降準也暫停了,通過逆回購、中期借貸便利等方式“放水”也少了一些。

更重要的可能是:企業、個人貸款更謹慎了。由於經濟下行壓力漸大,很多企業和家庭都不敢擴張生產或者花錢、買房了,貸款慾望在下降,這讓廣義貨幣M2的衍生能力受阻。

事實上,今年以來已經有3個月份的M2餘額,比前一個月減少。除了10月這次,我們還可以從央行公佈的數據裡,看到另外兩次(表格裡紅框的月份):

變化,開始了……

M2在某個月份下降,這不罕見。甚至一年裡有3個月出現單月下降,之前也出現過,但一般出現在貨幣緊縮的年份裡。在降準、降息的年份裡出現3個月下降,這才是異常的。

另外,值得高度重視的是:雖然央行降準,但中國的基礎貨幣數量反而增長乏力。今年以來,幾乎所有的月份的基礎貨幣(儲備貨幣),都是低於2019年1月的(見下圖中紅色一欄):

變化,開始了……

按理說,央行在降準,降準會增加基礎貨幣。但由於央行同步回收了中期借貸便利、減少了逆回購,所以基礎貨幣增長不多,甚至反而略微降低。

上圖中藍色的一欄,是央行的“逆回購+中期借貸便利”等項目的餘額,2019年也是下降的,這是導致紅色一欄“基礎貨幣”增長乏力的原因。

用M2的餘額,除以基礎貨幣(儲備貨幣),就可以計算出中國目前的“貨幣乘數”大約是6.36倍。貨幣乘數是不斷走高的,因為降準。

所以,第一個異常信號是:錢變少了,至少10月份比9月份少了。少的原因,是因為經濟下行壓力下,企業和家庭擴張的慾望在下降。

怎麼辦?只能讓貨幣政策變得更寬鬆,讓財政政策更積極。否則,未來壓力更大。

再看第二個異常。

根據央行公佈的數據,10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6613億元,其中住戶部門貸款增加4210億元。

這是一組極具新聞性的數據,它意味著10月份全國銀行體系發放的貸款,其中有64%給了“住戶部門”,而不是給了企業(實體經濟)。

所謂住戶部門,就是居民個人和家庭。中國人貸款一般幹什麼?這個不用我解釋了吧。現在股票這樣差,貸款炒股的是非常少的(而且很多股票上的融資,不走住戶貸款),所以絕大部分跟買房子有關。

下面是今年以來,每個月“住戶新增貸款”佔“全部新增貸款”(均為人民幣,單位:億元)的比例:

變化,開始了……

從上面表格可以看出:由於一季度放鬆樓市管制,造成了3到5月住戶貸款佔比的飆升,連續3個月佔比超過了50%。(從籤購房合同,到發放貸款有時間差)

4月中旬,國家對樓市態度再次變化,全面收緊。於是隨後2個月住戶貸款佔比滑落。但很多城市,比如蘇州、大連、南寧等,樓市政策一度寬鬆,所以成交是活躍的。在全國層面上看,給家庭貸款的佔比一直沒有滑落到40%以下。

10月住戶貸款突然飆升到佔比64%,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數據。也就是說,這個月支撐中國經濟的因素,樓市接近三分之二。當然,這些貸款對應的購房合同,可能是8月到9月形成的。

住戶貸款佔比飆升到64%(前三季度平均是42%),是很異常的。但我相信,隨著各地微調樓市政策,開始對剛需、剛改、人才等購房需求釋放利好,未來幾個月住戶貸款佔比一定會維持相對高位,樓市會局部回暖。或者說,這就是樓市回暖的重要信號!

最近上海放寬了臨港新片區限購政策(社保5年減少為3年),深圳免徵了普通住宅的“豪宅稅”,這些都是重要的信號,意味著樓市的“暖冬”來了。

而最近,開發商境外融資也變得比較活躍,看來限制在減少。年底之前,證監會會有“H股全流通”的指引發布,這對於開發商將是重大利好。

什麼是H股全流通?

舉個例子。比如甲企業(內地註冊)在上市之前,就形成了股權,股本為3億股。後來到香港上市,IPO了1億股。按照現行的政策,IPO的這1億股,是港幣計價的,在香港可以流通。但之前的3億股,是人民幣股。只能等著上A股,過了限售期才能流通。如果不能在A股上市,這3億股就一直不能流通。

如果H股可以全流通。則甲企業的這3億股上市之前的股本,就可以變成H股在香港上市流通。

要知道,目前開發商是不能在A股IPO和借殼上市的,只能去香港上市。所以開發商最近這些年都在香港上市,估值水平比較低。

但全流通之後,他們因禍得福,可以在香港減持股票,直接套現。這些錢是港幣,相當於準美元,可以躲過國內的外匯管制,轉賬到全球其他地方。而且,香港個稅很低。

那麼問題來了:H股全流通之後,開發商會通過港交所這個平臺,實現資產大撤離嗎?我只能說,很有可能。

但相信,官方會給H股全流通“打個補丁”,減持的錢部分需要回流內地。否則,真是便宜了這些賣房子的傢伙。

問題是:即便要求大股東套現資金的一半迴流內地,人家還是可以實現一半資產的國際化。而且,享受的是15%的個人所得稅。在內地,需要累進到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