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史》說“傳庭死而明亡矣”

為什麼《明史》說“傳庭死而明亡矣”

孫傳庭,字伯雅,山西代縣人。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戰死潼關,孫傳庭陣亡後6個月,李自成部隊打到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明遂亡,《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孫傳庭的死和明朝的滅亡是否有必然因果關係,孫傳庭對大明是否有這麼重要?

我們先來看看崇禎繼位後面臨的局面和問題。其主要面臨三大問題是閹黨、後金(後來的清朝)、農民起義軍。

崇禎繼位後沒多久就抓準時機剷除了魏忠賢的羽翼,使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隨後逼死魏忠賢,抓閹黨260餘人,平反冤獄,使得自己皇權穩固。

明末農民起義原因很多,筆者芳魂經過細緻分析認為主要有兩個,一是天災,明末處於千年不遇的“明朝小冰河時期”,萬曆到天啟年間中國氣候顯著變冷,導致北方沙塵暴不斷,旱災增多(見《中國曆朝氣候變化》第566頁),崇禎元年剛繼位就北方大旱,據《漢南續郡志》記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崇禎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悲催的皇帝了,在位17年,旱了14年。除了旱災還有瘟疫,瘟疫始於崇禎十三年,終於清順治元年(奇怪的是從順治元年瘟疫突然消失的無影無蹤),陝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均有大規模爆發,據現代史學家不完全統計,明代萬曆和崇禎年間兩次鼠疫大流行中,華北陝、晉、冀3省死亡人數至少在千萬人以上。整個明末時期始終伴隨著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二是後金的崛起,朝廷軍費增加,被迫增加稅收,階級矛盾日益嚴重。

明末大規模農民起義始於天啟七年(崇禎帝朱由檢繼位這年)王二起義,次年(崇禎元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張獻忠、王嘉胤、楊六、不沾泥等一百餘支起義軍響應,農民起義在陝西全省爆發。起義軍先後活動於陝西、四川、湖北、河南等地,並最終攻入京城。

為什麼《明史》說“傳庭死而明亡矣”

明清戰爭始於萬曆四十八年(1618年)的撫順之戰,其後有薩爾滸之戰、開鐵之戰、廣寧之戰、松錦大戰、松山之戰等,在位期間清兵數次打到北京。

面對這些內憂外患,崇禎帝手裡有多少張牌可以打呢,芳魂在這裡一一列舉。

1.孫承宗,字稚繩,河北人,明與後金戰爭接連戰敗,天啟年間,孫承宗受命薊遼督師,先後提拔袁崇煥、馬世龍等優秀將領,修築關寧錦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功勳卓著,後遭到閹黨彈劾,辭官回鄉,崇禎元年被重新啟用,追還降將祖大壽,重整關寧,崇禎三年指揮軍隊先後攻克灤州、遷安、永平、遵化,清軍潰敗,京城解圍,崇禎四年祖大壽再次降清,大淩河防線失守,辭官回鄉,崇禎十一年高陽城破,自縊而死(以上出自《明史·卷二百五十·列傳第一百三十八》)。明史對孫承宗評價甚高,“夫攻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

2.毛文龍,字振南,開鎮東江,《明史》沒有對毛文龍專門立傳,只有《袁崇煥傳》裡有少許記載,崇禎二年袁崇煥督師薊遼殺毛文龍。《清史稿》卻對其部下有詳細的記載,因為清朝開國封的四個漢人藩王中,有三個曾經是毛文龍部下,分別是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三人在毛文龍死後降清。

3.袁崇煥,字元素,天啟年間對抗清軍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擊傷努爾哈赤,後遭閹黨彈劾辭官回鄉,崇禎元年重新被啟用,督師薊遼,崇禎二年殺毛文龍,崇禎二年己巳之變,袁崇煥率軍回師,解京城之圍,崇禎二年因與滿清議和、殺毛文龍等罪行被彈劾下獄,崇禎三年被凌遲處死(見《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傳一百四十七》)。袁崇煥的副將祖大壽兩次降清,與袁崇煥被殺有直接關係。

4.曹文詔,山西大同人,歷事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崇禎四年起先後殲滅王嘉胤(起義軍元老,李自成、張獻忠和高迎祥都曾在其麾下)、點燈子、李老柴、一條龍、掃地王、獨行狼、郝臨庵、混世王、滾地龍、老回回等,活捉起義軍首領杜三、楊老柴、大虎等,號稱明末第一良將,時人稱:軍中有一曹,流賊聞之心膽跳。崇禎八年率部下3000人與高迎祥、張獻忠起義軍20餘萬相遇,因兵力懸殊,兵敗自殺(見《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為什麼《明史》說“傳庭死而明亡矣”

