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出土一石碑,內容顛覆明史,專家:難怪朱元璋認錯趙敏兄妹

朱元璋一生有三大遺憾,其中一條,就是不能降服“奇男子”王保保。

朱元璋對王保保有多上心?7次書信勸降;祭拜王保保養父,察罕帖木兒;將王保保妹妹(趙敏原型),許配給兒子朱樉做正妻。不說朱元璋放下身段,7次書信勸降的誠意。單是將王保保,被俘的妹妹,嫁給朱樉做正妻。這份正妻的殊榮,多少開國功臣都眼紅?那麼王保保為何值得朱元璋這樣做呢?

洛陽出土一石碑,內容顛覆明史,專家:難怪朱元璋認錯趙敏兄妹

擴廓帖木兒,沈丘人,本姓王,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兒甥也。察罕養為子,順帝賜名擴廓帖木兒。 ——《明史.擴廓帖木兒傳》

王保保,原本姓“王”,父親是個漢人,但他的母親是蒙古貴族。後來,王保保被舅舅察罕帖木兒,收養為兒子。因此,元順帝為王保保賜名,擴廓帖木兒。在《明史》的記載中:王保保是一個,有著蒙古血統的漢人。他的母親、舅舅是蒙古貴族,但父親是“王”姓漢人,在父系社會,只是一個受到蒙古教育的漢人。

洛陽出土一石碑,內容顛覆明史,專家:難怪朱元璋認錯趙敏兄妹

方今河洛關陝,雖有數雄,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 ——《諭中原檄》

在朱元璋北伐前夕,通告天下的檄文中,就有對王保保“改名換姓”的譏笑。如今的河南、洛陽、關中、陝西,雖然有幾個稱雄之輩,但他們忘記中國祖宗的姓名,反而改成蒙古胡虜的名字,將其當作美稱。朱元璋在檄文中指責:王保保,放棄中原祖宗的姓名,接受元順帝賞賜的擴廓帖木兒,是忘本棄祖的惡行。正是出於“漢人”身份這一點,朱元璋才在之後,對勸降王保保非常感興趣。畢竟做成了,成就感不是一般的高。

洛陽出土一石碑,內容顛覆明史,專家:難怪朱元璋認錯趙敏兄妹

但是,王保保讓朱元璋失望了,這個“蒙古養子,漢人子嗣”,卻一心跟著窮途末路的元朝,就是不肯投降大明。朱元璋派元朝降將勸降,被王保保廢了;7封親筆書信,王保保不理會;祭拜養父察罕帖木兒,王保保不回頭;甚至讓兒子朱樉,娶王保保的妹妹做正妻,王保保還是不投降。費盡心機的朱元璋,徹底自閉了,王保保成了“朱元璋三大遺憾”之一。那麼“漢人”王保保,為何要和窮途末路的元朝,一條道走到黑呢?

公諱賽因赤答忽,系出蒙古伯也臺氏。配佛兒乃蠻氏,性嚴有法,閨門鹹則。子三人,長擴廓帖木兒,生而敏悟,才器異常,幼多疾,忠襄以母舅視之如己子,遂養於家。次脫因帖木兒,性溫厚寡慾。幼女一人,觀音奴在室。 ——大元故太尉翰林學士賽因赤答忽公之墓

洛陽出土一石碑,內容顛覆明史,專家:難怪朱元璋認錯趙敏兄妹

1990年,洛陽東郊邙山南麓,出土的王保保生父,賽因赤答忽墓誌銘,完全推翻了《明史》對王保保身份的記載。王保保的親生父親,不是什麼“王”姓漢人,朱元璋對兒媳“王氏”(趙敏原型),身份認識出現了錯誤。在給舅舅察罕帖木兒,做養子之前,王保保就是元朝太尉賽因赤答忽的兒子。他的本名就是擴廓帖木兒,他還有個弟弟次脫因帖木兒,和一個妹妹觀音奴(趙敏原型愛稱)。王保保本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蒙古貴族。

王保保的生父,賽因赤答忽是元朝太尉,但沒在《明史》立傳,因此長期被誤認為是“王”姓不知名男子。相反,他的舅舅兼養父,察罕帖木兒是元朝的“平叛”頂樑柱,朱元璋都很忌憚他。所以,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人們就將他的“漢名”王保保,傳為了“乳名”,認為王保保的父親,是一位“王”姓漢人。包括朱元璋,也是如此認為的,王保保的妹妹,是以“王氏”之名記載的。朱元璋及當時漢人認為:王保保兄妹,是有著蒙古血統(母親),接受蒙古教育,長大的漢人(父親),這也是《明史》記載錯誤的信息來源。

洛陽出土一石碑,內容顛覆明史,專家:難怪朱元璋認錯趙敏兄妹

所以,就有了後來戲劇性的一幕,朱元璋納悶:“王保保這漢人小子,怎麼就是不投降呢”?王保保鬱悶:“朱元璋這傢伙,怎麼就盯著我一個蒙古人勸降呢,我怎麼會投降呢”?直到1990年,王保保生父,賽因赤答忽的墓誌銘在洛陽出土,這一切才真相大白。擴廓帖木兒,本就是蒙古貴族,王保保只是他的“漢名”,是以訛傳訛,將他傳為了“王”姓不知名漢人男子的後代。

更戲劇性的是,元朝末年的漢人、朱元璋、《明史》都錯了,金庸老爺子的小說《倚天屠龍記》,卻陰差陽錯地對了——“趙敏”兄妹(原型王保保兄妹)真的是純正的蒙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