5.盧象升,字建鬥,江蘇人,曾總理五省軍務,崇禎六年在京郊擊潰農民軍,斬殺首領11人,崇禎七年擊潰張獻忠農民軍,崇禎八年擊敗高迎祥、李自成農民軍(在曹文詔陣亡之後,極大鼓舞了軍心),崇禎九年擊殺農民軍首領搖天動(積屍填溝委塹,滁水為不流),同年在山西屯田,“積粟二十餘萬”,崇禎十一年鉅鹿之戰因宦官高起潛的關寧軍拒不營救,盧象升率親兵與清兵力戰而死,“三郡之民聞之,哭失聲”(見《明史·卷二百六十一·列傳一百四十九》)。

6.楊嗣昌,字文弱,湖南常德人,和孫承宗一樣,楊嗣昌也是戰略家,對農民軍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策略,之後一年中確實起效,張獻忠走投無路,接受招安,李自成被追剿得僅剩十八騎,其他各支農民軍也相繼表示投降,風雨飄搖的明王朝一度有迴光返照之象。對外主張與滿清議和(無論在哪個年代,對領導層來說,攘外必先安內都是對的)。崇禎十二年瑪瑙山之戰擊敗張獻忠,崇禎十四年李自成圍洛陽,崇禎帝命楊嗣昌解圍,楊嗣昌正拼命圍攻張獻忠,並未理會,李自成攻下洛陽,殺福王朱常洵,同年張獻忠襲擊襄陽,殺襄王朱翊銘,楊嗣昌憂懼病死,河南巡按高名衡說是自殺,死因成謎(見《明史·卷二五二,列傳第一四○ 》)。

7. 洪承疇,字彥演,任五省總督,崇禎三年起先後斬殺農民軍王左掛、可天飛等人,多次擊敗張獻忠、李自成等部,招降白廣恩部,洪承疇對農民軍大量殺降,當時被其殺掉的投降流寇多達數萬(其實讀過明末“賊軍”史就不難發現,李自成、張獻忠曾多次走投無路詐降,養精蓄銳一段時間後再反。明朝多次對“賊軍”剿而不死,就是因為這種詐降。洪承疇在這方面頗有先見之明)。松錦之戰因兵部尚書陳新甲催促進軍,於崇禎十五年敗降滿清(見《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列傳二十四》)。

8.孫傳庭。崇禎九年盧象升北上護衛京師後,闖軍高迎祥、李自成再次爆發並打到陝西,同年孫傳庭擊潰闖軍,俘虜高迎祥,李自成繼任闖王,崇禎十一年與洪承疇合力擊敗李自成,闖軍幾乎全軍覆沒,李自成僅以18騎兵突圍而走。同年因清兵攻破長城防線,崇禎帝急調洪承疇與孫傳庭回京防禦,李自成再次得到喘息。因反對自己的“秦軍”留下抗清,主張徹底剿殺闖軍,不允,引病告休,崇禎怒,將其禁囚(孫傳庭下獄三年間,河南大饑荒,李自成到河南起義,擁兵數十萬)。崇禎十五年出獄,任三邊總督,在大力發展屯田和生產,孫傳庭陝西經過幾個月的休整,小有積蓄,崇禎帝命其主動進攻李自成,傳庭上書“兵新募,不堪用”,崇禎帝不允,被迫出征,崇禎十六年郟縣之戰俘殺起義軍謝君友、陳可辛,並斬殺起義軍全部家屬,李自成差點被擒,終因兵力懸殊,缺少糧草戰敗,同年戰死潼關(見《明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一百五十》)。

9.吳三桂,字長伯,崇禎五年隨祖大弼出征孔有德有功,封遊擊將軍(時年20歲),崇禎十二年任寧遠團練總兵,崇禎十七年帝召吳三桂入關勤王,路上聽聞李自成攻破北京,隨後擊敗闖軍唐通、白廣恩(沒錯,此時白廣恩又投降李自成了)等部,引兵退守山海關(見《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

10.左良玉,字崑山,先後追隨曹文詔、馬世龍、楊嗣昌等人,楊嗣昌死後擁兵湖廣,收兵八十萬,號稱百萬,拒絕北上秦王,南明朱由崧稱帝后以清君側為名進攻南京,路上離奇病死,其子率兵投降滿清,加速了明朝滅亡(見《明史·卷二百七十三·列傳一百六十一》)。

由此可見,《明史》並不是說孫傳庭是大明王朝的擎天柱石,一開始局勢確實嚴峻,崇禎手裡還是有幾張好牌可打,期間無論是採取孫承宗的固守關寧防線策略還是袁崇煥、楊嗣昌的與滿清議和,重點圍剿農民軍(攘外必先安內)方針,都是有喘息餘地的,到崇禎十六年,這些猛人死的死降的降,只有孫傳庭熬到了最後,是最後一個能打又聽話的將領了,其部隊也是明朝最後一支聽話的勁旅,傳庭死,九邊重鎮直接暴露在農民軍的眼前,明朝對農民軍再無還手之力,所以《明史》說“傳庭死而明亡矣”。

為什麼《明史》說“傳庭死而明亡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